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牛险 发表于 2022-7-2 07:42:03

汉寿历史人物·黎学锦:左手治道理政右手公益慈善(1)

黎学锦:左手治道理政 右手公益慈善

黎学锦(1776-1838),字云屏,生于龙阳县大围堤一富豪人家。他的从政履历并不复杂,嘉庆十一年(1806)二月署盐茶道,五月实授川北兵备道,“上马管兵,下马管民”,一干就是十八年。道光四年(1824)八月,调广东惠潮嘉道,不久丁母忧;九年(1829)补授河南粮储道,兼署布政使。道光十六年(1836)告老还乡,十八年(1838)病卒于家,葬于本县崔家桥乡蔺家山。

黎学锦以“附生”进入县学,弱冠中府庠生,嘉庆二年(1797)奉父遗命修建龙池书院,第二年落成,受朝廷表彰。后以“例监”入国子监。嘉庆六年(1801),以学行优异,授四川候补道。次年,钦加运使衔。九年(1804),委派甲子科文武两闱监视。

黎学锦在龙阳、川北、河南三地留下了他的人生足迹,其中川北最为辉煌。纵观他的一生,既是一个忠君爱民,苦干实干的好官,又是一个仁者爱人、乐善好施、喜做公益的慈善家,两种身份交织在一起,治道理政为国,公益慈善为民,两者交融,相得益彰。

黎学锦留下的政绩、公益、慈善事业遗产很多,包括学校、文化、民生、水利、慈善等,而且件件有物可查,有形可见,有的至今仍发挥作用,正在为当地人民谋福祉。

一、 竭力发展教育事业。

黎学锦在龙阳修建了龙池书院,任川北道后对修建学校的热忱一发不可收拾,先后重修了锦屏书院、府学、考棚,新建了云屏书院、军营义学等。

1、创建龙池书院。黎学锦遵照父亲的遗愿,于嘉庆二年(1797)开始在县城东面(现汉寿一中)新修龙池书院,第二年落成。整个工程造价,经各级官员核查共计白银二万余两,如按照有人计算出来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人民币500-700元,那么,总计用钱1000多万,是个不小的工程,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书院规模大、设施全。从正房到偏房、廊房,从教学用房到食宿用房,从行政用房到文庙等祭祀用房,从讲台、坐凳到到景点设施一应俱全。

二是办学经费充足。根据《捐助书院膏火芳名》统计,“共捐良田一千五百余亩,捐荒地淤壤开辟的田一千七百余亩。”捐的最多的是黎家捐田600亩,其次为寡妇徐彭氏捐田300亩,捐得少的是黄席珍,捐田二分七厘。

工部《部题黎学锦捐建龙池书院疏》说:

今湖南龙阳县候选道员黎学锦克成先志,捐银至二万两之多,……,应请照例准其旌表。至该员呈称系奉先人遗命继承其事,请将旌典归依故父黎家丞,亦属“善则归亲”之正理。臣等核与原题相符,应令该抚转饬该地方官给银三十两,听本家自行建坊,并给与“乐善好施”字样,即将该员故父黎家丞姓名镌勒其上,以垂永远。

详情请看《龙阳古代四大书院考述》。

2、新建云屏书院。《保宁府志》记载:

云屏书院在锦屏山,嘉庆十七年(1812)川北道黎学锦建。

根据有关记录,重修锦屏山景观落成后,川东道严筠亭因公事来到阆中,游览时,称赞黎公为此山掞张名迹,建议在山上原有三贤祠旁,兴修“云屏书院”,与前贤后先并美。黎公欣然应之。遂筹银二千余两,新建讲堂斋室若干间,四围墙垣。后因岩石崩裂,三贤祠与西边讲舍一并坍塌,遂将东边数间改建为三贤祠。另议修复时,因将有城内锦屏书院迁建古治平园之举,因而停工。

云屏书院建成后,黎学锦曾作《云屏书院落成四章》以抒发他重视教育,培养英才的激情。现录一、四章:

欣持使节锦江来,阆苑风清画戟开。人物前朝称柏里,文章此地有书台。沧桑陈迹关怀久,桃李清阴借手培。自昔扶轮归大雅,振兴先要树英才。

宗风提倡有先声,珍重文翁此日情。讲学人前称太守,谈经我亦老诸生。书探蠹简千缃富,座对莹窗四壁明。为语他年池上客,高台咫尺是蓬瀛。

3、重建锦屏书院。《保宁府志》记载:

锦屏书院在城东古治平园旧址,嘉庆二十四年川北道黎学锦重建。

按:书院旧址在锦屏山上,明嘉靖初太守张恩聪建,万历中郡守黄应龙、周道直、国朝川北道周琬先后重修。乾隆六年,署阆中县李天培复迁城内,二十四年川北道黎学锦以城内书院别创会府,仍即城东书院旧址,扩其规模,建讲堂、学舍数十,楹前建文昌阁、奎星楼。制府(四川总督)蒋公额“阆峰毓秀”四字。又题:“山为性体,水作文澜,坎止流行皆学问;台可观星,亭先得月,日新富有自光辉。”以为楹帖。院后构池引渠,周绕台榭,置四照亭、石桥,曲通竹径幽,引泉、石、楼、阁蔚为胜观。分十景以备吟赏,仿文与可《十咏》意也。

