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镜2015 发表于 2022-10-11 07:21:53

茧市街:古城墙根下记忆,养蚕人的银钱指望

茧市街,顾名思义,以蚕茧买卖而得名。

其位于顺庆区五星花园附近,是南充几千年来养蚕栽桑、制丝织锦传承发展的一个文化印记。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45_01FgL8J9gNCC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茧市街的具体位置,有人说在人民南路,有人说在人民中路,也有人说在这两条路之间,只有一小段。新地图上找不到它的踪影,年轻人只听见它的故事,这条街道却是老南充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在那栽桑养蚕的岁月,对于一般农家而言,这里几乎成了一年中银钱的最大来源。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45_01FgL7kgqlQr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中国成立前,还没有如今的地标“五星花园”,大西街至什字街是一条老旧的城墙,城墙外面环绕了一条公路。有路、易找、人流集中,逐渐成为十里八乡相对固定的交易场所。

晚清因茧成“市”

南充素有栽桑养蚕的历史,作为中国最早栽桑养蚕的地区之一,三千年间蚕桑养殖、丝织产业生生不息、从未间断,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生活习惯。

每年新茧产出后,附近的农民自发聚集,将收获的蚕茧运到这里卖茧。交易频繁,在晚清逐渐形成“市”,当时有茧市而无街名。

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时,缫丝作坊兴起,蚕茧交易由小量零星变为大量集中,南充、西充、阆中等主要蚕区的场镇,每逢茧期,茧子罗列成行,议价成交;小丝厂定点专人收购;茧贩流动购买于场头场尾,交易十分活跃。

1921年,老城墙边也建起了许多店铺,这些门面大多以经营蚕茧生意为主。蚕农们将辛苦养了一季的蚕的蚕茧卖给经营蚕茧生意的小商贩们,这些商贩再转手卖给城里的丝厂、作坊。1923年,当时的政府将这条街正式定名为茧市街。

印子手的手上乾坤

上市蚕茧、有鲜茧、杀蛹茧、半干茧、干茧,因含水不一,清代多用升斗计量,民国后逐渐改用茧印子,成交后由“印子手”计量,印子手边倒茧边旋转印子,将茧车立、挨紧,印子手常因人使法,可使大印(1斗)多少半升左右,以倾向买方居多。有人为图便宜,常暗中给小费,笼络印子手。

当时,在茧市上,常有地痞无赖滋事,随之出现的是当地袍哥大爷或者豪绅出面“维持”,收取维持费。

蚕农们也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多方比价,无奈又“自愿”生生的将日夜辛苦好几个月得来的蚕茧卖出去,换来为数不多的家用。早年间,这几乎成为了一个家庭一年最大的一笔经济收入,盐、药支出,裁衣学艺,家里的大小开支基本都靠它。

尽管如此,民间还是有“一年两季蚕,相抵半年粮”的说法。

然而,养蚕是非常辛苦的,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毅力和韧劲。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45_01FgL8Ld9g82

图片来源于网络

蚕很娇贵,很难养活。气温、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长。普通农民只有通过最辛勤、最辛苦的劳动才能换来微薄的经济收入,这亘古不变。

“治蚕才罢餧蚕忙,朝暮蓬头去采桑。辛苦得丝了租税,终年祗著布衣裳。”

“养蚕先养桑,蚕老人已衰。苟无园中叶,安得机上丝。”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都是艰辛的一道道缩影。

据清·光绪《西充县志·卷三·食货志》载,养蚕有22忌,如忌寒冷、忌食湿叶、忌食雾叶、忌食黄沙叶等。另外,还忌煤油味、粉脂味、香腊味,忌生人、灰尘、肉味、烟火、酒味、醋味、蒜、姜等辛辣味,忌吵闹、门窗响等等。

人心里的老街记忆

1950年,原南充县政府拆除了古城墙,修建起了一条南起大西街,北至金鱼岭的大道,名为巴山路,是人民南路、人民中路、人民北路的前身。随着小路改成大道,茧市街随之消失。

尽管如此,蚕桑、丝绸,作为南充的“根”文化,它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很多人被链接在这条产业链上,生生不息,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勤劳淳朴的南充人用巧手织出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丝绸源点”,为当代赢得了“中国绸都”的金字招牌。

茧市街也深深地印在了老南充人的心里,现在依旧有不少市民亲切地将人民中路一带称为茧市街。(文/空青)

作者:空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茧市街:古城墙根下记忆,养蚕人的银钱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