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大师特 发表于 2022-1-17 08:33:15

【同心文苑】国际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之父”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真义在于信念和躬行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2_017Pg5kqVG5U

省总工会副主席 苗 勇 著

东方出版社

2021年9月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四川巴中城西的柳津桥写下了千古名篇《江亭夜月送别》。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晚唐的杰出诗人李商隐也在巴中写下了这样一首有关离别和展望重聚的诗篇。

1903年,时年13岁的巴中男孩晏阳初在兄长的陪同下,徒步踏往阆中求学。他这一次没有写下诗篇,以后若干次往返巴中也未有类似的诗作。但他最终将以自己的实干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大名。

晏阳初在结束阆中的学业后,被推荐至成都就读,之后转入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1920年,他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其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主动赴欧洲从事志愿服务,为中国赴欧参战的华工编写汉字识字教材并讲授。巴黎和会期间,晏阳初为中国代表团撰写了华工战时贡献的具体资料(这是中国一战期间的参战贡献)。中国北洋政府在和会期间的外交失败,深深地刺激了晏阳初。

晏阳初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1923年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干事长。他在国内开展了20余年的平民教育运动,尤其是在1929年更是举家迁往定县(现河北保定所辖的定州市),以确保平民教育运动不脱离基层,能够更加深入地为缺少文化教育机会的底层农民服务。平民教育运动的深入推进,逐渐增加了为底层农民赋能(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育种知识)等内容,并就改善乡村生活生产水平,比如推广清洁饮水等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在完成土地改革后的乡村治理,包括加大农村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生产互助、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性、扫盲、培训公共卫生知识并培训配置“赤脚医生”、帮扶困难户和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沿袭和借鉴了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的经验。尤其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快推进并最终实现目标的精准扶贫,其主旨精神一定程度上也与晏阳初的理念相合。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晏阳初的教育观就会发现,他所提出的人才观念、平民教育思想和实践方法,与党和国家几十年来在农村扶贫、发展工作中所强调的思想和方法也具有相合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也具有继续发扬的价值。举例来说,晏阳初一直强调平民教育不能满足于推广读书写字,而是要将生计教育、公民教育、卫生教育等纳入其中,要从学校单一的据点式教育扩散到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一战期间和战后和会期间的见闻,让晏阳初坚信,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四力”的民众才是新民,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晏阳初曾任国际平民教育活动委员会主席,在菲律宾、印度、危地马拉、泰国、哥伦比亚等许多发展中国家传播平民教育思想,指导开展平民教育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之父”。更令人惊讶的是,美国也曾系统地学习和引进晏阳初在我国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活动经验,较为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毫不夸张地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学等方方面面的思想汹涌而来,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一个接受者、接受者,是西方经验的“学生”;而晏阳初的实践,则揭开了中国经验反向传播的序幕。

东方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同样自巴中走出的知名作家苗勇撰写的长篇传记小说《晏阳初》。这本作品饱含深情而细密地展现了晏阳初先生的平凡而传奇的一生。通过书作者的刻画和叙述,读者可以通过大量的细节,尤其是晏先生幼时在巴中乡土环境中经由父辈尤其是母亲的教诲所树立远大志向,多次步行往返巴中与成都、阆中等地更加深入接触贫苦农民进一步强化了同情农民和帮助农民的情怀,一战期间援教华工为后来的平民教育运动积累了经验,拒绝军阀高薪礼聘而坚持下沉到乡村一线为乡民服务,晏先生的平民教育活动在我国以外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发的强烈反响,他本人获得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各界名流和民众的高度尊崇,等等,对晏先生的光洁人格、坚韧意志以及毕生践行的平民教育观有一个非常深切的认知。

今天的中国,已经初步战胜了贫困,取得了全面脱贫的伟大胜利,但真正意义上实现让民众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四力”,还有很长的路途。《晏阳初》这本传记小说,让读者品读晏先生的人生,从晏先生的耕耘和伟绩获得激励,映照自我,勉力前行。

(作者:郑渝川)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心文苑】国际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之父”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真义在于信念和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