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相伴1 发表于 2022-5-8 07:28:32

“禹生北川”说的来龙去脉

“禹生北川”说的来龙去脉

文/ 赵兴武

大禹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其诞生地在何处,因为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只能依据文献记载来判断了。从两千多年前的典籍说大禹生在有个叫“石纽”的地方,到唐代以后逐渐形成大禹生于石泉(北川)的共识,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1“禹生石纽”是自古以来史家的共识



几千年来,大禹的事迹一直在华夏大地传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述说大禹治水的诗句。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尚书》,也有大量关于大禹事迹的记载。《诗经》收录的主要是民间歌谣,而《尚书》则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官方文书集成。这些典籍对大禹的事迹言之凿凿,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深信大禹的存在。此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也都在其著述中提到大禹,对大禹均异口同声地加以赞扬。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7_01AUZRJsy1Ji

▲汉代画像砖上的大禹像(也是现存最早的大禹像)

虽然《诗经》《尚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述中都只说到大禹的事迹,却未提到大禹诞生在何处。现存最早记载大禹诞生地的,是成书于春秋时期的《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中有一段关于大禹出世的记载:“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巳……修巳背剖生禹于石纽。”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7_01AUZRKmCeZ6

▲《竹书记年》记载:“(禹)母修巳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巳背剖而生禹于石纽。”

《竹书纪年》说大禹生在一个叫“石纽”的地方,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认可。此后两千多年间,虽然先后出现了“禹生西夷”、“禹生西羌”、“禹生广柔”、“禹生石泉” 、“禹生北川”等不同的说法,但几乎都离不开“石纽”二字,权威文献都把“石纽”看作大禹诞生地的标志。

历代文献关于“禹生于石纽”的记载: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巳……修巳背剖生禹于石纽。”

西汉《蜀王本纪》:“禹,六月六日生于石纽。”

东汉《吴越春秋》:“(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

三国时期《蜀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

西晋《帝王世纪》:“禹,六月六日生于石纽。”

西晋《三国志》:“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

东晋《华阳国志》:“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

南北朝《水经注》:“(广柔)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

唐代《艺文类聚》:“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禹,汶山广柔人,生于石纽村。”

北宋《新唐书》:“(茂州石泉县)贞观八年置,……有石纽山。”

北宋《舆地广记》“(石泉县)有石纽山,禹之所生也。”

南宋《方舆览胜》:“禹生于石纽。”

南宋《大禹庙记》:“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

南宋《路史》:“(禹母)以屠副而生禹于僰道之石纽乡之所谓刳儿坪者。”

南宋徐天祜在《吴越春秋》的注解中说:“(石纽)在茂州石泉县。其地有禹庙,郡人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此。”

明代《岣嵝碑·跋》:“石泉石纽山,禹产地也。”

明代《蜀中名胜记》:“鲧纳有莘氏,胸臆坼而生禹于石纽。”

清代《四川通志》:“赫赫禹功,石纽发祥。” “石纽山在(石泉)县南一里。山麓有大禹庙。”

清代董诏《禹穴》诗:“神禹藏会稽,其生在石纽。”

清代《石泉县志》:“禹生于石纽村。”

民国《北川县志》:“北川县古为石纽村,神禹故里也。”

《辞海》(1936年版):“石纽,古地名,夏禹生地。”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7_01AUZR9aOiv3

▲北川县禹里镇石纽山的“石纽”石刻


2“禹生西羌”是汉代中原学者的一致说法



《竹书纪年》只说大禹生于石纽,却没有指出“石纽”的具体位置。到了西汉初年,有个叫陆贾的人,写了一本叫《新语》的书,说“大禹出于西羌”,把大禹故里定位在“西羌”的范围内。陆贾(约前240年~前170年),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西汉建立后,陆贾经常在汉高祖刘邦面前引用《诗经》《尚书》等儒家典籍,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新语》便是他奉刘邦之命撰写的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道理的著作。因为陆贾出生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所以“大禹出于西羌”的说法应该是源自当时尚能见到而后世失传的先秦典籍。

陆贾之后,史学家司马迁与陆贾一样,也说“禹兴于西羌”。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年轻时曾经受汉武帝指派,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对这一带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有所了解。他还曾经到全国各地考察江河湖泽及水利设施。《尚书》云:“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说大禹治水先从岷山开始,导岷江水东入沱江。照这个说法,都江堰水利工程很可能最初就是由大禹开拓的,所以司马迁考察时,也就特地“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司马迁曾涉足川西北的岷山和都江堰一带考察大禹治水遗迹,那么他所说“禹兴于西羌”的结论,既参考了当时所能够见到的上古文献资料,也是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得出的。此后,汉代的文献如《盐铁论》,也称“大禹出西羌”。可以说,大禹出自西羌是汉代中原学者的一致看法。


3“禹生广柔”是蜀地学者基于地情资料的判断



汉代的“西羌”,指羌族聚居的西部地区,地域极其广袤,因而说“禹出西羌”,也只是给大禹诞生地指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同样生活在汉代,比司马迁稍晚的著名学者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除了沿用《竹书纪年》“禹生石纽”的说法,还把石纽的位置说得比较具体了。他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刳儿坪)。”汉代广柔县辖区包括今理县、汶川、茂县、北川及都江堰市的部分地区,大致相当于现代羌族聚居区。这个范围虽然也很辽阔,但与古“西羌”相比,还是大大缩小了,也更加明确了。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7_01AUZRAYlWdx

▲浙江绍兴大禹陵翻刻的“石纽”碑。浙江绍兴大禹陵珍藏的《姒氏世谱》记载:“(禹母)于尧戊寅二十八载六月六日生禹于西川之石纽乡。”大禹后裔视“西川之石纽”为大禹诞生地,于民国时期根据北川的拓片在大禹陵翻刻了“石纽”碑

