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绍宗朱聿键鼻 发表于 2022-5-6 09:22:59

讲座纪要|原祖杰:文明与野蛮:19世纪美国城市化转型时期的礼仪与道德问题

· 本号第1233篇推文 ·

文明与野蛮:19世纪美国城市化转型时期的礼仪与道德问题

主讲人介绍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9_01AlKK0qKErN

原祖杰,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后获南开大学美国史硕士学位,2002年获明尼苏达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副理事长,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的引领者。原祖杰教授在学术界成果丰硕,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历史杂志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同时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并且在美国史研究学界享有盛名。

2022年4月12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原祖杰教授受西南大学嘉陵历史名家论坛邀请,通过线上腾讯会议平台,进行了主题为 《文明与野蛮:19世纪美国城市化转型时期的礼仪与道德问题》的学术演讲。此次讲座由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博士生导师 黄贤全教授主持,会议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进行线上直播,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两百余名师生参加该讲座。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9_01AlKK2Qwrk5

讲座伊始,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黄贤全教授向诸位老师同学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原祖杰教授的学术背景以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原祖杰教授在感谢其邀请后,简单阐述了此次讲座与之前所意向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联系,寄语本次讲座对于诸位师生在美国文明礼仪方面能够有启迪作用。

随后,原祖杰教授向大家梳理了本次讲座的 五大主题:文明、礼仪及其相关研究;美国早期对欧洲文明礼仪的继承与变革;工业化、城市化对传统文明标准的挑战;宗教与知识界的改革努力;现代文明礼仪的发明与传播。

礼仪总被当作文明社会的标志,谈到文明礼仪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传统社会的文明礼仪。原祖杰教授通过中国古代“三礼”、《严氏家训》、《朱子家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以及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礼仪等例子,向众人阐述了礼仪是用来划分社会等级和上层社会内部认同的标志。众人了解最多的,当属欧洲中世纪贵族礼仪,例如英国绅士阶层的固定礼仪等,此类传统对当下英国中上层家庭教育仍然存在深刻影响。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9_01AlKKPcvftw

原祖杰教授通过介绍伏尔泰、埃利亚斯、乔治·夏普、保罗·鲍耶尔和斯蒂芬·康恩的代表著作,揭示了文明和礼仪之间的紧密关系。他指出,伏尔泰的《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主要涉及人类精神的历史,介绍了世界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埃利亚斯是文明礼仪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有《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的研究》。他在书中强调,文明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物质文化上的日新月异,更表现在精神层面上文明教养的积累与更新;乔治·夏普在《城市生活及其改善》一书中,他用乡村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批判19世纪美国城市化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现象。诸如城市中的罪恶、野蛮、道德沦丧、贫富分化、政治腐败等;保罗·鲍耶尔的《美国的城市群体与道德秩序》和斯蒂文·康恩的《美国人反对城市:20世纪反城市运动》则主要阐述基督教为了改进社会风气而做出的努力。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9_01AlKKGq3sEV

“礼貌”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原祖杰教授指出,诺贝特·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认为该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530年出版的《男孩的礼貌教育》这本小册子中。这本小册子由鹿特丹的伊拉斯谟所著。在其出版后的六年时间里,再版了三十多次,期间还出现大量的译本、模仿和改编。埃利亚斯在书中也证实了该词在法国的传播。当16世纪法国神学家玛蒂兰·科尔迪耶将伊拉斯谟手册中的行为准则与另一位人文主义者约翰内斯·苏尔皮丘斯的行为准则编在一起出版后,法国某一规格的铅字就被称为“礼貌”型(拉丁文civilitas,与法文civilité,英文civility,意大利文civilità为同一词)。直到18世纪末,此类书籍在法国都是用“礼貌”型铅字排版的。

美国早期对欧洲文明礼仪的继承与变革,原祖杰教授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进行剖析。

从宏观层面上讲,北美殖民地创建的初期,来自英国的欧洲文明精英,将欧洲的文学艺术、个人文明礼仪和生活规范带到了北美新大陆;跨大西洋图书贸易、流传到北美的贵族规范行为规则手册、清教徒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等均在宏观层面对北美的文化礼仪起到塑造作用。从微观层面上讲,在以农业为主的殖民地社会中,家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欧洲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移民家庭得以传承。

