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是我干的的 发表于 2022-1-14 08:08:14

刘从珍:包办婚姻嫁朱德,老总从未认可,但建国后却邀她来京享福

1922年9月,从上海吴淞口驶出了一艘名叫“安吉尔斯”号的法国游轮,在这艘游轮上,有十多个青年人,他们兴致勃勃的站在甲板上,望着一望无际的太平洋,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_0172c8prgXEt

在这十多个青年里面,就有已经三十六岁的朱德,他是同行人之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所以其他人都称呼他为朱大哥。但和这群年轻人不同的是,这次去往欧洲,对于朱德来说,却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大事,也是日后改变了他命运的一件事情。但说起此次去往欧洲的原因,其实朱德心里满是遗憾和心酸,用朱德的原话来说:

“我感到绝望、混乱,我的一只脚还站在旧秩序中,另一只脚却不能在新秩序中找到立足之地”。

其实在去往欧洲之前,朱德经历了一次打击,对于朱德来说,这次打击让他在国内革命救国的愿望落空了,这才使得他萌生了去往国外的想法,以寻求真正的救国之术。原来朱德在国内东奔西走,好不容易在上海找到当时党的最高负责人陈独秀时,陈独秀却因为朱德是旧军队出身的原因,拒绝了他入党的请求,这对于朱德来说,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

而在此之前,朱德为了能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人,他抛弃了自己在旧军队中的职位,他的那些滇军、川军同僚们,对朱德也是难以理解,谁会放着好好的高官厚禄不要,反而去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但这就是朱德,他的决定任何人都不会改变,因为他在从军十几年的经验中已经看出,这些旧军队是改变不了中国的,他们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争斗,置老百姓和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样的高官厚禄,对于朱德来说,不要也罢。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_0172c8rLMDrA

于是朱德便决定脱离旧军队,摆脱封建旧式社会对他的束缚,他要寻找真正的革命道路。而在这期间,朱德听说了孙文先生,他又听说了欧洲的共产主义运动,他虽然敬佩孙文先生,但他却对共产主义运动心生向往之意,因此他费劲挫折找到了当时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可是陈独秀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这让朱德难以接受,他原本以为,自己的志向,会在此时得到实现,但现在却是残酷的,总要给他一点挫折。

这时的朱德变得迷茫了起来,不知道未来的道路究竟在哪里,幸好天无绝人之路,这时他听说上海有去往欧洲的游轮,而社会主义运动诞生于欧洲,在欧洲更是最强大的,自己何不去欧洲,找寻真正的救国道路呢?但是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那时候的欧洲,离中国是遥远的,并不是像现在一样,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就可以到达。而在那个年代,去往欧洲,坐游轮就得好几个月,所以朱德最为想念的,还是自己只有六岁的儿子。

他的这个儿子,是他第一位妻子萧菊芳所生,这便是朱琦。但可惜的是,朱琦被生下来仅仅三年后,朱德的第一个妻子便去世了,因此后来的朱琦,一直由朱德第二任妻子陈玉珍抚养。虽然朱德后来的一生中,共有过五任妻子,但儿子也只有朱琦一个,所以他为自己早年离开朱琦,总是充满愧疚,而当他再次见到朱琦,已经是延安时候的事情了。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_0172c8tW2siD

说起朱老总的婚姻,其实有一件事情鲜为人知,按照严格意义来说,朱琦的生母萧菊芳,并不是朱德的第一次婚姻,因为在萧菊芳之前,朱德还有过一次父母给他举行的包办婚姻,尽管这桩婚事没有得到朱德认可,但也算是朱家明媒正娶的儿媳,这个女人叫做刘从珍。

对于朱德而言,或许他从来没有承认过刘从珍是他的合法妻子,但对于刘从珍本人来说,朱德是她永远不会忘记的。她和朱德一样,都是四川仪陇县人,之所以能嫁给朱德,其实也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是由自己的父母做主,将她许配给了朱德,也算是亲上加亲,因为刘从珍还是朱德舅舅的女儿。在他们结婚的那一年,是1905年,当时的中国,还是清朝时期,慈禧太后还在掌握政权,因此包办婚姻,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反而自由婚姻,却是难得一见。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_0172c8utYTBN

对于父母安排的这场婚姻,当时年仅十八岁的朱德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是出于尊敬父母的缘故,他还是强忍着和刘从珍完婚了。和朱德不同的是,这场婚姻虽然是包办婚姻,但在刘从珍看来,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因为在那个年代,几乎每个人的婚姻都是如此。但朱德和这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姑娘不一样,因为这时的朱德,已经接触到了新学,读了不少书,有了反抗封建社会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朱德晚年回忆起自己的母亲,他曾经说过:

