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朱德收到一封信后49天不刮胡子,伤心道: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国共合作抗日期间,有一次,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王少桐去八路军总部,准备采访朱德和彭德怀。当他和其他记者们一起,往朱德的办公室走去时,只见一个穿着普通士兵衣服、戴着一副眼镜、满脸胡子的老头站在门口。
这个人实在是太普通,王少桐他们忽略掉他,径直往门里面走。
谁知,旁边有人介绍,说这位就是刚从前线回来的八路军总指挥朱德。
王少桐等人既震惊又惭愧。
其实,不管是中国记者还是外国记者,第一眼见到朱德时,都会大吃一惊。
谁也想不到,传说中勇猛无比、世界知名的军事将领,竟会是这样一个朴实、亲切的“老农”。
谁又能想到,在老一辈领导人中,朱德的学历几乎是最高的。
他读过多年私塾,后来又去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这是当时国家顶级的军事学堂,还在德国哥廷根市的一所大学留学。
很多人据此认为朱德祖上富裕,其实事实恰恰相反。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0_0193Qiv6tpl5
1
朱德的祖先原本是广东韶州的客家人。
明末清初,由于战争不断、瘟疫流行,四川人口剧减,有些城镇甚至荒无人烟,开始有虎狼出没。
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开展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大群大群的外省人经过长途跋涉后,迁移到四川。
在这些外省人中,尤以湖广一带的百姓最多,所以历史上称这次移民为“湖广填川”。
朱德的祖先就是这个时候入川的。
最初,朱家在川北经营一些小生意,到了乾隆末年,朱家迁到仪陇县的马鞍场,此后就在这个地方定居了下来。
早在朱德祖父那一代,朱家便沦为贫苦的佃农。
朱德出生时,全家一共有11口人,他的祖父母尚在人世,伯父母、三叔四叔也都住在一起,还有朱德的父母和他的哥哥姐姐们。
他的父母一共生了13个儿女,因为家里实在太穷,最终活下来的只有六男二女。
朱德的父亲一生勤勤恳恳、忠厚老实,偶尔吸点旱烟、喝点酒,朱德的母亲管束着孩子们,不允许他们染上一点恶习。
朱德的母亲姓钟,也是穷苦人家出身。
她身材高大、和其他农妇一样有着强壮的体力。
在朱德的记忆当中,每天天还不亮的时候,母亲便早早起床烧火煮饭,接着,还要去田里干活。
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她整天好似有忙不完的事儿要做。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0_0193QjDm2UHg
虽然整日忙个不停、一刻不得闲,但是母亲性情和气,从来不发脾气,也不打人骂人,哪怕是对着叫花子,也会和和气气地说话。
即便自家不富裕,朱德的母亲也总不忘周济那些比自家更贫穷的亲戚们。
朱家人口众多,是个大家庭,既有长辈,又有伯叔、妯娌,但朱德的母亲始终能和大家和睦相处。
母亲的勤劳俭朴和宽厚仁慈深深地影响着朱德,他从幼年时期,就跟在母亲身边,帮她干活。
由于世代贫困,朱德一家祖祖辈辈都没有一个识字的人,因为这个,他们没少受欺负。
那时候,乡间地主欺压佃户,衙门差役残暴凶狠,可这些人就怕读书人。
后来,朱家几房人凑在一起商量后,决定一家人省吃俭用,送一两个孩子去念书。
往近了看,孩子们学点知识,能为家里打打算盘、抵挡差役的欺辱;往远了说,说不定朱家以后的生活和地位可能就此改变了。
于是,在朱德6岁的时候,他和两个哥哥被送到一家私塾就读。
朱德是学生里面年龄最小的,但是他聪明肯学,所以老师特别喜欢他。
后来,两个哥哥回家种地,朱德因为年纪小,再加上已经过继给了伯父,所以得以继续读下去。
正当朱德在私塾里一边被地主家小崽子欺负、一边苦读时,朱家突然迎来了一场巨大的打击。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0_0193QjDo9gr5
2
佃农租种地主的田地,年年都要向地主交纳租粮,经常是大伙起早贪黑忙活一年,交完租粮后,剩下的粮食勉强够吃,要是遇到灾年,日子就更加难过。
朱德一家原本住在地主用来存粮食的仓库里,一家人虽然劳动力不少,但是一年到头,连一顿白米饭都没有吃到过,能吃上豌豆饭、红薯饭都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1895年,地主要加收租子,朱德家实在交不起。没想到,就在除夕当天,地主的管家突然来到朱家,逼着他们立即退佃搬家。
这件事犹如晴天霹雳,让朱家人措手不及。
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
从那之后,这个大家庭被迫分散在两处住下:朱德的生父带着一家迁居到陈家塆,朱德则随养父母搬到大塆住。
