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鉴赏||藏书万卷胜遗金——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赏析
藏书万卷胜遗金——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赏析
作者:赵铁军
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山谷老人等,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祖籍浙江金华。官至知州、吏部员外郎、太平州知州等职。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作品有《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
【赏析空间】
这首七律诗是黄庭坚为熟人胡逸老的书房专门题写的。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黄庭坚离开谪居已久的川蜀,次年又贬往广西宣州。这首诗就写于两次贬谪之间,其时诗人的生活与心境已经相对平静下来。他受佛教思想影响较大,晚年修净土宗,淡泊名利。黄庭坚在由湘返赣时,途中经过同乡故友胡逸老的住处,题诗相赠。从诗中可知,胡逸老此人为人不慕名利,好藏书读书,寄情山水,乐善好施,是文人中的高雅之士。黄庭坚在敬慕和赞赏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怀。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首联诗人先发议论,指出藏书万卷比装满箱子的黄金更宝贵。藏书万卷,可以用来教育子孙后代,留下满箱的金银财宝,往往成为祸灾。这里用了西汉时期大儒韦贤教子的典故。据《汉书·韦贤传》记载,韦贤以诗书教育四个儿子,皆为贤才。长子早丧;次子韦宏官至东海太守,三子韦顺留守邹县为父亲守坟;四子韦玄以才学超群受到皇帝重用,位至丞相。因此,邹县有谚语说:“遗子黄金满籯,不如教子一经。”诗人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令人仰慕。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颔联承上,进一步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诗人赞扬胡逸老,说他在灾年能拿出粮食与贫困的人共享,和气必能致祥,后代必得好子孙。这里用了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韦康、韦诞兄弟二人是东汉太仆韦端的儿子,孔融与其父韦端书曰:“前日韦康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韦诞又来,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孔融赞扬韦端的两个儿子韦康与韦诞为一双明珠。诗人意谓,胡逸老必能像韦端那样,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孙出于门庭。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颈联转到正面描写致虚庵的风景。诗人中午与友人进餐坐于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入夜倚于窗前,只觉风雨飒飒而来。这两句诗脍炙人口。诗评家认为,这两句“奇”。之所以奇,是因为:第一,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第二,化实为虚。什么样的“画图”,尽可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第三,情景交融。五句写视觉,六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在不言之中。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与前两联一脉相承。只不过前两联是直叙,这里是衬托。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尾联总收全诗,照应开头。一方面赞扬胡逸老心灵纯洁高尚,另一方面也披露了诗人自己的胸襟。诗人说,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能常现于心目之前;而山水的清雅之气又能涤荡心灵的尘埃,还有何物能够污染呢?!诗人笃信佛教,“灵台”一词是化用禅宗六祖慧能与师兄神秀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让自己的高徒神秀和慧能各作一首偈诗,以决定把衣钵传承给谁。神秀的偈诗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的偈诗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强调,灵台的明净需要拂去灰尘;慧能认为,灵台本无形而空,何须拂拭灰尘?诗人黄庭坚引用这个典故,暗喻胡逸老这样的高人是一尘不染的。
通读此诗,深感古代品德高尚的文人士大夫很重视诗书传家,延续书香门第。隋唐之后,由于科举制度的实施,选拔官吏主要通过学问考试成绩来选拔,世俗地主家庭的子孙若进入仕途,只有苦读诗书参加科举一条路。即使在汉代“举孝廉”,也是一种考试,考的是官吏的品德加学问和能力。封侯不能世袭,世袭制度只在皇室保留。但是为了保证世袭的皇帝具备治国之才和驾驭臣民的能力,也必须经过严格的教育和严格的遴选。所以,有识之士都重视子孙的文化教育和品德修养。这个传统有积极的一面,对今人也具有正面的启迪。比如,对于当代民营企业家而言,可以依法将巨大的私人财富传给子孙继承,但是子孙如果品德不佳,才能不足,学识浅薄,何以继承产业而再创辉煌呢?
【拓展阅读】
华夏文明和文化传承五千年没有中断,原因有多种,其中重视教育、诗书传家的传统和社会时尚是重要原因。宋代诗人苏辙的七律诗《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与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具有相同的主题,都是谈诗书传家远比金玉传家更为重要。全诗如下:“朱栏碧瓦照山隈,竹简牙签次第开。读破文章随意得,学成富贵逼身来。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更把遗编观得失,君家旧物岂须猜。”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其父是苏洵,父子三人都是“唐宋八大家”,这种文化现象实属罕见,可见苏氏一门就是诗书传家、文化传承的典范。苏辙的这首诗是为题记蒲传正的私人藏书阁而作。蒲传正原名蒲宗孟,也是宋代著名的文化人,在阆中有私人藏书馆。神宗时期领学士衔,官至尚书左丞,也就是副宰相。他是苏辙的孩子舅,理学家周敦颐的姐夫,他不仅是苏轼的姻亲加交好,还是王安石的忠实拥趸,属新党,与苏轼苏辙政见不同。蒲传正一生很清廉,也很会赚钱,但更会花钱。据宋史记载:“宗孟趣尚严整而性侈汰,藏帑丰,每旦刲羊十、豕十,然烛三百入郡舍。”他好色,妻妾成群。这个人优缺点都很明显。苏辙的《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一诗,对他有褒扬也有规劝。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藏书阁内外的情景。外观看,坐落在山隈处的藏书阁朱栏碧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华美壮观;书阁内,竹简和骨质书签依次排开——古籍珍本甚多。颔联是诗人的联想:阁主读书破万卷,写文章信手拈来;学业有成,不求富贵而富贵自然到身来。颈联是诗人对阁主的规劝:以诗书教育子孙后代是真正的财富传家,而金银珠宝遗留子孙,最终不过是一堆粪土和灰烬。尾联大意是,让子孙后代遍览藏书阁的古籍,能让他们知兴衰、懂得失、开智慧,至于其它遗产不用猜——毫无价值!
这首诗给予人们的哲理启示是,对子孙的文化教育和传承比财富遗留更重要。古人早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不过三代”的告诫,真正的家庭财富包括国家的财富是文化与人才。财富的积累固然可以民富国强,但是没有文化的家庭和国家,在盛衰循环的作用下,财富会轻易失去,贫富转换可能就在旦夕之间。只有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才具有恒久性。尤其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的根基是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看经济实力的强大,更要看文化的复兴和进步。因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文化强,人才就强;人才强,经济不强也会转强。
【注释】
1、胡逸老:胡逸,生平不详,应是黄庭坚年长的朋友。2致虚庵:胡逸老的书房。3籯(yíng):箱笼一类的器具。4明月:指珍珠。5灵台:心灵。这里暗用了神秀和慧能两首《菩提偈》的典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