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的奇奇怪怪:重庆人,重庆市人or重庆奉节人?
(笔者完全是胡诌绉,本只是为认识的同学们提供自己的一些猜测,希望大家手下留情)(先声明:如果有读者朋友耐不住性子,只想了解籍贯的问题,请从绿色字体开始)
(提示:如有同学想知道究竟高新区、经开区等与一般的区有何区别,请从蓝色字体开始食用)
前段时间,由于刚入大学,填了不少的个人信息。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同学在填写籍贯等地名信息时常觉云里雾里,所以笔者做了一个大概的梳理,以期有所助益。倘有讹误,尚祈不吝指正。
要正确了解相关问题,先要对我国内地行政区划概貌有所认识。依《宪法》第三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这一条大致确立了省县乡三级制的基本架构,唯自治州与“较大的市”介于省级与县级之间,由于改革开放前这一层级广建“地区”,我们姑且称之为地级行政单位。此外,乡、镇一级行政单位及其以下在中国古代长期属于地方乡绅所维持,故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我们在填写相关信息时,往往也不会涉及县级以下,故而本文只讨论至县级。
我国行政区划发展至明清两代,已极近现貌,大体上形成了省府县三级制,与今日的省地县略有相似。民国肇始,推行废府改道,但由于后来的军阀混战多已失去现实意义。
后国民政府于名义上统一全国,开始依照孙中山先生的设想推行省县两级制。不过,众所周知,中国之省,所领之县实多,以1947年之四川省为例,下有147个县级行政单位,省直辖县显然不现实,因而有了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的行政督察区,略似今日的地级行政单位。
解放后,改行政督察区为专区,后又改地区,直至改革开放后大置地级市。
谈到这里,必须对“市”的建制有一个大体的认知。
清末新政中,随着对西方市民自治的考察,开始有了市的雏形,1921年,作为城市型行政区划的广州市出现,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作为正式行政区划的市。
不过,彼时的“市”即为城市。以1929年重庆市建市为例,水路总面积93.5平方千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今天的重庆市大渡口区有103平方千米,面积近似。即便后来成为陪都,其地域也大致仅止于今渝中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及南岸区。读者可以就今日的重庆市政区图有一个大概的概念。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中国社会的区域分为城市、郊区、乡镇三部分,那么早期的市就是城市,顶多有一部分郊区,因而这样的市在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之下,面积往往不比一县之域。所以市的起源,是“挖县”而成。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市中心以前多为巴县地域,设立重庆市,即析出巴县已城市化的部分,在名义上的省县二级制下,四川省重庆市与四川省巴县自然成了同一级的县级行政单位;尔后,随着城市扩大,重庆市面积扩张,巴县面积自然也缩小;当达到一定规模或政治经济上有特殊地位时(成为陪都),即升为直辖市,与四川省并为省级行政单位。不过,它终究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其面积与各省完全不具有可比性。
这里,笔者常将“市”比为“点”,省、县比为“面”,以“市”与城市一体,而城市发于一中心之故也。
进入新中国,虽有过计划经济下大城市代领县以保障城市供应的尝试,但未曾大规模铺开,也随着政治运动而陷入停滞。因而改革开放前,形成了实际上的省、地区、县三级。有的地区公署驻地形成了城市,则往往也是从“母县”里挖出来的“狭义市”,其面积小的甚至可能比一个镇大不了多少。那么这个时候,其实就有了直辖市、省辖市(与地区同级)、地辖市(与县同级),不过仍限城市区域,与同级的省地县在面积上完全没有可比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发展到今天,除西藏等地的极少数地区外,“地区”几乎已完全为地级市取代。原来地区辖下的市与母县合并为新的县级市,省辖市则与地区合并为新的地级市,还有一个县直接变为县级市、一个地区直接变为地级市的……而不论是直辖市、地级市还是县级市,都发展成了面积与清末府或县大致相似的“超级广域市”,涵盖了城市、郊区、乡镇等中国社会的全部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协同发展需求不断提高的一个结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今的地级市下面往往有市辖区和县。多数地级市的市辖区与县的面积大致相似,往往设于城市和郊区,涵盖部分乡镇,而县则以农业人口为主。不过,也有一些市,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大城市,他的核心城区的市辖区常常较小,而周边的县改区或市改区的市辖区才有与县相当的面积。笔者猜测这之中有当年狭义市阶段的残留影响,可能也有大城市中心城区财政治安等各方面工作量的考虑。如重庆直辖市主城九区,其面积总计4779平方千米,其中渝中区仅23.71平方千米。但其他区县动辄一两千平方千米,最小的璧山区(原璧山县)也有915平方千米,大的如奉节县达4098平方千米。其他如北京市、四川省成都市等也有类似现象。
PS:重庆直辖市本为原四川省重庆市、四川省涪陵市、四川省万县市、四川省黔江地区四个地级行政单位合并而成,因而各主城区面积在重庆地图看起来还要迷你些许,也使得重庆有了“重庆省”的戏谑调侃。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51_01GlSdsqAZDb