又按:旧有学田岁收银六百五十余两,以为脩金、膏火,有章程碑记。

从引文可以看出几点:一是不亚于新建。锦屏书院明初建好后,院址几经搬迁,而黎学锦利用要建举行“圣寿”的会府的机会,将原有书院改建成会府,另起炉灶在城东重建书院。据《锦屏书院记》记载:“迁神祠、剏吟舫、辟讲堂,采石于山,运材于水,经始丁丑(嘉庆二十二年)之夏,落成戊寅(二十三年)之冬。工累年计,费累千计,瓦石竹木累以万计,厅、楼、亭累十计。”可见工程之大,费钱之多。《保宁府志》记载:“规模宏振,甲于全川。”锦屏书院堪称驰誉巴蜀的文渊学府,是清代四川著名的书院之一。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好。修建亭台楼阁,石桥竹经,且建有“十景”,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三是得到各界赞誉。书院建成后,总督蒋公题匾赐对联,黎学锦也诗兴大发。写诗道:“芸斋万笏幕云张,渌水潆洄抱墨庄。平界湖心添画阁,新排雁齿接回廊。棠梨院静延朝爽,杨柳亭虚逗晚凉。最喜清风明月夜,读书声里芰荷香。”“书探蠹简千缃富,座对萤窗四壁明。为语他年池上客,高台咫尺是蓬瀛。”黎学锦还以“十景”为题,嘱咐5个儿子写诗吟诵“书院十景”,一时阆中才子歌咏之作甚多,后集结成册。

四是办学经费充裕。《阆中县志》记载更加详细:经费来源主要是捐献、置买的田产和房屋的地租、房租。“十四处田房地租共银五百五十四两六钱五分八厘二毫。”此后,又有四人捐献银两、田产三处,得息银十五两,地租七十八千文,主要用于添置、奖励优秀学生。

五是抓好学风建设,制定办学章程。书院落成后,黎学锦聘请年过花甲的王应诏担任山长、任主讲并主持书院教务二十载,其懿行嘉言,被川北读书人尊为楷模和师长。黎学锦也倡导宗风,经常临院讲学,好学之风蒸蒸日上。书院还专门制定了激励人才的考课章程,以考课成绩等次来决定发放奖学金的多少。章程规定,书院每年通过考试招收生童,“以八十名为额”。按考试成绩核定超等、特等、一等文生共三十名,正取童生二十名,共五十名各以一定标准按月支给奖学金,其余三十名为“外取”之“附课”,不予奖金。与此同时,书院还实施动态管理,等级生、正课生及附课生均需每月考课,按成绩升等或降等,奖学金也随之升级或降级。正因黎学锦等地方官员对教育的大力扶持,促进阆中人文蔚起,由“闻十数科竟无一二举于乡者”,终致“以功名相继于时”。

4、重修府学(文庙)。府学重修之前,“全黌(hóng,古代称学校。)旧敝,列舍黯残。”为此,黎学锦予以重修。《保宁府志》记载:

道光元年,川北道黎学锦,(文庙)增建杏坛亭。

按:府学系太守柯臣草创于兵革之际,规模略备,虽屡经修葺,不过因陋就简,殿庑各祠,日久亦就倾敝。道光元年,川北道黎学锦兴工重修大成殿、崇圣祠,东西两庑,栋宇高爽,丹雘(dānhuò,可供涂饰的红色颜料。)聿新。旧设至圣并四配神位制度较小,今各高阔尺许,盘以金龙。崇圣两庑各神位亦悉增数寸。其附祀名宦、乡贤、忠义、节孝诸祠,俱加新整。又建杏坛亭于棂星门左。重修泮池桥,浚池阔深数尺。礼器库、乐器库及棂星门、左星门、戟门,四围宫墙,无不一律坚峻。所有庙中应备籩(biān,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盛果品等的竹器。)豆尊俎簠(fǔ,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各祭器,亦洁治全整。又添置乐器数事。饬学官春秋二祀,均兴礼典,丰备祭物,以昭慎重。

从上述记载来看,此次重修几乎是新建,主要建筑大成殿、崇圣祠都是撤后重修,增修杏坛亭,而且四配神位、两庑神位都扩大,新修了围墙,新添了礼器、乐器、祭器。重修告竣后,学官丰备祭物,每年举行春秋两次祭祀,不仅使“三巴九县得观大圣人金声玉振之光,正以四术六乡敬礼我国家重道尊儒之意。”而且堪称全蜀之望。此次重修后,沿用至清末。

