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千叠885 发表于 2023-7-16 07:41:29

“动”听⑦|年轻博士放弃重庆“编制”来宜宾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沃土让他感受新老能源思想碰撞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82_01OF2slBYq8y

刘璞

封面新闻记者 伍勇 伍雪梅 摄影报道

“宜宾是个有归属感的城市,能留住人。宜宾快速崛起的新能源产业,极大拓展了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这是来到四川宜宾工作三年后,刘璞对这座城市的评价。

西南石油大学博士毕业的刘璞,今年35岁,是宜宾市引进人才。如今,他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担任机械工程学院学科与研究生办公室主任,开展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搭建高校学子实习与就业的桥梁,乐在其中。

走出校园又回到校园,离开四川再回到四川。一名成都人,博士毕业去重庆工作三年后,为何选择定居宜宾?来到万里长江第一城这三年,他如何与这座城相互融合?盛夏时节,我们一起听听刘璞与宜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动听故事。

放弃 “编制” 受邀来宜宾感受新老能源思想碰撞

7月6日,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一片绿意盎然,蝉鸣不止。放暑假之后的校园虽然少了些许学生的谈笑,但身兼数职的刘璞还不能从忙碌中抽身。当记者见到刘璞时,他正坐在电脑面前统计资料。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82_01OF2soBEcNa

刘璞在工作

军绿色上衣搭配寸头的发型,笔直地坐在电脑面前,清爽干练,一副黑框眼镜又增添了几分儒雅的气息。办公桌上摆放着刘璞的教材,卷起的书皮,看得出是经常被翻阅。放下手里的工作,他开始讲述与宜宾的结缘。

刘璞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重庆的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三年他却始终感觉少了一份归属感,于是有了放弃“编制”回四川的想法。“我有几个博士同学在宜宾工作生活,私下交流时都说宜宾发展很不错,让我来试试。”2020年,在同学们的邀约下,刘璞夫妻便来到宜宾并最终留了下来。

刘璞是成都人,妻子是南充人,然而夫妻俩在考虑回川时最终选择了宜宾。这是为何?刘璞说不仅源于同学的邀约,更是因为城市开放、活力的魅力。

在刘璞看来,宜宾大力发展动力电池产业,与四川其他城市形成了错位发展的优势,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会有新老交替的思想碰撞,相较于其他地方,自己的研究方向“井筒压力控制及环保设备研发”在宜宾更有用武之地。此外,得益于宜宾市人才引进鼓励政策,学校解决了引进人才配偶的工作安置问题,妻子也入职四川轻化工大学,让他能安心留在宜宾。

“现在除了做行政工作外,我还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及科学研究工作。”刘璞说,大学城内的校园,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来宜宾三年,他认识了诸多来自宜宾高校、企业的高端人才,时常一起进行学术讨论。他也会通过自己的朋友圈作为“桥梁”,向企业推荐专业对口的学生,帮助高校学子实习与就业,为企业输送人才。

“卷”气十足 人才与企业推动城市产业飞速发展

2020年4月来到宜宾大学城,刘璞第一印象是有点空旷,彼时很多学校还只有一个牌子,很多建筑还在筑基的状态。“不过宜宾半年一个大变样。有一次经过会展中心,恍惚间以为回到了成都。”

来宜三年,刘璞赶上了宜宾飞速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时期。发展快速,“卷”的氛围很浓厚,这是刘璞对宜宾的第二个印象。

四川轻化工大学与宜宾诸多动力电池相关企业有合作,刘璞也会经常参与考察交流。期间,他发现宜宾的企业,不管是一线工人还是管理、科研人员,都处在很忙碌的状态。这种“卷”的氛围,刘璞认为很好,“因为这种卷,宜宾的企业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留下来的人才也越来越多。”

刘璞表示,宜宾这种“卷”的氛围,不仅体现在了企业快速发展上,还反哺到了企业对高校人才的渴求上。让他感受最深的是每一年的校园招聘会,企业留给宜宾高校人才的岗位越来越多,每个企业都在争抢专业人才。

“曾有企业的招聘负责人直接对我讲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让我帮忙推荐。”刘璞说,对于人才的渴望,表明了企业扎根宜宾的决心,同时对于高校来讲也是好事,可以从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人才。

产业崛起 宜宾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块沃土

采访当日,刘璞还带着一些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生前往合作企业,一方面进行科研项目对接,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参观实践活动。刘璞说,从高校教师的角度来讲,他对宜宾的第三个印象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块沃土”。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82_01OF2splAdwd

刘璞带学生进企业参观实践

首先,刘璞认为宜宾快速崛起的新能源产业极大拓展了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

刘璞介绍,当前很多传统能源行业中的相关技术也逐渐向新能源方向拓展,例如目前他所从事的温度场数值模拟技术,就可以为揭示新能源电池的温度变化规律提供技术支撑。他说,这项仿真分析研究需要扎根到企业,具体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条件,宜宾动力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恰好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场地,为“新工科”大背景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硬件环境。

其次,新能源产业飞速发展也为人才培养、学生实践、就业等提供舞台。截至目前,在宜办学高校有12所,在校大学生有9万人。刘璞告诉记者,据统计,越来越多他们教学的研究生有留在宜宾发展的意愿。

刘璞还记得,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首个成果转化项目智锂物联到学校秋招时,很明确地向他们提出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具体工作、招聘目的等。在今年6月举办的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期间,刘璞的学生们也去到大会,通过参观展览、参加论坛等感受行业氛围、学习前沿技术。“企业与大学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并提出明确需求,也让人才培养越来越有针对性,这正是产业发展反哺给高校的具象体现。”

三年来,宜宾这片沃土,也让刘璞收获颇丰:他在SCI期刊发表检索论文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持科研项目4项、指导硕士研究生获“四川省优秀毕业生”“优秀硕士论文”等荣誉……

刘璞和其他引进人才一起,见证和参与着宜宾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他期待着,在这片广阔的空间里,把自己的真才实学更加全面地展现出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动”听⑦|年轻博士放弃重庆“编制”来宜宾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沃土让他感受新老能源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