主城九区与其他区县的面积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高新区还是沙坪坝区”这样的问题也困扰了部分同学,这其实是功能区和行政区的区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形势的发展,不少直辖市和地级市都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高新区,后来又有了众多的经济开发区,即经开区。这些都是功能区,它们与行政区是不同的。功能区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一般主要聚焦经济、产业发展等方面,确实会代领一些乡级行政单位(乡、镇、街道),但通常并不妨碍功能区自己在政区图上的默默无闻……作为派出机构,功能区一般没有人大、政府,只有以主任为首的管委会具备行政职能。这也是生活在设有功能区的同学们时而填行政区,时而填功能区的原因。比如位于重庆市高新区的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其官方地址仍为沙坪坝区。
一般来讲,功能区也不会出现在身份证及户口簿上;不过,成都市高新区达到了上户籍管理系统的目标,使得身份证上能够有他的身影了。
在一些大城市周边,又成立了国家级新区,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河北雄安新区等……这些也是功能区,但上海浦东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同时也是行政区,自然就不存在“我属谁区”的问题了。四川天府新区之前也如成都市高新区那般有了自己的“户籍地位”,不排除以后会像浦东与滨海那样正式成为行政区。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51_01GlSevCvG2C
中心城区也是多而小,功能区并不存于政区图上
言归正传,现在我们可以来认识户口所在地与籍贯了。
户籍是我国人口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里的户口所在地很好理解,自然就是户口簿所在区域。籍贯则可大致表述为祖居地:参照公安部公通字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爷爷)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一般来讲,户口所在地关系重大,有的同学上大学迁户口即指这项,而籍贯一般则一生不变,与个人利益也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在人口频繁流动的当下,一部分人甚至认为已不再需要登记籍贯。不过,在户口簿个人页、学生证、团员证等上面,仍有此栏,从政者更是会在主页挂出籍贯信息,因而还是有了解的必要。
看似说明得很清楚,但问题又来了:有人认为籍贯应填至地级行政单位,有的认为是县级。其实两种说法都不甚准确。有的同学籍贯为四川金堂人(成都市金堂县),有的同学则为四川成都人,似乎有些奇怪,其实不然。
前文我们讲到市辖区、县、县级市,其实县级市在宪政地位上只能说是地级市代管,因为《宪法》并未有市下辖市的情况,而县的宪政地位则因对《宪法》中“较大的市”的解释与2015年《立法法》将立法权扩展到“设区的市”而略显扑朔迷离,此处暂不细讲。但这种差异在身份证上是明显的。高中时一个同学的身份证签发机关为蓬安县公安局(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而我的则是绵阳市公安局涪城分局(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通过查询,在其他地方似乎也是如此:市辖区则为xx市公安局xx分局,县则为xx县公安局。甚至在下辖县这一权力方面毫无争议的直辖市也是如此,如重庆市沙坪坝区有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重庆市奉节县则为重庆市奉节县公安局。也有部分例外,尤其是个别县改区、(县级)市改区的地方,如重庆市合川区公安局。
经过一定数量的收集,笔者发现,籍贯怎样填,似乎与此处的公安局建制关系巨大。如世代生活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的同学,当地公安局建制为绵阳市公安局涪城分局,籍贯为四川省绵阳市;世代生活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的同学,当地有三台县公安局,籍贯是四川省三台县。所以就有了重庆市人与重庆云阳人这之类的看似“无厘头”的说法。(PS:观察新闻播报可以发现,为避免重庆人与重庆云阳人这种尴尬,直辖市市区常会加上“市”字,即北京市人、重庆市人等)
不过要特别注意,身份证正面的签发机关仅为签发机关,不等同于自己的籍贯所在地。先要判断自己籍贯在哪里,再搜索当地公安局的名称。确定是分局则写省和地级市,即前面那个“局”,确定是区、县公安局则为省和区、县。
但现实中,一出生落户,籍贯即已在户口簿个人页上写好了,上文也讲了一般终身不变,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需要记住户口本上的说法就对了。但有的时候,户口迁移可能涉及到再次录入各种信息,有的地方只能从现存的地方中选择。在前几年县改区、市改区很是流行了一段时间的背景下,可能就会遇到原行政区改变的问题。若是原行政区被拆散,解决起来就更麻烦,往往需要公安机关开出证明。另外还有家乡划归临近县域的问题,不过这个一般遵循籍贯不改的原则,如著名学者余秋雨的家乡桥头镇,原属余姚,后入慈溪,然其籍贯维持浙江余姚不变。对于历史人物,一般也不会轻易改变籍贯,譬如邱少云,四川铜梁人,一般很少称之为重庆铜梁人(相信不少中国人都还以为他是来自今天的四川省)。所以,除非无法登记,即便原行政区域已被拆分,籍贯一般维持不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