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送蛴蟆” 送走瘟疫,迎来幸福健康
“十四节,送蛴蟆
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
十四夜,摇嫩竹
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
……
”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晚上
在遂宁蓬溪县新星乡
都能见到举着“蛴蟆灯”的大人小孩
一起唱着这首古老而有趣的民谣
(蛴蟆 [ qí má ]青蛙、蟾蜍的意思)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973991283d444f5cafa090dfe9f932f3
随着时间的流逝
家乡的一些传统习俗
逐渐被遗忘甚至不复存在
曾经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一去不复返
然而,在遂宁市蓬溪县有一个民俗活动
依然在活跃着、传承着
如此热闹,如此令人振奋
那就是被列入
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
送蛴蟆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d190159ee5d14d009023d0432cea9ee8
送蛴蟆是盛行于
遂宁市蓬溪县新星乡、文井镇等地
以及南充市西充县、南部县部分村镇的
传统民俗活动
“送蛴蟆”源于送“蛙精”的传说
有“祛病防灾、健康吉祥”之意
在医疗卫生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的年代
村民认为蛴蟆会带来瘟疫
赶走蛴蟆会将疫病祛除,获得健康
所以形成了赶蛴蟆
保佑孩子健康长大的民俗活动
一直延续至今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d5149dbc00814b5987e22acd621b61c6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晚饭后
家家户户的“蛴蟆灯”便陆陆续续地亮了起来
这时候,鞭炮齐鸣
成千上万的人不约而同地
举着各式自制的“蛴蟆灯”聚集到一起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e5a34b0560c447b2b5908f25da760576
老人牵着孙子,母亲抱着孩子
朋友们三五成群
向离家最近的河滩、田坝走去
人们手举点亮的蛴蟆灯
绵延的队伍宛如一条火龙
现场锣鼓声、欢呼声、歌声、笑声
混合在一起,热闹非凡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4ef69248c8eb4a1cadea3503aeb5141a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990d51d63d8b45f4a24c793a960b3043
等到了河边或田坝
人们将手中的“蛴蟆灯”点燃
一边欢唱着民谣
“十四节,送蛴蟆
蛴蟆公,蛴蟆婆
我把蛴蟆送下河……”
一边将手中燃得旺旺的“蛴蟆灯”
放进河中或插在田里
预示着瘟疫被赶走了
人们又可以过上平平安安的一年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be000f37723c49f4b7e4bca2076a0f3d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d433d3917a6a4abc961c2220a832d2f1
当一盏盏“蛴蟆灯”被渐次点亮
闪耀着的
是百姓们对来年的美好期盼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b80532c7ec74301817f1cf93e80aadd
2006年起
“送蛴蟆”这项民俗文化活动
得到了遂宁市蓬溪县多部门的支持
举办规模和参与人数逐渐递增
已成为蓬溪县新星乡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https://p9.pstatp.com/large/pgc-image/0fbcb5c095124895ae63f9b2e35ac210
随着时间推移
送蛴蟆活动的寓意
也由最初的赶瘟疫、祈求上天保佑孩子
逐渐演变成了人们祈愿五谷丰登
对幸福健康,美好生活的祝福与期望
https://p1.pstatp.com/large/pgc-image/fca1570a3c284547aed476c6b481e9df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