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710480 发表于 2023-10-7 21:59:15

四川县市历史-南充-营山

营山简述
在东周时期,今营山县地属于巴国(都江州,今重庆市江北区)賨地(古賨城在今达州市渠县土溪镇境内)。秦属巴郡(治所江州)。汉为益州巴郡宕渠县(治所今渠县土溪乡)属地。晋以宕渠县划属梁州。从南朝梁到宋代,今营山县境内先后置过安固、绥安、宕渠、朗池县,及朗池县更名的营山县,还建过景阳郡、蓬州。
安固县 梁大同元年(535)置,治所在今县北安固乡,属伏虞郡(郡治今仪陇县大罗池)。隋大业三年(607)改属清化郡(郡治今巴中县巴州镇)。唐天宝元年(742)安固县改为良山县(治不变)。宝历元年(825)撤良山县并入蓬池县(县治今蓬安县茶亭乡)。大中年间(847-860)复置良山县(治安固乡)。宋熙宁年间(1070-1072)降良山县为镇,并入伏虞县(治今仪陇县义路乡)。建炎三年(1129)复置良山县(治安固乡)。
绥安县 梁大同中(535-546)置,治所今县东北三元乡。隋开皇十八年(598)绥安县改名为咸安县,大业三年改属宕渠郡(郡治今渠县渠江镇)。唐至德二年(757)咸安县改名为蓬山县,因境内有大小蓬山,故名。
宕渠县 梁太清元年(547)置,县治在今县东黄渡乡。隋大业三年宕渠县改属宕渠郡。唐武德元年(618)改属蓬州(州治今安固乡),宋乾德三年(965)撤宕渠县,并入良山县。
伏虞郡 梁大同元年(535)置,与宣汉县同治。北周天和四年(569),伏虞郡治从宣汉县(今仪陇县大罗乡)迁安固县,辖安固县。隋开皇三年(583)郡撤合入蓬州。
蓬州 天和四年置,州治安固县。安固 、宣汉、仪陇、大寅(今蓬安县茶亭乡)为其辖县。大业二年撤州。唐武德元年复置蓬州(仍治安固乡),辖安固、咸安、宕渠、仪陇、大寅、伏虞(宜汉)县。开元二十九年(741),蓬州治从安固迁至大寅县(广德元年大寅县改名蓬池县)。宋淳佑兰年(1243)蓬州治又迁营蓬边境的云山城(今属蓬安县燕山寨)。 元至元十五年(1278),蓬州还治于蓬池县(大寅县改名)。
景阳郡 梁太清元年与宕渠县同置,县郡同治,因境内有景阳山,故名。辖绥安、宕渠县。隋开皇三年撤郡,其辖县改属蓬州。
朗池县 唐武德四年(621)分相如县(县治今蓬安县利溪乡)置,以临古朗池为名,与相如县同属果州(州治今南充市)。大历五年(770),朗池县署因战火被焚迁歇马馆(今营山县城)。宝历元年(825),朗池县由果州改属蓬州。同年,并入相如县。开成二年(837)复置朗池县。
营山县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朗池县更名为营山县,因县城周围山丘起伏如营垒状,故名。
熙宁三年(1070),降营山县东北邻的蓬山县(今三元)为镇,并入营山县。
元至元二十年(1283),营山县北邻的良山县(今安固)并入营山县。

明洪武十年(1377),撤营山县合入蓬州。十三年(1380)复置营山县,属蓬州。
清顺治四年(1647),由于战争频繁,县城又遭火灾,断壁残垣,人民稀少,无以守御,官民弃城奔灵鹫寨寄治灵鹫二十年。康熙六年 (1667)知县胡印瑞率士民数十家,由灵鹫寨归城。
宜统三年(1911),大汉蜀北军政府(驻广安县)派民军于十二月占领营山,营山县隶属大汉蜀北军政府。
民国2年(1913),营山县为川北道(驻今阆中)管辖。民国3年,改川北道为嘉陵道,营山为其辖县。后因军阀混战,以防区为治,道己名存实亡。
民国七年(1918年)十月,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四川督军熊克武任命颜德基为靖国军第七师师长,驻防达县。其时辖达县、宣汉、开江、万源、城口、开县、云阳、奉节、巫溪、渠县、营山、仪陇、蓬安、通江、南江、巴中、阆中、苍溪、南部、盐亭、昭化、广元、剑阁、梓橦24县。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攻克营山,建立县苏维埃政府。蓬安县的徐家、方广、茶亭、诸家、黄坪、骑龙、金城、斜溪、西阳、石门、周口、清溪、河舒、柏杨、石孔、金甲、大泥、七星等地,均为营山县管辖;营山县的双河、四方碑、兰家坪、侍郎坝、普子岭、中和、柏林、三元、合兴、悦来、三星等地,划属长胜(今仪陇县立山)。
民国24年(1935),营山县属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行政专员公署设今南充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营山县属川北区行政公署(署设南充市)南充专区专员公署(署先设岳池县,1952年设南充市)。1969年南充专区专员公署改为南充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 年改为南充地区行政公署,营山仍为其辖县。-来源历史沿革 (yingshan.gov.c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县市历史-南充-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