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809 发表于 2022-7-1 13:56:10

连发三篇报道 聚焦三大产业 盛赞南充嘉陵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中国日报英文版截图。



亚太日报中文版截图。

编者按

6月28日、29日、30日,中国日报客户端、亚太日报客户端同步刊发《南充嘉陵:丝纺服装产业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南充嘉陵:食品饮料产业创新动能澎湃》《南充嘉陵:农特产品打开广阔市场空间》三篇报道,盛赞嘉陵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今日,本报原文转载。

南充嘉陵:丝纺服装产业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南充,是中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绸都”。嘉陵区作为南充茧丝绸产业的主要集聚地,通过持续调整优化丝纺服装产业结构,不断推陈出新各类终端产品,大力延伸产业链条,蹚出了一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近年来,嘉陵区充分发挥传统丝绸之乡和产业集群优势,重点培育了顺成纺织、依格尔纺织、长荣纺织、尚非服饰、银海丝绸“五朵金花”,聚集规上丝纺服装企业18户,初步形成了桑、茧、缫丝、织造、印染等完整的丝纺服装产业链,并成功创建“中国蚕丝被之乡”。2021年,嘉陵区丝纺服装产业实现产值151.42亿元,增速17.12%,约占全区规上企业产值23.93%。

A强化技术创新擦亮“中国蚕丝被之乡”金字招牌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天然的蚕丝通常都是白色,而位于嘉陵区的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海丝绸”)却通过规模化养殖彩色茧,并对彩色茧固色技术进行攻关,成功推出了无需化学染色、天然环保的金色蚕丝被产品。

银海丝绸专注并深耕蚕丝被行业,是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也是四川省乃至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蚕丝被加工企业。该公司与国内知名家纺品牌富安娜、水星、罗莱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年产蚕丝被达30万床以上,2021年营收近亿元。

为推动丝绸产品创新,银海丝绸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黄金茧”,并于2020年首次实现规模化养殖。与同品质的传统白茧相比,“黄金茧”抗菌抗病毒的能力更强,更便于养殖,且其茧色天然艳丽,不需要化学染色,更天然环保。银海丝绸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专家还组建彩色茧精炼固色研发小组,进行课题攻坚,彻底解决了彩茧脱色的难题。

据银海丝绸董事长何国君介绍,银海丝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中国丝绸行业顶级专家、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陈祥平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的30余名专家为企业和蚕桑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公司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1项,参与了《蚕丝被》国家标准、《蚕丝绵》行业标准起草制定。

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银海丝绸在嘉陵区大通镇建立了大型蚕桑基地,实现了从栽桑养蚕到蚕丝被制作的全产业链覆盖。目前,该蚕桑基地已建成桑园面积5000余亩,栽植桑树400万株,修建蚕房面积15000平方米。蚕桑成为大通镇优势支柱产业,有力支持了当地巩固脱贫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

为便于人们了解蚕丝被的发展历史、产品特色及其文化价值,银海丝绸还修建了国内第一个以蚕丝被作为主题的“中国蚕丝被之乡文化馆”。

何国君表示,下一步,银海丝绸将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发力直播带货、电商等新渠道,把银海丝绸蚕丝被品牌做大做强,为擦亮“中国蚕丝被之乡”金字招牌贡献力量。

B依托传统技艺大力发展“蜀绘”特色产业

蜀锦、蜀绣,是享誉中外的中国传统工艺,而与之齐名的,还有一项来自于南充的独特丝绸工艺———“蜀绘”。位于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成纺织”)的蜀绘文化博物馆内,以丝绸服装、丝巾、画轴、扇子等为载体的各类蜀绘作品琳琅满目,成为人们了解这项技艺的重要窗口。

据顺成纺织总经理王尚雪介绍,蜀绘与蜀绣、蜀锦并称“蜀中三绝”,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帛画和绢本画,是一种独特的丝绸绘画。上世纪70年代中期,南充人尝试用染化料绘制丝绸饰品,经半个世纪、几代人探索,已形成完整工艺。

