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以改革之“医”守护百姓健康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然
近段时间,仪陇县马鞍镇居民陈正兵发现,他经常看病的仪陇县第二人民医院,挂牌为仪陇县总医院马鞍院区,而且,就连部分坐诊的医生也变成了仪陇县总医院的专家。这样的变化源于省、市两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全新课题:南充首个县级总医院——仪陇县总医院挂牌。仪陇县形成了“1+5+N”(1个总医院、5个院区、N个分院)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惠民,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12月23日,记者从市委改革办获悉,仪陇县“‘一个总医院’模式勇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新路”改革案例,在全国2000多个改革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和“中国改革2024年度县域改革案例”。
整合资源仪陇县总医院揭牌运行
走进仪陇县总医院医疗中心院区,但见蓝白相间的门诊大楼内,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气息扑面而来,一台台自助服务设备高效运行,医疗用品、药品等通过轨道小车可直接传送到各病区,检验标本可直接传送到检验中心,患者有序就诊,医护人员紧张忙碌着,整个院区运行有条不紊。
“医疗中心院区环境优美、设备先进,软硬件设施设备完善,比肩大城市医院。”仪陇县居民陈旭说,仪陇县总医院医疗中心院区推出的多项便民措施,如在线预约、自助缴费、检查报告查阅等,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医疗中心院区正式投用以来,工作整体运行高效有序。”仪陇县总医院相关负责人说,该院区已于今年3月正式挂牌,设置了门急诊医技大楼、第一住院大楼、第二住院大楼、肿瘤防治中心、感染性疾病中心等,开设了急诊、重症等29个临床科室和检验、放射等9个医技科室。新配置了核磁共振、双源螺旋CT等先进的医疗设施设备。
据悉,目前,仪陇县总医院已完成金城院区、妇儿院区、中医院区、马鞍院区、医疗中心院区人员整合、学科融合;设置党务行政中心、医疗管理中心等十大管理中心,形成“20+ 3”管理模式(总医院20个职能部门+院区3个职能部门),由各大管理中心派驻人员对院区和分院实行垂直化、扁平化管理。以学科为纽带,对县城三个院区的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学科分类集中、错位发展、资源共享。医疗中心院区以县人民医院相关科室为主,进驻县中医医院外科,学科设置齐全,细分亚专业,实现专病专治。中医院区开设针灸康复、老年病、肛肠、脾胃病、心脑血管病、肺病、内分泌7个临床科室及普外、眼科、肿瘤、骨伤、治未病等18个门诊科室,聚焦中医特色;妇儿院区整合县城妇、产、儿科资源,增设了2个儿科病区,妇科、产科实现独立分区。实行MDT多学科管理模式,进一步降低医疗风险。
改革新路实行“一个总医院”模式
今年61岁的王群珍是仪陇县马鞍镇人,她因摔倒导致脊柱受伤,家人迅速将她送到了仪陇县总医院马鞍院区就诊,经过手术治疗和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目前术后恢复一切良好。
马鞍院区曾是仪陇县马鞍中心卫生院,因地处乡镇,一直面临着“有设备、但缺专业医生”的困境。仪陇县总医院的成立,不仅整合了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打通”了全县医疗资源,也促进了优质医疗技术、人才、服务向基层更“近”一步。
“仪陇县总医院成立以后,我是首批派驻马鞍院区的下沉团队成员。”仪陇县总医院马鞍院区普外科医生鲜光仪介绍,该团队共21人,覆盖了内外、妇儿等多个科室。该团队下沉以后,马鞍院区较去年同期手术台次增长了300%。
记者了解到,“一个总医院”模式,是仪陇县“闯出”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新路,是仪陇县抢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契机,探索出的一项改革举措。
“‘一个总医院’模式解决了县域医疗卫生碎片化、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仪陇县总医院相关负责人说,他们统筹整合了仪陇县人民医院、仪陇县中医医院、仪陇县妇幼保健院、仪陇县第二人民医院及仪陇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仪陇县总医院,形成“一院五区、一核两极多点”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事、药物、业务、薪酬、财务、绩效、信息和岗位“八统一”。
不再奔波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王崇林是仪陇县瓦子镇人,多年前在仪陇县人民医院诊断出患有心脑血管方面疾病,医生建议保守治疗并定期复查。
“以往,我每次去复查,一早就要出门搭乘第一班车,如果上午能检查完,中午便可回家。遇到就诊人多的时候,要排队到下午就诊,回到家都是晚上了。”王崇林说,如今,仪陇县总医院运行后,不仅有专家坐诊,还可以远程诊疗,他只需要到镇上就能完成复查。
“仪陇县总医院医疗中心院区与各院区、分院建成了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和‘120’急救网格化服务体系。”仪陇县总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在仪陇县总医院内还建立了转诊绿色通道,推进分级诊疗,逐步提高患者在乡镇卫生院产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据统计,2024年,仪陇县就开展县乡远程影像20851人次、远程心电诊断18211人次。
记者了解到,仪陇县总医院挂牌成立后,抽派176名专技人员组建11个服务团队下沉到37个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开展行政管理、急诊急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专题培训;依托慢病管理中心建设,开展网格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充分发挥远程影像、远程心电共享中心作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优质医疗服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