干活的人少了,又遇上灾年,地里没收成,朱家雪上加霜,一家人几乎被逼上绝路。
这次悲惨的遭遇,深深地刻在了朱德的心中。他从母亲三言两语的诉说中,深刻地体会到人世间的不平等,也像母亲那样,更加仇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地主、同情那些穷苦百姓。
迁居到大塆后,从第二年开始,朱德又到一处新的私塾,跟随席聘三老师,断断续续地读了八年书。
私塾和大塆相隔四公里,朱德每天大清早起床,先在家里干活,吃完早饭后再去上学。
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他每天都要来回走四次,晌午的时候肚子饿,急急忙忙赶回家,晚上回来的时候怕天黑了,也得走得快。
或许是因为从小就过惯了苦日子,所以后来,不管是过草地还是爬雪山、不管遇见多少困难,朱德也不觉得有多苦。
1905年,19岁的朱德头上梳着长辫,肩上挑着简陋的行李,和几个同学一道,步行到仪陇县城,参加县试。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0_0193QjDkDXgb
虽然大塆离县城很近,但朱德是朱家三代人中第一个到过县城的。
这一次,他顺利地通过了县试,而且成绩还很不错,在1000多个考生中名列前20名中,朱家人个个欢天喜地,乡亲们也非常高兴,从那以后,家里下定决心,哪怕继续借钱,也要供他读书。
但是,就在这一年九月,清政府下令停止科举考试,要求各州、府、县设立新学堂。
此后,朱德到离家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那个时候的学费都是家里借来的,总共有了200多块钱。
1908年,朱德从成都回来,一心想在家乡做点事情,便在仪陇县的高等小学担任体育教师。
这一期间,他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望母亲。
后来,由于仪陇县地处偏僻,新旧势力冲突激烈,守旧势力千方百计要破坏新学堂,再加上朱德原本是佃农儿子,如今竟然做了县里最高学府的教员,自然也引起了那些守旧派的忌恨,所以经常遭到排挤。
对于别人的欺辱,朱德其实并不放在眼里,但是,在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待了一年后,他越来越觉得教书不是一条生路,因此毅然辞去了教师职务,决心到云南去。
之所以去云南,是因为当时很多爱国青年认为,要想让中国强盛起来,必须从军事入手。
朱德辞去教师职位后,接到一位老同学的来信,老同学邀请他一起去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
朱德立刻答应了,但是他没有将这一决定告诉家里,只说要去成都读书。
这一次,朱德是瞒着母亲离开家的,他和同学一起,硬是靠步行,长途跋涉70多天,从家乡走到云南省会昆明。
到达昆明后,朱德几经周折,终于考入了自己渴望已久的军事学堂。
后来,他收到家信,母亲对他的这一举动不仅不反对,还说了许多勉励的话。
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期间,朱德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先后参加昆明起义、护国讨袁和护法战争,成为赫赫有名的将领。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0_0193Qiv3s3mG
1917年,朱德被任命为靖国军旅长。
他的俸禄不低,很快就还清了家里为了他上学而借的债务。
1919年,朱德曾经将父亲和母亲接到自己身边,但是两位老人劳动惯了,一离开土地就不舒坦,在儿子那里没住多久,便执意要回老家。
在回家途中,朱德的父亲便离开了人世,母亲回家后,继续劳动。
也正是在这一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也影响到朱德所在的泸州。
这一时期,朱德从大量新思想书籍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思潮,眼界大开。
1921年春天,朱德参加驱逐云南都督唐继尧的战争,胜利后没多久,唐继尧反攻,朱德被通缉。
他被迫逃离昆明,回到南溪老家,不过,他只在家里待了没多久,就离开了。
此后,他再也没能和母亲见面。
3
离开家乡之后,朱德和好友孙炳文一起,辗转来到上海,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却遭到了陈独秀的拒绝。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0_0193QjDhBhPL
1922年朱德在上海
无奈之下,朱德只好选择到国外去,寻找拯救中国的道路。
也正是在国外,朱德遇见了小自己十岁的周恩来,在对方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就这样,朱德一步步走上了革命道路。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0_0193QjDjJ2gl