5、建立营学。《保宁府志》记载:

三营学俱在府城内。嘉庆二十四年,川北道黎学锦、保宁府徐双桂议建。每年束脩银一百两,道、府公捐,并祥明军、制二宪,永以为例。

阆中为军事重镇,设川北镇总兵署,镇标统率中、左、右三营兵马。管理军队是川北道的主要工作,黎学锦极为关心。他考虑到兵丁大都出身苦寒家庭,其子弟无钱读书。驻军子弟,桀骜难训,教育训导尤为重要,管好了这些子弟也就解除了兵丁的后顾之忧,增加了军队的凝聚力。于是,与知府商议,分营建立营学三所,专供军队子弟读书。每年的经费分别由道、府各捐银五十两。另外,为营学能长期办下去,他还制订章程,规定道、府捐献成为永例,不得改变。他的做法得到了上级首肯,并通令全省各地一体照办。此举对发展文教事业,整顿军队都具有重要作用。

6、重修保宁府试院。《阆中县志》记载:

(府)试院道署之左。嘉庆二十二年(1817),川北道黎学锦率属重修。

根据该志按语记载,保宁府试院曾是四川全省乡试的考试院,从顺治九年壬辰开始,辛卯、甲午、丁酉、庚子五科在保宁考试,到康熙二年成都作为省会,才转到成都乡试。“当时基地甚宽,今则狭隘矣。”可见,试院已十分破旧。黎学锦的记载是“考棚年久倾圮,地势低洼,一遇风雨,甫不惟誊写昏暗,且厪(jǐn,师古曰:厪,少也。)覆压之虞(年久失修有垮塌之忧)。”“闻十数科(一般二、三年举行一次)来竟无一二举于乡者。”

黎学锦上任之后,另行重修。他说:“凡此三者(会府、书院、试院)皆不可不急加修缮。于是倡议捐修,商之阖郡同事,诸君子意见皆同。因不避选事之嫌,亲督工,一切经营部署,不敢因陋就简,务期冠冕精坚,以垂永久。”黎学锦所有主持修建的工程,都以“高质量、高标准”为要求,考棚修缮也是如此。

试院考棚另为改造高朗,东西拓地数丈,坐号悉易以石脚,面铺宽厚板片。前后门堂厅廨,焕然一新。

据嘉庆间木刻图,大门前还有大照壁和东、西栅栏辕门。迄今,试院考棚基本格局犹存,阆中已恢复为清初四川贡院对游人开放。其实,根据《阆中县志》记载:“其时(四川)贡院未知即此试院否,或以为在城外观音寺者,亦无从证信。” 为发展旅游事业,该试院是不是省试院已无关紧要。

《龙阳县志校注》,内部版,1986,424. 明正统时,府、州、县学除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外,始有取附学生员之制。清相沿,以尚未取得廪生、增生资格的生员为附生。

“生员之别称。痒,古代地方学校之名,后又称府学为郡痒,县学为邑痒,故又通称府、州、县生员为痒生。”(翟国璋:《中国科举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137.)

《嘉庆龙阳县志·选举·监例》,卷四,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景印。“监例”即“例监”。明清科举制度中,以捐资入国子监为监生者称例监,清朝例监由俊秀报捐,或在监肄业,或在籍,监期满者考职以定选授,被视为正途。

《龙阳县志校注》,内部版,1986,303.

《龙阳县志校注》,内部版,1986,587.

《保宁府志·学校志·书院》卷二十七,第六册,道光元年木刻本。

《龙阳县志校注》,内部版,1986,834-835.

《保宁府志·学校志·书院》卷二十七,第六册,道光元年木刻本。

《阆中县志·学校志》,卷三,咸丰木刻板。

转引自《道台黎学锦:琅琅书声今犹在 兴学美名永流传》,《南充日报》,2017年4月12日。

《阆中县志·学校志》,卷三,第一册,咸丰木刻本。

《保宁府志·重修文庙记》卷五十六,第十二册,道光元年木刻本。

《保宁府志·学校志·书院》卷二十四,第六册,道光元年木刻本。

《保宁府志·重修文庙记》卷五十六,第十二册,道光元年木刻本。

《保宁府志·学校·书院》,卷二十七,第六册,道光元年木刻本。

《阆中县志·学校志》,卷一,第一册,咸丰木刻本。

《阆中县志·学校志》,卷一,第一册,咸丰木刻本。

黎学锦:《保宁府志·舆地志·续修会府书院考棚碑记》,卷十一,第四册,道光元年木刻本。

黎学锦:《保宁府志·舆地志·续修会府书院考棚碑记》,卷十一,第四册,道光元年木刻本。

黎学锦:《保宁府志·舆地志·续修会府书院考棚碑记》,卷十一,第四册,道光元年木刻本。

《阆中县志·学校志》,卷一,第一册,咸丰木刻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寿历史人物·黎学锦:左手治道理政右手公益慈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