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村镇银行乱象:比400亿资金流失更让人担心的,是内控问题
好人长安君原创作品
最近这些天,河南省村镇银行红码事件闹得很大,关于这件事的相关信息相信大家都看了不少。
我今天不聊这个。
去年10月底,江西有一家叫济民可信的著名生物集团发了一篇微信文章,叫《六问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吧,济民可信质问这家银行的原因是,它旗下两家子公司存入该行南京分行的28亿元存款,被银行莫名质押为第三方提供贷款担保,也就是说钱没了,只留了张欠条。
这件事的细节就不展开说了。后边济民可信又连着发了两条推文,表示对存款遭到质押毫不知情,后续更是声明,已经通过证据证实,该银行在办理质押过程中使用了疑似伪造公章300多处。
渤海银行属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像它这样的银行全国只有12家,加上五大行和三家政策性银行,可以说它是中国排名前二十位的银行之一。
所以这件事在那篇推文之后就此沉寂,到现在也没有任何的处理结果公开,一切似乎被内部消化了。
这件事在当时应该很轰动,毕竟济民可信旗下有两家上市公司,渤海银行名头更大,绝对算得上神仙打架。但我想说的是,发生在村镇银行身上的乱象可能比渤海银行要严重得多。
今天我们来聊聊村镇银行这个大家知道不多的金融机构。
我没事的时候搜过一些银行相关的新闻资讯,发现不同类型的银行出的问题有很大差别。
比如说上边提到的渤海银行这类顶尖银行机构,问题大多出在个人身上,严重一点的话就是分支机构肆意妄为,跟管理和制度的关系反而不大。
而稍次一点的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问题就会稍微多一点,而最让我意外的,是农商行、村镇银行的情况。
当我搜索银行资金挪用情况的时候,意外看到了非常多农商行和村镇银行挪用资金的案子,而且就在近期,只不过受到的关注没那么多。
这不禁让我有些好奇,为什么村镇银行会变成资金挪用重灾区呢?
我决定深挖一下。
注意看时间
2007年3月1日, 四川仪陇县金城镇,时任银监会副主席的唐双宁等多名官员见证了全国首家村镇银行的诞生。
国家对于村镇银行的设置初衷很简单:服务三农,满足农民小额贷款需求,让农民贷款更容易,另外也能与农村信用社形成良性竞争,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氛围。
与此同时,政策设计者也给村镇银行定下了“红线”——不得发放异地贷款。
村镇银行就在这样的起点上开始发展壮大,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现状不断改变,村镇银行为了生存和壮大,也做出了更强调商业化需求的调整。
我做了一张图,我想借着这张图给大家讲讲村镇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发展难题,以及因此产生的问题。
首先我把影响银行机构资金风控的因素分成了三大类,也就是外部、内部和行为人本身的因素。
拉回到村镇银行身上,我们先来看外部因素。
第一个问题是放贷容易吸储难。
其实很容易理解,村镇银行在乡镇大多没有网点,不像农村信用社(农商行)网点那么多,同时存款利率也没啥优势。在村镇银行发展初期,有些资金甚至来自于控股方的银行机构。只不过后来放开了互联网渠道,村镇银行得以通过高利率来面向全网吸储,甚至可以做理财产品来吸纳资金。
相比而言,县域内贷款需求始终旺盛,放贷比吸储要容易太多。只不过随着时代变化,这一点也在发生改变。
第二个问题是偏离设置初衷。
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为农民服务的,但同时它也追求商业利润。
我们农民贷款的特点是“分散、贷款金额小”,那对于一个员工没多少人的村镇银行来说,放贷就面临时间成本高、风险大以及工作量大的问题,说白了付出大收益却小,所以就导致村镇银行越来越倾向于向工商领域放贷,来满足利益上的诉求。
这个变化不能说错,但一定要有个比例,后来2019年成立的兴富村镇银行,就明确允许对外投资,这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它也突破了最初设置的红线。
但问题就在于,其实很多村镇银行并没有获得这个资质,但依然放任这种违规放贷行为,村镇银行也慢慢有了跟商业银行完全一致的业务,甚至发展成行业潜规则,最后就很容易引发资金流出失控,以及违规吸储。
再看内部因素,我认为这是现在这些村镇银行频频爆雷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问题,村镇银行本质上是县域内独立法人,就像一家公司一样。
这就造成它放贷只需要几个人开会通过,决策流程很简单,所以风控漏洞非常大,据说从申请到放款一般不超过三天。
就现在的商业环境来说,这种情况下太容易被内部攻破,有心人通过贷款手段合理合法挪走资金的可能性太大。
第二个问题,股权设置有漏洞。
有点像公司制度,但村镇银行的大股东有相应要求,一般来说至少是农商行等级以上的商业银行做控股股东(股份不低于20%),允许自然人股东参股。
那在现实中,控股股东实际上履职有困难,真正运营者未必愿意维护控股股东利益,甚至很可能被别有用心的股东拉拢,来合伙转移资金。
河南新财富估计就是以类似间接控股的方式参股了许昌农商行,进而和它控股的几家村镇银行产生联系。
第三个问题,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监管,容易被内部人员利用漏洞挪用资金。
我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件,都是银行柜员私自挪用巨量资金,我当时就在想,这些银行高层们难道不需要定时将这些储蓄资金归库或者进行核算吗?资金的动用难道不需要正规流程的层层审批,而是柜员们想划走就划走去用?
如果你去银行贷过款,你就知道流程有多少,但是这些挪用资金的案子又在向你说明,银行对内部人员的监管有多么乏力。
最后我们看看人为因素,这个其实没什么可说的。
巨量的资金放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如果中间没有防盗门和密码锁,我估计大多数人都忍不住伸手摸摸,乃至于占为己有,这种情况很多见,也就是所谓的监守自盗。
另一种就是违反职业道德,主动突破内部监管制度去实施犯罪的,比如说跟外部人员进行利益勾连,里应外合转移资金。
那么除了人的本性贪婪之外,为什么人为因素造成的类似问题也屡禁不绝呢?
我认为还存在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犯罪成本低。
其实很多这样的案件在最终的判决上,都很难真正追究到底,被挪用的资金大多下落不明,相关负责人被判刑或者罚一笔与损失相比微不足道的罚款。
被追究责任的始终是某个经手人或者某个负责人,案件过后,银行照常开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切照旧。甚至于在未来某一天,发生相似的挪用资金案件,再经历一轮这样的“周期”。
所以最近我在想一件事:
当我们老百姓欠钱,哪怕后边还上,也会上银行的征信系统给自己留下一个污点,那么银行违规欠了老百姓的钱,或者发生这样那样的信用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同样设立一个针对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呢?
当某个银行出现了污点,就将它放在这个专为金融机构设立的“征信系统”(黑名单)上,让所有老百姓在选择银行机构的时候都能看到它,规避它。
同时我相信为了不上这个榜,银行机构肯定也会向着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最后想说,每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进步。
村镇银行暴露的问题越多,可能意味着解决的力度会更大,但是我们没必要在负面消息中放大这种愤怒情绪,更没必要发出“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感慨。
村镇银行在十余年的发展中,大部分依然履行了设计者的初衷,助力三农,帮助中国农民更快速地实现脱贫致富,而且至今仍在金融力量很少触及的农村地区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只能靠当地竭尽全力去解决,当下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国家更应该重视村镇银行所存在的内部管理漏洞,杜绝这类事件在未来再次出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