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围观的逊 发表于 2022-4-16 09:33:34

李文信-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

李文信1927年出生于四川双流县,1941年开始学习绘画艺术,至今已有95年。李文信本来是以人物花鸟为擅长,但是他在50岁以后改弦易辙,就开始专攻山水。他凭借过人的天资和勤奋,吸收多种画法的精华,在中国画的构图跟立意上,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然后在国际国内都形成很大的影响,最终是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画坛的重要地位。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5_01A7WLPQUo8Y

14岁那年,走上了艺术的求学之路,先后在岷云艺专、正则艺专学校学习。后来,又考取了杭州的国立艺专,那个时候艺术院校、专业不像现在分得那么细,那么的清楚。五四运动之后,画西洋画成为潮流,所以各大艺术院校,很多学校都在提倡画西洋的东西,包括素描色彩什么都在学。这个期间,李文信就接收了很多西画的技法,也画了大量的西画,但是对于他来讲,他内心真正喜欢的,真正向往的还是传统的中国笔墨。好在李文信有幸,先后得到了好几位大师的指点,像吕风子、郑午昌、诸乐山、潘天寿、傅抱石这一大批前辈国画大师的指导,一方面临习古画,继承传统,另外一方面,忠于内心,自由发挥,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特色,无论是造型结构,还是笔墨上都有独到的理解和表达。

解放后李文信从杭州回到重庆从事美术创作工作,在1952年,被分配到四川美院任教。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画就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要说这一时期李文信的画作,大多是以人物作品为主,因为有扎实的素描功底跟写生基础,所以李文信的造型能力很强,但是他对人物立体感的塑造,和西画素描方法又有所不同,作品大都是以线勾形,然后用色彩运染烘托,有明暗对比。但是又不完全依靠素描技巧,而是借助色块与空白的这个互衬,来表现深浅的质感,突出了笔墨的韵味,53年,年画《未来日子更美好》,是他首次参加全国性画展的处女作。54年,作品《在贵州高原上》《春花处处开》,参加全国首届青年美展。56年第二届全国国画展《修好农具入社去》等三件作品入选。他因创作成果丰硕,被吸收为当时较年轻的中国美协会员。57年至59年,作品《同窗共砚》《摘烟叶》,参加了两届世界青年联欢会美术展览。58年《莫道君行早,有早行人》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60年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创作《长征》,表现了红军长征中,渡过天险,泸定桥转战雪山草地的情景,人民画报同年八月,用封面封底整版作全面介绍。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5_01A7WLRXFEDF

(李文信《长征》103x150cm 1960)

65年参加全国美展的《昔日血泪组画》《赵一曼》《寨上俩老庚》等数件作品。从他的这些作品当中就能够看出来,画家对水墨韵味的追求,通过墨色的巧妙运用,浓淡虚实的有机转换,使画面丰厚而又饱满,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在人物画立意和技法方面日臻成熟,达到相当高度,已成为国内有影响的人物画家。80年创作《踏歌行》参加世界以妇女为题的美术展览。为此他在人物画方面的创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其作品更清晰地看到他,山水画发展的方向。编辑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5_01A7WLU48R8K

李文信本来是以人物花鸟为擅长,但是他在50岁以后改弦易辙,就开始专攻山水。78年前后,他半百之年后对巴山蜀水情有独钟,尤其是许多画家不屑一顾的贫丘景色。并常年累月不辞辛劳的跋山涉水,搜集大量写生素材,加以不知疲倦的艺术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他以责善、固执的精神追寻大自然中,既平凡又极美的景色,以不平凡的视觉感受去认识表现它,他重视传统,贴近生活,更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发,他凭借过人的天资和勤奋,吸收多种画法的精华,在中国画的构图跟立意上,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然后在国际国内都形成很大的影响,最终是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画坛的重要地位。李文信的人物画,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成绩斐然,但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就渐渐地就放弃了人物,然后转向山水,没有办法去判断他为什么要去转变,真正原因是什么?就只能靠猜了,也许是因为对故土家园的乡情,或者说是因为教学工作的需要等等,不管怎么说,他出于什么原因,李文信的这个转变,让人感到非常钦佩,为什么?你看一个年过半百,已经成名的画家,愿意从一个自己非常熟练把控的领域,然后转向另外一个自己很少涉及,但是名家众多博大精深的领域里头去,如果说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没有过人的能力和功底,我想恐怕是很难迈出这一步的,而事实证明,李文信不仅是迈出了漂亮的一步。到后来更是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成为了当时四川美术学院山水人物两个领域的研究生导师,这在全国的美术院校当中都是很少见的。

