考霸张非,三次考入清华、北大,被疑通过高考赚钱,如今怎样了?
2021年全国一共有1078万学子参加高考,宛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对于这些苦读了十余载的学子们,他们多年挑灯夜读,只为金榜题名、考上心仪的大学。
(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
为什么高考如此重要?因为高考算是人生最早的十字路口,如果高考的方向对了,人生可能会少奋斗很多年。对于那些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学子、家庭,高考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而且高考是公平的竞争,无论贫穷富贵,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来自何地,都面对着一样的试卷、一样的竞争环境、一样平等的待遇,一样的可以通过高考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高考学子)
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学子都重视高考。有一位叫做张非的学子,他被称为"高考钉子户",先后四次参加高考,两次被清华大学录取、一次被北京大学录取、一次被复旦大学录取。
但在大学期间,因沉溺游戏,张非多门成绩挂科,两次被学校开除,他的求学之路颇为坎坷,下面笔者将他的事情娓娓道来。
一、勇于拼搏,值得学习
1983年8月,张非出生在四川广安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他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
(张非照片)
然天有不测风云,后来张非的家里出了变故,经济条件变差了,初中毕业后他便到一个中专读书,这时他才14岁。
因为缺少父母的管教,在中专读书时张非经常翘课上网,两年后,张非对这样的学习环境失去了兴趣,索性辍学了。
辍学后,张非并没有选择帮家里分担压力,而是直接到了岳池中学读书。
这时他定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那就是要考上中国顶尖学府之一-北京大学。
是金子去哪里都会发光,张非之前的学习虽然是"放羊式"管理,但天资聪颖的他完全配得上"高考狂人"的称号,后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2002年,张非第一次参加高考,获得了619分的优异成绩,虽然高于一本分数线不少,但和北京大学的分数还有不小差距,因此没有被录取。
不过命运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复旦大学有意录取他,要知道复旦大学也是国内顶尖的学府,但张非只愿上北大,他果断决绝复旦的录取通知,选择了复读。
张非的决定让他在全市出了名。很多学生也视他为榜样,撕碎了录取通知书,准备再战一年。
2003年,张非参加了第二次高考,考了607分,虽然没有第一次多,但因为这次试卷很难,能拿到这样的分数也实属不易,北京大学也降低了录取成绩,因此张非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心中理想的大学。
这个消息也在当地炸了锅,许多即将高考的学子都视他为偶像,对他顽强拼搏、始终如一的精神表示崇拜,他的故事也成为了老师和学校中的正面教材,给那些想要实现梦想的人很大的动力。
二、沉溺游戏,多次劝退
在北京大学中,张非的事迹也被人所知晓,大家都对这位坚强的学生十分敬佩。
新学期刚开始时,张非和其他学生一样,也是认真读书、准时上课,没事就去图书馆上自习,充满了正能量。
(玩游戏的学生)
然而慢慢地,张非对两点一线的生活厌烦了,他开始沉溺在游戏世界中,最后开始旷课了,学业也慢慢就荒废了。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等到期末考试时,张非的七门课程都挂了科,于是他被学校开除了。
回到家乡后,张非到了南充第十一中学读书,他决定与过去告别,拿出了曾经学习的劲头,这次他把目标转向了另一个高等学府-清华大学。
事实证明,张非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次他考下了703的高分,成为了当年南充市的高考理科状元,顺利地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张非"三进宫"的事迹在南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当时的南充晚报曾以《"网迷"一不小心拿下了冠军》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介绍。
不仅如此,南充十一中赠送张非10万元作为奖励,其实也是鼓励其他学生能和张非一样,好好学习。
然而,进入清华大学的张非并没有吸取上一次的教训,在校期间,他还是松散懒惰,每天继续沉溺网络游戏,果然,张非又一次从清华大学退学了。
这一次,张非的父母在学校的门口抱头痛哭,在接到孩子的退学通知时,张非的父亲几乎是一夜白头,他表示孩子曾经是是自己在亲戚们中的骄傲,但现在也是因为他让自己抬不起头来。
或许是看到父母倍受打击的模样,张非决定放弃懒惰、眼高手低的毛病,他改名张空谷,又一次专心致志地读书了。
三、一场风波
2007年,张非第四次参加了高考,这次他不负众望,拿下了677分的高分,轻松问鼎清华、北大。
(上大学时的张非)
然而,网上一篇文章给张家的喜悦泼上了凉水,文章指出张非多次被退学的经历,其实是他有意为之。实质上张非就是以此谋生的"职业考生",他的目的就是通过高考刷分赚钱。
此观点一出,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家纷纷把剑头指向张非,一时间,南充的大街小巷也充满了对张非的不满之声。
(张非与录取通知书)
为了一探事情究竟,南方报纸的一位记者曾经采访过张非、张非的父母和张非的同学老师,得出来的结果让人哭笑不得,也令人深思,到底是什么呢?具体如下:
采访张非:
在与记者聊天时,这位24岁的大男孩的小动作不断。他时而挠头、时而揉眼、时而搓手,时而捏脸,他或把脚放在沙发的扶手上,或把柠檬片的籽用吸管吸出,然后用手捏着,弹入口中,有时他却十分沉默、十分安静。
当问到他恨不恨网上那些散布谣言的人,张非说道:"我又不认识他(作者),恨他有什么用?"