而后,随着殖民地社会的世俗化和民主化,北美社会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下迈步向前。一些过去主要针对贵族和精英的礼仪规则在18世纪已经普及,变成追求体面生活和时尚风度的普通人的规约。原祖杰教授谈到,18世纪的美国,这种礼仪规范已经脱离了欧洲的等级意识形态,平等意识已经弥漫于从家庭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种交际空间。在欧洲,一个人面对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时,需要停住让行或脱帽致敬,而在美国不需要。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9_01AlKKUjeEoR

美国内战爆发前的30年,工业化、城市化对传统文明标准提出新的的挑战。外来移民急剧增加,贫民窟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恐后地涌现;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贫困、犯罪、伤风败俗、肮脏破败的居住环境、新老移民以及本土者之间的异质文化和不断发生的骚乱,都给发展中的城市蒙上了一层阴翳。

美国早期史中,对城市的恐惧和抵制几乎可以被看作美国的文化传统。托马斯·杰弗逊是憎恶城市的代表之一,其在《弗吉尼亚笔记》中,将城市描绘为乌合之众所留存的地方,孕育民主制度疾患的地方,是与健康、独立的自耕农背道而驰的地方。除了杰斐逊的著作外,可以体现出该文化语境的还有托克维尔的语录,斯托夫人的《老镇上的人们》、《我和我的邻居》等。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9_01AlKKetjwkU

即使身处在人来人往的城市,我们仍感受到孤独与冰冷。保罗·保耶尔所著的《城市大众与道德秩序》,关注的正是“美国对城市的道德反应”这个宏大主题。美国从农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深刻转型,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化的“副作用”:家庭危机、贫富分化、阶级分化、宗教异化等社会现象和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孤独和冷漠。社会发展、物质进步并不等同于城市风气和个人举止的进步,文明礼仪并不只会前进,也会退化。

面对19世纪文明礼仪的退化,宗教与知识界都付出实际行动,进行改革。文明礼仪的退化首先受到宗教界的重视,尤其是诸如基督教福音派一类关心社会的教会人士。他们提出一些改革方案,要求通过教会活动来改变人民不文明的行为,改良社会风气。在此,原祖杰教授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莱曼·比彻和他所领导的志愿主义(Voluntarism)“贤智计划”。比彻建立优良道德会(Good Morals Society),带领志愿者们,身体力行地改善社会风俗。宗教界之外,本杰明·弗拉沃和弗鲁曼兄弟成立了道德协同努力联盟(A Union for Concerted Moral Effort)。其他知识分子也加入社会道德改革活动当中,呼吁改善社会风气。“这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努力开展活动,还需要切实可行地制定规则。”原祖杰教授补充道。

转型时期的社会需要精神文明的指导,礼仪规范的适用范围从贵族扩大到公民。基督教青年会等社会组织,通过主日学校、查经班等平台加强道德教化。除此之外,各界改革人士重新编纂的大量新的行为指南,也推动着社会的礼仪教化进程。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9_01AlKL0JBMtw

现代文明礼仪的发明与传播,浸润在现代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原祖杰教授结合自身留学经历,通过个案分析让大家体验到美国的社交礼仪与行为规范,引出“礼多人不烦”的金律,表明不同的社交礼仪折射出不同人在生活中的素养。原祖杰教授以餐桌礼仪为例,表明一个人的教养是如何在餐桌上体现的。

最后30分钟的提问环节中,原祖杰教授回答了在社会道德改善中天主教会如何做出努力,欧美文明礼仪的传承矛盾与城乡礼仪的矛盾,19世纪到现在美国礼仪的变迁,美国对城市的道德反应在美国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中的作用等问题。参加会议的云观众表示受益匪浅。

讲座结尾,原祖杰教授表示美国城市化带来的礼仪与道德问题还有许多亟待开拓的方面,鼓励大家多多关注,深度研学。“19世纪美国城市化转型时期的礼仪与道德问题”的讲座在满堂祝贺中圆满结束,愿大家一同传承文明礼仪,做一名有道德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讲座纪要|原祖杰:文明与野蛮:19世纪美国城市化转型时期的礼仪与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