80年山水画起步之作《蜀山青竹画》获金龙奖,84年创作《新篁》、89年创作《枯藤老屋夕阳斜》、94年创作《东方破晓》、99年创作《新绿》,连续参加了六七八九共四届全国美展。《新绿》荣获关山月奖,自96年后,便沉疴缠身的李文信。数年间创作了大量作品,如《旻天霜花》《寒池聚霜》等力作。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5_01A7WLdV0WYT

李文信的山水画。则在点、线、墨、色的这种形式构成上狠下功夫,他的画总是给人一种轻松的、漫游的感觉,欣然而恣意,你看浅丘微栾、乡间邻里、没有那种崖壁陡峭的胁迫,也没有湍流奔涌的急促。这大概就是李文信那种真实心境,也是他平和淡然的一种人生状态,为什么李文信能够在山水画这个领域,能占据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画得好,有他自己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模式,做出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第一点便是在树木的刻画上,他的山水画全都取材于四川,我们都知道,四川的山总是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这种密密杂杂满幅充盈的感觉。要想表现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当中就说过:“画中山水为之皴法,皆各有门庭,不可相同,唯树木则不然”,可见这个树木是很难体现出风格流派跟个性特色的,所以你看自古以来的山水画家们,都在山和水上力求突破,很少敢在树木的刻画上着力的,那几乎就是一禁区,但李文信偏偏要在难处夺天宫,硬是从树跟树林的表现当中,为自己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山水境界。他的作品,总是与树和树林密切相关,在他的笔下树木不论大小,或直或曲,或垂或卧,有的是凌空斜插,有的是拔地而起,总有一种自然舒展,一反常态的典雅造型,显得自然生动,活泼有致,他的山水画,树林往往要占据画面的绝大部分比重,仅仅是在缝隙当中,或者是边上,或者是在角落里,极为含蓄的点上那么一小小的一些房舍、小船、半座小桥、几级石阶,让有限而普通的空间生出无穷的诗情画意来。编辑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5_01A7WLfuDyty

李文信在山水画的第二个大胆突破,就是为了让画面的主体形象丰富饱满,它大多是采用中景和近景来进行描绘,就压缩了空间的深度,令人有美在咫尺的亲切感,这是李文信独运的匠心,因为他注意到了传统中国山水画,远取其势而造成了一种贫弱感,所以他在这个平面的构成狠下功夫,记得吴冠中先生,曾经在他的《邂逅江湖-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合影》一文当中,也对这个问题做过特别的说明跟讨论,他认为这才是改造传统中国画的要旨之一,你看两位先生在这个问题上,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李文信在山水画上的开拓,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他不仅在国内外多次举办画展,出版了很多的画集,还曾经给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作过画。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啊,李文信还是一位成就卓越的美术教育家,她在川美执教了40多年,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当中、有罗中立、唐允明、叶毓中、姚思敏等等。这些到现在都是鼎鼎有名的画家。1994年李文新退休回到了双流县定居,因为他每天早上都是晨练,然后中午午休,上下午都作画,恬淡自适笔耕不辍。他自叹60年笔墨生涯,深感风高。路难行。因为他老伴有眼病很多年了,视力不是很好,李文信就包办了家里所有的家务事,而且练就了一手好的厨艺,每逢午餐跟晚餐的时候,就搁下画笔拿起锅铲,就为家人开始炒菜做饭,只可惜这样美好的日子没过太久,两年之后,李文信就不幸的患上了癌症,在跟病魔抗争了十年之后。2006年,这个画坛巨星在自己的家乡陨落,作为他的学生,著名的画家姚思敏为恩师写下了一副挽联。“半世纪匠心教育,桃李无言自成蹊,一生中相依书画,声名有恒好入史”。我想这两句话,那无疑是对李文信先生这一生最好的诠释了。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5_01A7WLhhsFV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文信-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