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四川在行动
“十四五”时期,四川应对气候变化迈入新征程。2021年以来,四川直面挑战、抢抓机遇,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展现新气象、取得新进展、实现新开局。顶层谋划全面铺开
成立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委员会,推动将“双碳”纳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省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四川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省属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意见》《四川林草碳汇行动方案》,科学编制省级和各市(州)碳达峰实施方案。
低碳经济加速成长
推动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启动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建设。组建全国最大短流程炼钢企业,川西气田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成都燃气签署甲烷控排倡议书,雅安大数据产业园、四川时代等实现碳中和,五粮液规划打造零碳酒企。组建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成都绿色低碳产业投资集团,投产通威太阳能眉山基地二期,举行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暨环保基础设施招商会。四川机场集团、雅砻江水电参与发行全国首批碳中和债券,四川天府新区顺利通过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评审,乐山市落地碳排放权质押贷款,雅安市推出“低碳贷”。
能源转型纵深推进
加快建设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流域、大渡河中上游风光水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全面投产,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雅砻江杨房沟水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全省水电装机容量突破9000万千瓦。多地签署协同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启动甘孜州正斗光伏实证实验基地建设。出台《四川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实施方案(试行)》,深入推动电能替代。首次发放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配额,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超过1亿元。
绿色建设深化开展
开通运营绵泸高铁内自泸段,结束泸州、自贡不通高铁的历史。启动成渝氢走廊建设,西部地区首条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线在内江投运。启动“电动四川”行动计划,加大公(专)用充电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电动三江”全面实施,国网四川最大单体充电站投入商业运营。开展绿色建筑、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行动,近零碳建筑中建滨湖设计总部(中建低碳智慧示范办公大楼)年减少碳排放约1000吨,金堂县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项目开工,攀枝花市启动零碳村庄建设。
气候韧性有序提升
编制《西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2020》《2021年四川省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四川省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和风险清单(第一批)》,发布《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川西高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气象指标等级》等地方标准,举办首届适应气候变化研讨会。开展达古冰川“地球工程学”实验,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稳步推动水利、生态、防灾减灾、海绵城市等领域工程建设,积极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诱发自然灾害。
科技创新加快布局
完成天府永兴实验室、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四川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绵阳市碳中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巴中低碳交通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举办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专场网络招聘会,推动“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增设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人才专项。顺利举行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碳中和技术创新高峰论坛、碳达峰碳中和院士对接会。出版发行《Carbon Labeling Practice》《四川省绿色低碳发展形势与展望2020》。
社会参与更加活跃
川渝生态环境部门签订《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框架协议》,成都市发布《低碳成都100案例》、设立绿色低碳出行日,蒲江县发布《蒲江县碳中和绿色生活方式专项规划》。上线“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发布“碳惠绵州”公交积分系统,“碳惠天府”机制建设先进单位和贡献单位诞生。新网银行等银行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200多户企业开展碳披露,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通过机场碳排放3级认证,进出口银行四川省分行实现营运碳中和。首次将“碳汇”理念引入生态修复司法案件,成立洪雅县森林碳汇管理局、剑阁县森林碳汇事务中心。启动产品碳足迹服务平台,落地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凉山等基地。《四川日报》推出“双碳十问”系列访谈。
应对气候变化在路上。四川将统筹兼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