为助力蜀绘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顺成纺织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建起了目前国内首家以蜀绘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专门展示和介绍蜀绘历史源流、传承创新、名家作品、工艺技法和各种蜀绘文创产品。

“蜀绘产品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睡衣、内衣、旗袍、裙子、床品,以及各种文创产品都可涉及。”王尚雪表示,下一步,公司将持续加强蜀绘工艺产品设计,加大蜀绘文化博物馆升级力度,积极参与工业旅游项目建设、以文旅结合扩大产品销售。同时,牵头推进蜀绘技术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工作,加快推进蜀绘地理保护标志申报工作和省级申遗工作。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真丝绸缎生产基地和丝绸外贸出口骨干企业,顺成纺织在大力发展“蜀绘”特色产业的同时,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强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该公司加大开拓内销市场,并针对内销市场需要,大力调整品种结构;通过设备改造和机台调整,使生产组织快速适应品种调整需要。公司产品内销份额从30%左右提高到了60%以上。

顺成纺织的产品已远销印度、巴基斯坦、德国、法国、美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100余个加盟商和代理商建立合作关系。2021年,顺成纺织主营业务销售收入14.6亿元,出口1200万美元。今年以来,该公司生产一直保持满负荷运行,1-5月实现产值超过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

“我们将用高新技术成套改造提升生产装备,全面促进企业智能制造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王尚雪表示,顺成纺织还将通过自主创新、院企联合,不断提升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着力打造自主知名品牌,进一步开拓国际、国内丝绸市场,提高各类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

C紧扣丝绸文化构建“工业+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走进位于嘉陵区的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从栽桑养蚕,到缫丝、织造,再到服饰设计生产……游客们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在短时间内即可饱览中国丝绸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由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依格尔”)打造,于2015年开馆,是一座集丝绸历史、文化展示和丝绸产品展销为一体的体验馆,也是“四川十大产业文化地标”之一。馆内收集、整理、复制了从古至今从栽桑养蚕到丝绸织造等方面的器具和实物。

该博物馆内有一台仿汉代织机模型格外引人注目,该织机是根据成都天回镇出土的老官山汉墓织机模型复原而成。通过这台织机,依格尔成功复制出了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充分验证了中国古代先进的织造技术。而除这台织机外,该博物馆里还仿古复制了中国从古到今的脚踏缫丝机、缂丝机、云锦提织机等。

在该博物馆内,还可了解到依格尔开展蚕桑丝绸产业种养循环的案例。据了解,依格尔在栽桑养蚕获取蚕茧的同时,将废弃的桑枝青贮发酵后带动牛羊养殖,畜粪发酵成有机肥后再回填桑园,而桑芽、桑叶、蚕蛹还可做成食品、中药材,实现蚕桑的综合利用。

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是嘉陵区“工业+旅游”项目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嘉陵区围绕桑产业先后打造了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蜀绘文化博物馆、民族服饰博物馆、中国蚕丝被之乡文化馆、中国桑茶文化馆五大特色展馆,大力推动“工业+旅游”融合发展,连续多年举办桑果采摘节、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形成了“五大馆+西河流域桑茶基地+深丘脊岭地带蚕果桑基地”三产融合旅游文化线路。

如今,嘉陵区丝纺服装产业链条正以桑叶果枝等为资源、丝绸文化为题材向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文博旅游等领域跨界衍生、拓展延伸,“产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在探索中不断涌现。

南充嘉陵:农特产品打开广阔市场空间

位于嘉陵江畔的南充市嘉陵区,全年无霜期290天,气候温和,四季宜农,是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当地企业通过在产品研发、运营模式、销售模式等领域的创新,为嘉陵区农特产品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走进嘉陵区扶贫产品展示展销馆,入目皆是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大米、食用油、调味品、蜂蜜、桑茶、桑叶面、桑葚酒……这些嘉陵区特色的农副产品,通过南充市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搭建的“线上+线下”农产品供销服务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据南充市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华磊介绍,公司是在供销总社及省市区各级供销社的大力支持下,由四川云背篓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嘉陵区供销社共同注资成立,主要从事农产品流通贸易、农副产品生鲜配送以及大宗商品贸易业务等。

