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感丶 发表于 2022-4-11 07:14:48

四川名山退耕还茶打造农旅融合新样板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4_019scQQP3iuc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4_019scQV1TQ1u

一畦畦茶园紧密相连,与远山交织,层峦叠翠。这是如今在四川雅安名山区各乡镇随处可见的景观。目前,名山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5.2万亩,以茶叶为依托,名山区大力发展“茶+桂”“茶+花”“茶+果”复合模式,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发展的路子,撑起了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这在全川乃至全国都不多见。而这一切,源于1999年开始的退耕还林。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早在唐朝,名山区的蒙顶山茶便开始享有盛名,也曾有过作为“贡茶”的辉煌时代,因区位优势明显,名山区还是“茶马古道”的起点和“南方丝路”的主要通道。然而,在1999年以前,名山的茶叶种植面积仅剩下不足5万亩。

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当时的名山县(今名山区),也投身退耕还林的队伍中。前一轮退耕还林,名山区共实施11.09万亩,涉及全部乡镇(街道)、99%的行政村、5.6万户农户。在11.09万亩退耕还林面积中,退耕还茶8万亩。2014年以后,通过新一轮退耕还茶的带动,全区茶园面积增加到35.2万亩,每亩年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年产值达8亿元,茶产业逐渐成为全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名山区主要栽植的茶树品种萌发较早,茶芽因“倒春寒”受冻,产量不高、茶叶品质不佳,严重影响农民收入。为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名山区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积极探索“茶+树”复合模式,整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和血防林提升改造项目,将“茶+桂”“茶+花”“茶+果”纳入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茶+树”套种,不仅提高了茶叶品质,也增加了茶农收入,有力助推了群众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茶树”复合种植面积近7万亩,每亩年收入5000—8000元。套种的珍贵树木每亩每年给退耕农户增加收入2000余元,以“茶+桢楠”为例,栽种10年后桢楠胸径可达10厘米以上,每株可卖800元以上,每亩栽30株可增加纯收入2.4万元,平均每年每亩可增加收入2400元。为拓宽苗木销售渠道,名山区还成立15家苗木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苗木生产经营,所套种的桂花树、银杏树已销往贵州、湖北、重庆等省市,名山区成为四川主要的园林绿化苗木基地之一。

不仅如此,名山区还以茶产业为支撑,以茶文化为灵魂,结合“百公里百万亩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建设”,重点在万古镇、中峰镇、百丈镇等万亩观光茶园间种花木、彩叶等树种,发展休闲乡村旅游,扩展助农增收渠道。目前,全区有农家乐、茶家乐60余家,每年吸引游客2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逾千万元。2017年,全区共接待游客452万人次,旅游产业综合收入38.13亿元。从单一的鲜叶收入转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复合性多元化收入,名山区逐渐打造出一个深入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4_019scQWZIHD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名山退耕还茶打造农旅融合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