“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蛮横,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可见朱德那时候家庭虽然没有多少钱,但是他的父母为了让儿子出人头地,还是节衣缩食,供养朱德读书的。但让朱德父母绝对想不到的是,就是他们让朱德读书,才让他有了与众不同的思想,不甘愿做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要争取自由婚姻。在这种情况下,朱德和刘从珍结婚在一起生活连半年时间都没有,他便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以此来摆脱这段包办婚姻对他带来的影响,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朱德也想在外求学,以充实自己的见识和能力。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_0172c8wqJ6oV

不过朱德的这次离家,是非常不顺利的,他的家人都反对他外出求学,希望他能留在家里过起男耕女织的生活,靠着勤劳把日子过好。可是对于家人的意见,朱德并没有听从,像大多数伟人小时候一样,朱德也总是充满叛逆精神,和父母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毫无疑问,朱德的争辩并不能让父母理解他,于是,朱德决定不顾父亲朱世林的反对,偷偷离开家乡。朱德的这个决定,对于他的父亲来说,确实是一个伤痛,据朱老总晚年回忆,他的偷偷离家,让父亲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原谅他,他更是觉得自己对于父亲亏欠良多。

但是这次外出对于朱德来说,却是意义深远,成为了他日后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的关键条件。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朱德听从了父亲的安排,老实待在家里,那么这个世界上只会多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决定不会出现一位革命者朱德,更不会出现一位日后的红军总司令,解放军元帅。事实就是这样,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其实这是一个过程的积累,当大多数人甘于在旧社会中度过余生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群特立独行的人总想着去改变什么,尽管他们那时候的举动看起来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如此的不合群,但是经过时间的验证之后,历史会给予他们极为公正的评价,当然这是后话。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_0172c8yrtMQe

在朱德离家后,他的原配夫人刘从珍其实是最不能接受的,试想一位在封建社会生活下的女子,又怎么能愿意让自己的丈夫离开自己呢?这在刘从珍看来,无疑是朱德抛弃了自己。但让人更为佩服的是,这位封建社会下的女子,却表现的极为冷静,她对于朱德的出走并没有大吵大闹,尽管内心一百个不愿意,但当丈夫离开这个家庭的时候,她还是担当起了自己的责任,尽心尽力的照料朱德留在家里的老人,靠着勤劳为这个家庭换取生活所需,可以说是深得朱德父母的喜爱。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朱德日后追求了自由婚姻,并有了一定的地位,但她对朱德的选择也没有丝毫怨恨,甚至拒绝了朱德接济她的请求,因为她要靠自己自食其力,甚至靠自己养活朱德的父母,而这些东西,或许在刘从珍眼里,就是做为一个妻子的本分。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_0172c90v7oJs

所以我希望大家记住这个女人的名字,她叫做刘从珍,她虽然没和朱德厮守一生,但在朱德离开之后,他却愿意守活寡一辈子,不愿意再婚,所以从个人情感角度来说,她是优秀的,她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贤妻良母,她理应得到人们的尊敬。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年之后,新中国已经成立,此时朱德的妻子是康克清同志,因此善解人意的康克清就向朱德提议,将刘从珍接到北京来生活,毕竟她吃了一辈子苦,此时也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理应让她享点福。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_0172c93MYPfU

对于康克清的提议,朱德是非常赞成的,但是朱德把这个消息传回老家的时候,却被刘从珍拒绝,因为她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去大城市生活会不自在,这位吃了半辈子苦的女人,终究还是没去往北京,或许在她内心深处,总有着一丝不甘,这种不甘,使得她保持了自己最后的一份尊严。直到1958年,享年75岁的刘从珍在老家病逝,丧事由朱德的儿子朱琦和女儿朱敏料理,失去母亲的这对姐弟,他们称呼刘从珍为嫡母。

话说回来,朱老总同志的一生毋容置疑,他的一生,是同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这些艰难又伟大的历史融合在一起的,并为此献出了自己大半辈子的心血。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_0172c94qjUIA

而在朱德同志巨大的功劳之下,少不了和他自由结合的几位妻子对他的帮助,甚至也包括年仅23岁,就被国民党特务惨杀于赣州卫府里的伍若兰烈士。但是我更认为,朱德原配夫人刘从珍,她和朱老总的婚姻也是值得传诵千古的,因为在这场婚姻里面,我们虽然没有看到爱情,但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以及封建社会下中国妇女的缩影,因为这些事情,才是芸芸众生最真实的写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从珍:包办婚姻嫁朱德,老总从未认可,但建国后却邀她来京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