和中原学者相比,扬雄为什么能够把大禹诞生地具体落实到一个县的范围?这可能和他出生在四川境内有关。据记载,扬雄是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郫都区)人,在今绵阳还有其读书遗迹,因而掌握了更多的四川地方史料,并熟悉西川一带羌人崇拜大禹的民间习俗。他在《蜀王本纪》中除了说大禹生于广柔县,还说大禹“六月六日生”,“身长九尺二寸”(《竹书纪年》说大禹“长九尺九寸”)。关于大禹的生日和身高,极有可能就是当时广柔县民间的说法。

扬雄之后近千年间,蜀地的史学家们一直沿用大禹生于汶山郡广柔县的说法。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四川西充人谯周在《蜀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西晋史学家、四川南充人陈寿在《三国志》中说:“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东晋史学家、成都崇州人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和扬雄一样,这些蜀地的学者也对汶山郡广柔县的民间崇禹习俗有深入的了解,其中常璩既肯定大禹生于广柔之石纽,还记载了当地人把石纽山视为神山的习俗。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7_01AUZROw3nk5

▲ 南宋《方舆胜览》书页。书中记载了当时石泉(北川)人在石纽山下祭祀大禹的习俗:“禹庙在石纽山下江边。……郡人(当地人)以禹六月六日生,是日熏修祼享,岁以为常。”

蜀地学者的说法后来被普遍认可,大禹生于西川之广柔县成为权威文献的一致记载。东汉时期,学者赵晔在《吴越春秋》中称:“(大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赵晔是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学识渊博,还曾经到犍为郡资中(今四川资阳)拜经学大师杜抚为师,学习“韩诗”,对四川的地方史料和羌族地区的民俗有所了解,因而肯定大禹诞生地“石纽”位于西川,和扬雄等人的说法基本一致。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学者郦道元曾经到过岷山一带进行实地考察,在《水经注》中也采用了蜀地学者的说法:“(广柔)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到了唐代,仍沿袭“禹生于汶山郡广柔县石纽村”的说法,较有代表性的志书《元和郡县图志》就说“禹,汶山广柔人,生于石纽村”,“(禹)汶山广柔县人,生刳儿坪”。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7_01AUZRDguZip

▲北川禹里镇之禹穴沟刳儿坪,传说圣母在此诞下大禹,溪水中白石上面圣母留下的血迹至今还清晰可见


4“禹生石泉(北川)”是宋代以后适应政区变化的新论述



扬雄之后,大禹生于汶山郡广柔县之石纽成为史家的共识。但因为广柔县后来被分置为汶川、北川等几个县,由于政区设置的变化,唐代以后出现了“禹生于汶川”和“禹生于石泉”的不同说法,而最早出现这个分歧的,是记载唐代历史的两部典籍——《旧唐书》和《新唐书》。五代时期编篡的《旧唐书》,于公元945年编修完成,其中《地理志》称:“玉垒山在(汶川)县东北四里,石纽山亦在县界。”因为石纽山历来被视为大禹诞生地的标志,说石纽山在汶川,也相当于说大禹生于汶川县。百年之后,北宋仁宗皇帝认为《旧唐书》质量欠佳,下诏重修。随后,欧阳修等人受命重新编修出了《新唐书》。《新唐书·地理志》称:“(茂州石泉县)有石纽山。”认为石纽山在茂州石泉县境内。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7_01AUZRQck2gZ

▲清乾隆年间,石泉知县在石纽山下修建的“神禹故里”坊

据记载,欧阳修的籍贯为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但他在《七贤画像序》中自述:“某不幸少孤,先人为绵州军事推官时,某始生。”也就是说,按照欧阳修自己的说法,他的出生地是在今绵阳。有人考证,欧阳修就出生于绵阳解放街、红星街附近,并在古绵州居住多年,应该是个土生土长的绵州人。欧阳修出生于绵州,应该对北川一带的人文地理比较了解,因而在《新唐书·地理志》中纠正了《旧唐书》关于大禹诞生地石纽山在汶川县的说法。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新唐书》编写期间,石泉县和汶川县一样,同属于茂州管辖,《新唐书》成书十余年后,石泉县才由茂州才划归绵州。所以,欧阳修得出石纽山在石泉县的结论,是基于史实,而不是因为他生在绵州,就把大禹诞生地定位在绵州的石泉县。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7_01AUZRFRY2FO

▲清乾隆版《石泉县志》中收录的石纽山禹庙图

《新唐书》首次认定石纽山在茂州石泉县。几十年以后,欧阳修之从孙欧阳忞编撰的《舆地广记》称:“(石泉)隋汶川县地。……唐贞观八年析置石泉县,属茂州,皇朝熙宁九年来属(绵州)。有石纽山,禹之所生也。”这段话明确指出:石泉县之石纽山,就是大禹诞生地。此后近千年间,重要典籍的记载中,几乎一致认定大禹生于四川石泉县之石纽山。1914年,石泉县更名为北川县后,北川之石纽也随之被称为大禹诞生地。

综上所述,自春秋战国以来,陆续有“禹生石纽”、“禹生西羌”、“禹生广柔”、“禹生石泉”的记载,但无论“石纽”还是“西羌”、“广柔”、“石泉”,都与北川有关,北川是唯一被古今文献连续记载为大禹故里的地方。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7_01AUZRGAAxrL

▲2010年,北川群众在石纽山禹王庙前举行祭祀大禹活动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17_01AUZRHU3uY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禹生北川”说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