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乐|音乐剧《熊猫》在成都大熊猫基地首演 以“熊猫”IP讲城市文化与中国故事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16世纪,当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成为英国戏剧舞台上最耀眼的女主角时,在遥远的东方,情窦初开的杜丽娘跟随汤显祖的安排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同一世纪,东西方的戏剧舞台上呈现了不同的美学表达,为戏剧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戏剧的发展离不开经典,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依然常演常新,在现场艺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让新一代的观众接受戏剧的美学与内涵,成为新一代戏剧人所要思考的命题。带着这样的思索,极具四川本土特色的音乐剧《熊猫》应运而生。
8月18日-8月19日,音乐剧《熊猫》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正式上演,这部筹备已久的音乐剧终于和大家见面。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36_01E60fgKJwEb
首演现场
中国风+国际范 打造音乐剧的“新”意
探索“新戏剧”并非易事,文化兼容成为戏剧表达的必然趋势,如何去粗取精,在不同文化中汲取养分,并以新方式呈现与表达,让文化达到一种平衡,成为难题,在音乐剧《熊猫》之中,我们却能窥得一二。“以跨地域、跨文化的精神集聚,在成都城市肌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这是制作人李盾对于音乐剧《熊猫》所传达理念的总结,同时,他也具体地对“熊猫”进行了阐释,“我们能不能,在成都创造一个不属于任何刻板印象的熊猫形象?它是丰满的、复杂的、拥有多元人格的一个饱满的形象,就像《狮子王》之于西方。”
记者在首演现场感受到,音乐剧的整体氛围打造充满“沉浸式”体验。人在观众席,却如同身处竹林深处,与剧中的人物一起“感同身受”。主创告诉记者,本次音乐剧采用了“临境”全景舞台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仿真环境置身于熊猫们所居住的竹林,在竹林中迎风听雨,感受流水潺潺,最大限度还原了原生态的熊猫生活场景,让观众与熊猫们共同迎接更多挑战,在观剧过程更加真实,增加体验感。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36_01E60fhDq2Tl
首演现场
李盾介绍道,《熊猫》的“新”不只是技术的新,或文化碰撞的新意,更多是东西方美学沉淀的“新”。“新一代观众更多是生长在中西方文化纷呈的沃土之中,接受度高,包容度高,不论是东方美学的雅致,或是西方审美的个性,他们不易拒绝,容易接纳。”《熊猫》试图将这一点做到极致,让西方音乐舞蹈艺术与东方舞台主题达到了一种平衡与和谐,歌舞相伴,文化同行。
四川地域特色明显
李盾提到,他希望《熊猫》首先是成都和四川的一张名片,其次还要联通全国、走向海外,做好熊猫文化的国际传播。
在服装、道具的设计上,《熊猫》运用了大量四川元素,包括川剧、布偶戏、龙舞、熊猫舞、自贡彩灯工艺、竹编技艺、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工艺、自贡扎染工艺等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在台词设计上,更是结合了四川方言的特有韵味,还特别根据成都非常发达的说唱文化进行了创新设计,充分调动视觉感官体验。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36_01E60fi2WgrX
首演现场
方言是地域文化最鲜明的符号,能够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剧中人物角色的姓名、特色以及对话中加入了许多四川方言的巧思,比如“风车车”、“妖艳儿”、“精抓抓”等等,这些四川观众耳熟能详的词汇增加了不少亲切感。
记者了解到,音乐剧《熊猫》将长期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驻场演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