朱德(前排右三)在哥廷根与四川籍中国留德学生的合影。
北伐、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和毛主席在井冈山会师、担任红四军军长、反围剿、长征......当朱德全身心投入革命的时候,他在老家的亲属正惨遭国民党川军迫害。
朱德的母亲被迫躲在泸州,在朱德同乡戴与龄的帮助下才幸免于难。
国共合作联合抗日之后,朱德担任八路军总司令。战斗紧张激烈,各种军事工作都需要他来决策,异常繁忙。
有一天,朱德老师的儿子来到八路军总部,在谈话中,朱德得知四川老家正遭旱灾。
他不由地担心起家里两位已经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担心老人不能度过这个荒年。
朱德很想接济一下,尽儿子应尽的责任,可是他虽然身为八路军总司令,却和士兵一样,手里没有积蓄。
思来想去,朱德给同乡的戴与龄写了一封求助信,请求对方给老人送去一些财物。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0_0193QjDlQWsW
为了母亲能度过饥荒所写的求助信
朱德的母亲得知儿子已经担任八路军总司令后,很为他骄傲,国难当头,她不愿让儿子操心,更不想给儿子添麻烦,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和儿子见上一面。
可是,那个时候,国家正惨遭日本军队践踏,朱德重担在身,根本顾不得回去探望母亲。
1940年之后,各抗日根据地物质困难空前严重,尤其是陕甘宁边区,战士们几乎断炊。
朱德回到延安后,一边协助毛主席指挥军事战斗,一边加紧发展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他雷厉风行,狠抓经济工作,陕甘宁边区迅速呈现新的面貌。
在大生产运动中,朱德处处以身作则,他和身边的战士组成生产小组,开垦了三亩菜地,种上白菜、萝卜、黄瓜、辣椒等十几种蔬菜。
年轻战士们不会干农活,他就手把手教他们,就像当年母亲教他的那样。
他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去菜地里浇水、施肥、锄草,就像母亲每天做的那样。
为了积肥,他还带头拾粪,朱德农业知识丰富,种出来的菜质量好,产量高,品种也多,在当地是出了名的,经常有人前来参观。
朱德带头劳动,在干部和群众中影响很大。
大家认为他岁数已经不小,每天既要领导全军进行作战,又要批阅文件、参加会议,很少有空闲的时间,实在太过劳累。
所以,不管是战士们还是老百姓都纷纷来找他,请他保重身体,尽量多休息。朱德坚决不肯,一定要亲自参加劳动。
在朱德的带动下,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渡过了这段物质困难空前严重的时期。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0_0193QiuwW0cX
1944年3月,正当八路军和新四军艰苦抗日、陕甘宁边区进行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时,朱德收到了老家寄来的一封信。
信中写道,朱德的生母已经于2月15日病逝。
直到临终前几分钟,老人还在灶台做饭,感到不舒服后,倒下就没能再起来,时年86岁。
收到家里的来信后,朱德脸色沉重,大半天没有说出来一句话。
那段时间,他经常一个人坐在炕头吸烟,淌眼泪,整整49天都没有刮胡子。
大家都明白,这是为了悼念他慈爱的母亲。
很久之后,朱德才向康克清谈起母亲的一生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这一生中如果说我有什么遗憾的话,最大的遗憾大概就是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未能在她老人家身边。”
沉浸在悲痛之中的朱德,提笔写下了回忆母亲的文章。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0_0193QjDvioiS
他在文中说道:“母亲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毛主席得知朱德母亲去世后,提议为这位普通却不平凡的母亲举行一次追悼大会。
中共中央和有关负责人纷纷送来他们亲手撰写的挽联,各根据地闻讯后,也纷纷表示哀悼。
这是我党唯一一次为领导人的母亲举行追悼会。
子欲养而亲不在,世间再没有比这更让人悲伤的了。
几乎每位伟人的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对孩子而言,这个家就是天堂。
朱德的母亲,是千百万中国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可是,创造历史的,正是像她这样朴实的劳动人民!
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