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玄奘寺1942
2022年7月21日,随着“供奉战犯牌位事件”的曝光,南京玄奘寺一夜之间“闻名”全国,成为国人唾弃的对象。纵观玄奘寺建寺史,确与日伪有着些许关联,寺中奉有三藏法师佛骨的三藏塔,便是由汪伪政府所建。1942年,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1个年头,南京业已沦陷近5年时间(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汪伪政府已成立2年时间(1940年3月30日成立),身陷中国战场的日本侵略者,决定在南京建造稻垣神社以为供奉祈福,地点选在了位于雨花台的明代大报恩寺三藏塔遗址附近。因此地紧邻金陵制造局,便由兵工厂所驻日军军官高森介隆负责具体事宜。
1942年初冬,工程正式开始,但在施工的过程中,日本人发现土质层看起来不同寻常,请来了当地地质专家研究,并继续挖掘一探究竟,最终在地下3.5米深处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石椁。石椁尺寸为59×78×57厘米,石椁中放着一口石棺,石棺的尺寸为51×51×30厘米。打开石棺用砖瓦制成的外盖,石棺的两侧刻着数行文字,一边是北宋天圣五年的葬志,另一边是明洪武十九年的葬志。石棺里除了发现玉石、铜器、瓷器、古货币,还发现一个精美的铜盒,铜盒内放着类似人体头盖骨的物件,宽约二寸,长四寸左右,除了头盖骨还发现了一小包骨灰。而在铜盒内,专家们也发现了关键字迹,铜盒上部的“唐三藏”三个字依稀可见。专家基本确认,此处发现的头盖骨就是玄奘法师一千三百多年的前的遗骨。
玄奘法师本名陈祎(yī),公元602年(隋文帝仁寿二年)生于洛州缑(gōu)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缑氏镇),贞观三年(629年)由长安赴印度取经,遍历天竺,至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返抵长安,历时17载。回国之后和弟子翻译经文75部(1335卷),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影响远波海外。公元664年3月7日(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半夜,圆寂于玉华宫(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玉华镇),享寿62载。朝野百万民众送行,归葬白鹿原(地跨西安、蓝田县一带)。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迁葬“大唐护国兴教寺”(今西安市长安区兴教寺)。
那么玄奘佛骨是如何由西安至南京的呢?石函上的铭文告诉了我们答案:“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玄奘顶骨,早因黄巢发塔,今长干演化大师可政,于长安传得,于此葬之,天圣丁卯二月五日。玄奘法师顶骨塔初在天禧寺之东冈,大明洪武十九年迁于寺之南冈三塔之上”。
南宋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六载:“端拱元年,僧可政往终南山,得唐三藏大遍觉玄奘法师顶骨,为建塔归瘗(yì)于寺”。
元至正《金陵志》载:“塔在寺之东,即葬唐三藏大遍觉玄奘法师顶骨所。金陵可政和尚,于宋端拱元年得之于长安终南山紫阁寺。”
结合史实可知,原本安放佛骨的兴教寺塔毁于唐末黄巢起义的战火,好在寺僧于混乱中先一步将玄奘顶骨抢救出来,护送至钟南山紫阁寺(今西安市鄠邑区紫阁峪深处,由唐太宗敕建,尉迟敬德建修。)安葬。公元988年(宋太宗赵光义端拱元年),演化可政大师云游关中,于紫阁寺中发现玄奘顶骨,携归金陵天禧寺。公元1027年(宋仁宗天圣五年)二月,在天禧寺东区建塔埋葬。明洪武十九年移往南区,建三藏塔。公元1408年(明永乐六年),原寺毁于火。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以纪念明太祖朱元璋、马皇后等为名,原址建大报恩寺,并在三藏塔旁建三藏殿以为僧人研讨佛法之所。太平天国时期大报恩寺彻底毁于战火,但三藏塔地宫依然保存完好。
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人,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高森介隆立即向上报告,日本人封锁消息,计划秘密偷运回国,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当时日军从中央大学抓走5名考古学家,以辨遗骨真伪,一位懂日语的记者出于职业敏感,闻讯混入工地,拍得照片。1943年2月3日,《国民日报》将此事披露出来,引得南京市民群情激奋。此时汪伪政府急需舆论支持,不得不硬着头皮与日军交涉,负责此事的是居于北平的文物掮客白坚。
白坚,字坚甫,生于1883年,四川西充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参加过维新变法和四川保路运动,先后在北洋政府和日伪政府中任职,对于金石、古籍善本鉴赏方面颇有造诣,但为了获得高利,为日本人牵线搭桥,行倒卖文物之事,造成国宝流失。1949年后,改名白隆平。
此次玄奘佛骨事件中,白坚利用自己在日伪方面的关系进行斡旋,各界民众强烈抗议,日本方面不得不作出让步。2月23日,日军迫于舆论,遂出版由谷田阅次署名的《三藏塔遗址之发掘报告》,承认玄奘法师顶骨出土的事实。由日军高森部队交给汪精卫政府,由伪外交部长兼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长褚民谊接受。移交的文物中包括玄奘顶骨、金佛像一座,纳骨小龛以及玉饰宝、古钱若干。
但日方不愿就此罢手,最终决定玄奘遗骨由中日双方分别供养,以弘扬佛教之法。
1943年2月23日,在中日双方的见证下,玄奘的这块头盖骨一分为三:一份由白坚带去了北京;一份则由日本苍村秀峰法师迎接入日,放置日本琦玉县的慈恩寺内供养;南京那一份则成为今日南京玄奘寺的开端。
汪伪政府决定将玄奘顶骨和石函重新安葬,初定城南普德寺,后改为玄武湖边九华山。
九华山,因为山形犹如倒显的木船,初名覆舟山,美称龙舟山,亦名龙山。南朝刘宋元嘉年间,因北侧湖中发现黑龙,湖名改称“玄武”,山亦随之而称玄武山。因玄武湖曾名真武湖,此山也曾名真武山。后因山之南麓建有小九华寺,遂名小九华山,简称九华山。
1944年仿西安大雁塔样式,在小九华山建方形砖塔,塔5级4 面,通高 19.5 米,塔底层正中须弥座上有一正方形石匣,边长 0.6 米、高 0.45 米,上刻“玄奘法师灵骨”6字,塔基上刻有《唐玄奘法师西域行迹图》圆形碑刻及碑记 2 方。
1978年建九华山公园,2003年由南京市玄武区政府主导,建玄奘寺。
玄奘寺的诞生,本是对那些为保护玄奘佛骨而英勇抗争的南京市民最好的感谢,但今日却成为了“拜鬼新地”,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战争还在继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