围绕“长寿嘉陵”区域公共品牌,该公司构建了“线上+线下”农产品供销服务网络,其中线上主要与抖音、今日头条、淘宝、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并加入了“扶贫832”平台,线下对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团购以及食堂配送等,致力于服务好嘉陵区农产品上行工作。

在嘉陵区供销社的推介下,该公司还积极对接东西协作消费帮扶,为本区农产品上行提供优质渠道,同时在嘉陵区商务局的牵头带动下积极发展电商业务。2021年,公司全年经营收入达956.8万元。

位于南充市双创示范基地的四川蓝色之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应邀入驻双创示范基地的第一家农业企业。该公司创新开发了桑叶面、桑叶茶、桑果干、桑叶鲜粉、桑叶苕皮、桑果小酒、黄精茶(酒)、桑叶鸡(猪)等桑系列产品,畅销全国。

“以前我在沿海打工,后来看好家乡发展机遇,就回来创业了。”据该公司负责人蒲亮介绍,公司采用产研结合的发展模式,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合作开发了桑系列产品,近年来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

在继承传统销售模式的基础上,该公司创新推出了“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和“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打造出“南充特产馆”和入驻“扶贫832”电商平台,助力南充土特产走向全国。公司近3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其中2021年营业额600万元。

据蒲亮透露,该公司现有种植基地约4000亩,基地内有不少古桑树,用古桑树上的桑叶制成的桑茶,比普通桑树口感更好。“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些古桑树,开发野桑茶和古桑茶产品。”蒲亮说。

南充市绿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食用菌培育、种植、销售以及食用菌系列产品研发、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主体。2021年,在边生产边建设的情况下,该公司鲜菇生产量达2150吨,产值1980余万元。

据了解,该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在龙蟠镇高坪宫村发起成立“南充市嘉陵区富隆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打造了占地面积80亩的工厂化生产食用菌产业园,吸纳嘉陵区农户650户入园分红,年分红金额80余万元;并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60余个(含季节性用工),实现年务工收入450余万元。

该公司采用自主研究开发,实现食用菌全程智能化、无公害生产(已获得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正在审查阶段);坚持以科技增效益,整个生产流程采用整套恒温智能数字化控制系统,实现原材料优选、拌料、装袋、高温灭菌、接种、培养、上架,生产全过程环保、高效。

绿盛农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公司计划将食用菌种植辐射到周边乡镇,农户利用自家闲散劳动力和闲置地,就可以进行食用菌种植,产品由公司统一回收,形成一个完整的、辐射面广的产业链,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南充嘉陵:食品饮料产业创新动能澎湃

提及桑叶,人们的第一反应大概都是养蚕。而在南充市嘉陵区,桑叶除了应用于养蚕缫丝外,还变成了美味可口、营养健康的各类食品、饮品。以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当地企业,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为嘉陵区食品饮料产业增添了澎湃的发展动能。

截至目前,嘉陵区已聚集规模以上食品饮料企业12户,2021年实现产值77.25亿元,同比增长19.91%。当前,该区正着力扩充百亿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实施产销“倍增计划”,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强、营养健康、竞争力强的现代食品饮料产业体系。

科研创新催生产业发展新机遇

走进四川尚好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好茶业”)的展示厅,春桑茶、桑姜茶、霜桑红茶、桑叶粉、桑果干、桑茶粉小饼干等各种桑产品琳琅满目。