当问到他为什么沉迷网络时,张非说道:"自己一直想在复杂的世界中寻找一个简单的世界,网络就是那个天堂。"
(接受采访时的张非)
在与记者的言语中,张非给人的感觉就是思维跳跃性很强,在孩童和哲人之间来回转化。有时,他会望着窗外,嘴里冷不丁地蹦出来一句:"大家的生活太贫瘠,放纵一下也好。"
有时,他还说:"自己想穿越到一百多年前,要行刺慈禧,这就是自己的神往之地。"
谈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张非表示十分喜欢乡下的动物,可怜城市中被圈养的宠物:它们要么被关在笼子里,要么在垃圾堆里捡吃的,活的不开心,不自由。
通过与张非的对话,我们能感觉到他的思想认知十分淳朴、自然,他的性格也是大大咧咧的,言语丝毫不加以修饰。他心中仍然保留着一份童真,但已经24岁的他这份童真也略显幼稚。
采访张非的父母:
(张非与母亲合照)
谈到孩子的性格,张非的母亲祝女士说道:"张非的脾气很倔,有一次我在亲戚面前数落了他,他一气便离家出走了,一个月后才回来。"
谈到孩子的成绩,她继续说道:"大家都关注我儿子智商高、分数高,但对其他方面关注很少。其实他的自理能力很差,情商也不高,甚至不懂得怎么和他人、父母相处,实际上他也过得不快乐。"
面对孩子通过高考赚钱的传闻,张非的父母很伤心,他们说道:"孩子一共获得5万3千元的奖金,3千块是第一次考试后岳池中学给的的奖励,剩余的5万是第二次考试南充十一中的奖励。
当时学校虽然奖励了10万,但是我们退了5万,这剩下的是孩子未来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希望大家对我们多一份理解,也对张非多一份宽容。"
(张非与家人)
通过与张非的父母的谈话,我们能感到了他的父母承受了太多世俗的压力,对儿子可谓是的舐犊情深,但张非却并没有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这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是不应该的。
采访张非的老师同学:
张非的班主任对记者说过:"张非很纯粹,他不懂得与世俗打交道的规矩,那些和张非有过接触的人,都不相信他会是学霸,常人离他太远了。
在学校里,他路过花花草草时会突然停下,然后站在原地一个多小时,继而放声大笑。"
一位张非的同班同学向记者说道:"每天清晨,张非总是第一个到教室。一到位置上,张非便开始高声朗读课文,就算整个屋子里坐满了人,他也照读不误。张非给自己改名为张空谷,这个名字自很贴切,在学校里他只生活在自己的空谷里,没有人能走进他的世界。"
(张非照片,背后就是书本)
不过,这并不影响张非成为学校的传奇。在同学们眼中,他智商超群,不用闷头学习,考出的成绩能随便上各种名校,大家都称他是"传说中的张同学"。
在老师的眼里,张非也是"离奇"之人。每当看着这位优等生在课堂上呼呼大睡,甚至流着口水,老师们是既生气,又觉得好笑,因此从不打骂。
睡醒的张非也不安分。一个不注意,张非就溜出去上网,老师立刻让其他学生把他拽回来,但就算这样,张非也不会被惩罚。
在学习中,张非更是受到了"熊猫级"待遇,老师量身为其打造了各种学习方案和考试习题,对他的答卷反复批改反复下附注,因此,他的考试成绩也令大家叹为观止。
通过与老师学生们的对话,张非确实是读书的好料子,不过他的高分也离不开老师倾注的心血。
张非智商超群,但情商堪忧,因此在学生中间他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或是自命不凡,或是痴迷学术,不过真正的原因只有他才会知道。
四、考研不顺,泯然众人
这次,张非十分珍惜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机会,四年后,他顺利地毕业了。然而他并没有直接参加工作,而是加入了考研大军中。
与高考时的春风得意不同,张非的考研之路走得很不顺。第一次他的笔试成绩没有通过,第二次时他的笔试虽然通过了,但是一些导师以他有被退学经历,就把他拒之门外。
后来关于张非的消息就很少了,只知道他进入了一个事业单位工作,然后成家立业,生活过得十分普通、平静,或许这就是张非向往的生活。
结语:张非虽然天生聪慧,成绩优异,四次高考,四次被名校录取,实在是令人称赞。
不过他放纵、懒散,走了很多弯路,好在最后也回归了正途,但最终未成"大器",着实让人可惜。
另外,高考虽然是一项重要的考试,但它决定不了一个人的一生。分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高考的过程就是人生的启蒙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学习知识,然后要学会做人的道理,要学会和他人和谐相处、也要学会报答含辛茹苦的父母和老师,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让自己变优秀的方法,这样可以让人终生受益。
如果高考有成,那首先表示恭喜您,但请您不要停滞不前,赢得高考不代表未来一生平安顺遂。
如果高考成绩不理想,那请您不要放弃,要放平心态,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小挫折决定不了自己的人生!
人生就像是在海中航行,我们自己就是掌舵人。我们要时刻控制好船舵的方向和力度,一念之差,船就会被海啸吞噬,自己也会被置于窘境。
在此,祝所有参加高考的学子们考试顺利、一举夺魁,能考入理想大学,步入人生的象牙塔!
参考资料:《中国教育在线-高考考霸"神奇"张非与清华北大的故事》2014年5月30日期刊;
《考霸张非的内心世界》2014年5月31日期刊;
《考霸张非和他的四次高考》2014年6月1日期刊;
《解密高考奇人张非》2007年7月9日期刊。 这种人适合攻克和研究 ,唉国家浪费人才了 。天才往往是神经质的,常人无法理解他们的世界。 可惜毕业于清北,要不然,他适合去华为搞科研。 607分的北大,703分的清华,677分的清华北大。 奇才泯然于芸芸众生中 如果继续这样,对社会没一点用,相反还是个负担 没必要抢风头,留点机会给别人 南充市十中,跟我儿子是校友。 这事以前多了 可作为典型教鞭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