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进作文:恢复高考45年,作文命题这样变
2022年6月7日,2022年全国高考首日,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考点外,考生等待入场。 (视觉中国/图)
2022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
高考恢复45年来,语文考试的压轴——作文考什么,总是高考最受关注的焦点。
“高考本身就是最后一堂语文课。”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何杰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评价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更强调真实。”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几位长期研究作文命题的专家学者,分析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和趋势,也由此观察语文教育的一些变化。他们中不乏曾参与高考作文命题与阅卷的专家,也透露高分作文的重要评判标准是更看重创造性。
名著“进作文”
(资料图/图)
2022年高考7套语文试卷里,最受热议的高考作文题当属全国甲卷。以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里关于亭子匾额题名的选段为材料,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骆冬青曾多次参与高考作文的命题与阅卷。他分析,材料选段本身就和写作相关,名著成为高考的考试内容已经比较常见,不过名著“进作文”,还比较新颖,或许今后会成为一种趋势。
多位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也有同样的判断。何杰说,《红楼梦》是新统编教材中设计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必读书目。选段作文,既旨在考学生的基础阅读,也考察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能力。
2019年9月教育部统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开始使用,最大的亮点和难点莫过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全国甲卷正是由教育部命制的。
实际上,“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在中国语文教育轨迹里有迹可循。1941年,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教育家叶圣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阅读整本书:“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叶圣陶之所以在不同文章中屡次强调读整本书的重要性,是因为他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对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教养,即养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而十年一修的新课程标准,即近日公布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再次强调“整本书阅读”。不仅纳入核心素养的总目标里,且篇幅较之前增多。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读过的书。
不过,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余党绪指出一个现实,“整本书阅读”实际落地面临诸多困难,对很多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骆冬青则认为,这次以《红楼梦》命题,读过《红楼梦》的学生固然能写好,没有读过,命题还是留下了延伸作文的空间。但这不失为一种信号——今后的作文命题将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另一张试卷里的作文命题也体现了这一点。新高考1卷中,作文命题主要围绕“本手、妙手、俗手”三个围棋术语展开讨论。在骆冬青看来,这三个概念呈现出梯子结构,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想象,还考察了逻辑思辨能力。
“更重要的是琴棋书画均为中国文化精神层面的标志。棋语蕴含智慧与哲理。如此命题更贴近中国语文的特点。”骆冬青说。
满分作文没有比例
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往往也受社会关注,其中不乏争议。那高考作文究竟是如何打分?满分作文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曾参与命题与阅卷的专家回顾了他们的一些经历。由于7套试卷的命题机构不同,阅卷机制亦有些不同。不过,多位专家证实,高考作文一般采用“双评”阅卷,也就是每个考生的作文都会被两位阅卷老师评分。如果分差在合理范围,则取平均分作为该考生的最终分数;如果分差过大,则由第三方仲裁。
以北京为例,阅卷组人员分工各有不同。首先由一批专家组成员花费数日,在所有作文中,根据阅卷标准,挑选出一定数量比例的样文进行分类。比如分为一、二、三类,每类的水平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这一过程中不乏争议文章,那么分到哪一类要由评阅组和审核组共同确认。
曾参与阅卷的老师印象深刻的是,各地阅卷老师打分前都要先“上岗培训”,无一例外。针对样文试打分数,打出来的分数和专家的分数不能差太多。
此外,在第三方质量监控组,实时看到一篇作文两位老师的打分在一定差异范围内就取平均值,差异太大就要由第三方评价。
而满分作文、高分作文是没有比例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实事求是。”一位曾参与阅卷的老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般来说,作文阅卷标准是由阅卷组研究制定的,命题组会对评分标准作出提议。阅卷组在此基础上细化,通过实例说明“这样写就算达到某一标准”。这样定下的评分机制能起到相互制约作用,维持公平。
骆冬青说,不得不承认的是,作文非常个性化,这也决定了命题与阅卷都可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在阅卷时,也会发现阅卷标准比较空,难以把握。因此,他认为学生作文把握题目的标准更重要。“怎样的文章才切题,在题意下怎么展开更重要。”骆冬青说,“作文考察的是思想。能打满分,必然是写作中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思想。”
专家们表示,近些年来,根据阅卷保密规定,满分作文已经不再公开。余党绪说:“不敢放出来是因为大家都在挑刺,其实我们应该对满分作文达成一个共识——满分作文不等于完美无缺的文章,但它必然在某一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比如有创造性、思辨性。”
何杰认为,近些年尤其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从出题上杜绝了“套路化、死读书”式作文。以往有些作文的文风被诟病,原因就在于词藻华丽,却词不达意。语言看似华美,但对生活没有实际思考。堆砌论述成了“古人聚会、死人开会”。
“语文绝不仅仅是文学课,语文教育要对当代,对现实有更深入的思考。”何杰反复强调。
45年命题变化
2022年是恢复高考45周年。回溯过去45年,作文命题的变化也体现出语文教育的变化。
余党绪认为,作文命题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高考作文命题以政策响应为主。这在高考恢复的第一年1977年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上海卷“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记先进人物的二三事”,表现出对现实政策的直接关注。从思维与表达的角度看,个体的发挥空间比较小。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文命题主要围绕道德阐释。典型如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质”或“战胜脆弱”等。“从写作实际看,考生多表现个体的体会、认知与理解,写作形态上往往引经据典,低劣的则流于光荣事迹、历史典故与古典诗词的堆砌。”余党绪说。
到2000年后,近十余年间,出现了抽象思辨的命题。但可能往往在拿哲学范畴的两个概念在辩,也容易陷于套路。在余党绪看来,政策响应、道德阐释与抽象思辨三类命题,共性在于缺乏具体而真实的问题。
2015年之后,高考命题进入了又一个新阶段。探讨具体的问题,强调考察思辨能力。“命题能刺激教学,形成反作用力。”余党绪说,命题开始思考现实具体的问题了,语文教育也会更注重现实。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董小玉从另一维度做了解释,历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型主要有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种基本形式。
标题作文明确了作文的唯一标题,话题作文明确了作文的主题。相对于材料作文,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对于考生的思维拘囿更大。
2015年首次出现了“新材料题型”,也即“任务驱动型”。以材料营造语言情境,引发考生思考,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写作。材料作文形式的材料凝练丰富,或是历史故事、人物评说,或是名著摘录、名言谚语,或是人生思索、哲学感悟,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切入,为考生提供了开放思考和个性理解的空间。
董小玉认为,近年来作文命题考查要点主要为文化理解、文化传承。这种命题趋势的变化,反映出语文教育从关注“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到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变迁。
“语文的命题趋势是让语文教育更语文了。不要把语文变成风花雪月的字词句段,回归教材,引导读书,回到语言文字的根本。”何杰说。
南方周末记者 贺佳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