据尚好茶业董事长刘露民介绍,按古今药典记载,桑叶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公司深耕桑茶、桑食品领域,现已开发了桑茶、桑食品、人工养蚕饲料桑叶粉、“替抗(生素)”桑产品等为主的产品体系。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尚好茶业旗下拥有尚好桑茶、尚好桑蚕茧丝、南充名茶、四川山野茶夫、尚好茶馆五家全资子公司及四个专业合作社,2021年销售收入达25066万元。公司通过十多年的发展积淀,从单一的销售经营扩大到加工生产、基地种植,涵盖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据刘露民介绍,尚好茶业于2015年建成国内首条千吨桑叶茶、桑茶粉精深加工生产线。为满足市场需求,2020年,该公司又启动建设桑产业生物科技园区,新建桑叶茶(粉)加工生产区、桑药品饮品加工生产区、仓储冷链物流区、产品检测中心、科创研发中心、文化展示中心。园区建成后可年产桑叶茶和桑叶粉3000吨、桑饮料5000万罐、桑食品500万袋,实现年产值10亿元。

“尚好茶业高度重视科研创新,联合蚕桑行业科研院所,牵头组建了南充创新桑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了省级院士工作站(引进向仲怀、陈宗懋两位院士),聚集了全国蚕桑领域精英组成的领先学术技术队伍。”刘露民表示,尚好茶业着力全产业链开发和桑蚕茧丝资源新功能挖掘,加速成果转化应用,在支撑传统茧丝绸产业升级改造的同时,加速孵化生态建设、新型饲料、健康食品、医药利用等新型蚕业,发展相关高新技术产业。

依托科研平台及专家队伍,尚好茶业还制定了桑茶食品企业标准,通过了ISO9001、ISO22000双体系认证,申报、获得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版权)45项。其产品获得“全国文博会丝绸创新产品金奖”“百年世博茗茶金奖”等多项大奖,春桑茶也曾两度被选作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因桑茶产品突出,2018年3月,嘉陵区获得“中国桑茶之乡”授牌。

在尚好茶业等新型蚕桑企业的带动下,嘉陵区实现了桑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营销等全链条拓展,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技术攻坚赋能酒企跨越式发展

酒类酿造,是嘉陵区百亿食品饮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凸酒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凸酒”)的技改迁建项目,正是嘉陵区构建食品饮料百亿产业集群的生动实践。

走进凸酒技改迁建项目建设现场,只见大型机械设备来回穿梭,耳边马达轰鸣,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为今年9月项目的正式投用抓紧施工。

据凸酒公司党支部书记翟胜华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新增工业用地500余亩,规划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加工粮食能力将达20万吨,产酒量达6万余吨,预计未来年产值将达60亿元,实现利税达10亿元,新增就业1000人。

翟胜华表示,新厂采用了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酿酒设备,实现了机械化与智能化结合操作,投用后将不仅可以进一步精简人员配置,提高生产效能,同时各项参数的精准设置也可充分保证白酒的品质。此外,新设备也更加节能环保,可实现无污水排放。

据翟胜华介绍,凸酒成立于1999年,最初只是个占地九亩、仅有十来个酿酒工人的小作坊。经过20多年的专注发展和持续不断的技术攻坚,凸酒一跃成为川东北规模超强的白酒原酒生产企业、四川原酒生产企业二十强企业。

目前,凸酒年粮食加工能力10万吨,产能3万吨,储存能力3万吨,主要生产优质清香型、浓香型原酒和瓶装酒,产品供应省内外知名大型白酒企业,并陆续开发瓶装系列酒,现已拥有“凸酒”、“九方坛”、“九方烧”、“九方小烧酒”、“九方20”等自主品牌,2019年入库税金突破过亿元。

在发展过程中,凸酒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建立了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凸酒专家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市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为了提高出酒率和酒的品质,该公司花费十余年时间,研发了“无糠壳固态发酵技术”,并成功投产无糠清香型白酒。目前,凸酒的无糠清香型白酒已被中国酒业协会、四川省酿酒研究所确定为考试品鉴专用酒。今年3月,凸酒旗下产品“九方20”参加2022年国际葡萄酒暨烈酒大赛(IWSC),经专业盲品和化学及微生物技术分析两个阶段的角逐,脱颖而出斩获金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连发三篇报道 聚焦三大产业 盛赞南充嘉陵高质量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