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男扮女、女扮男评价大不同?扮装、异装与恋物差在哪?
我们一般会把穿著打扮跟生理性别不同的行为称为「扮装」(Cross-dressing,简称CD,亦称变装),而「扮装」跟不少族群类似或重叠,以下一一简介、釐清:Cosplay:藉由服饰或道具来模仿特定的动漫或游戏角色。而Cosplay不一定是跨性别打扮(CD),例如:男性扮男性角色。伪娘:这个名词跟Cosplay同样出自日本动漫圈,是指穿上女装的可爱男性。而伪娘不一定会模仿特定角色(如Cosplay),时常仅是做日常打扮。变装皇后(Drag queen):藉著华美艳丽的造型打扮,以展现女性之美的次文化族群。变性者(Transexual,简称TS):是指性别认同(认为自己是什麽性别)与出生时的指定性别不一致,且有变性意图的人,但未必已经进行过手术。而变性者会希望以自己认同的性别过生活,其日常打扮的理由通常跟顺性别者一致,因此多数变性者会排斥被归类于「扮装」之中。
为何「女扮男装」跟「男扮女装」的社会评价大不同?
在正式讨论扮装前,我们可以先来检视一下「女扮男装」和「男扮女装」的差异。对此,有多年扮装经验的近藤香织在受访时表示:
女跨男和男跨女是类似的,只是社会舆论看起来不太一样。其实女生穿男装出去,大家不太会说什麽,最多只会说她是个T(tomboy,泛指造型较为男性化的女性)。但是男性穿女装出去就不一样了,大家可能会说那个人「怪怪的」,或是「人妖」、「变态」等等。
为什麽同样是跨性别的扮装,两者的社会评价差距这麽大?林韦成在其论文《性别皮囊下的破茧重生──扮装的污名管理与认同》中如此诠释社会学家Allan Johnson于《性别打结:拆除父权违建》的相关分析:
在男性霸权的社会中,男性被视为较优越的群体。若女性穿著男装,会被认为是崇拜男性的行为,虽不苟同但可接受;当男性穿著女装时,则被认为是种向下堕落的表现,不但不被接受,甚至会因此接受到严重的斥责。
图为路易十四(右二)和他的家人。中西方的服装最早并没有很明显的男女分界,而服装的性别化是随著历史、社会和文化在不断演变的。像是图中男性贵族的站姿、假髮和跟鞋,放在现代的亚洲社会可能会被贬抑为太过「女性化」或「不够阳刚」。
男扮女装的常见动机:纾解身为男性的压力、偶像崇拜、单纯喜欢女装
有些读者可能会好奇,除了变装皇后、部分的Coser、「反串」演员以及处于过渡期的变性者之外,其他男扮女装者是出于什麽原因而扮装呢?
本身是跨性别者(Transgender,简称TG)的「伪娘基地」创办人小妤,接触过数百位广义的跨性别族群(包含CD、TG和TS),她认为成为CD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种:
因为这个社会比较重男轻女,所以才会有女性主义跑出来。另一方面,男性其实也背负了很多压力,从小就要「当一个男孩子」,你要勇敢、你要坚强、你要养家糊口??。这些责任是否是你天生「带把」就必须要扛起的?不,这是社会赋予给他的无形压力。
在CD圈裡面──TG、TS圈不算,有非常多想逃的人就会把这些压力投射在女装上面,觉得自己如果是一个女生,是否就可以逃离这一切?
女装除了是部分男性在传统包袱下的压力出口外,小妤认为男扮女装的因素还有很多,「有的人是单纯很喜欢某个女生的样子,所以把自己打扮成那样。这是一种偶像崇拜,类似Cosplay,只是他Cosplay的可能是一般人,而不是动漫角色。还有一种是,他就是比较喜欢女生的服装。」
根据笔者的採访经验,单纯喜欢女装的扮装者(CD)不在少数,伪娘林韦晞便是其中之一:
我蛮小的时候就很嚮往穿女装,因为小的时候没有经济来源,我是到工作后才开始买女装。有一次在逛网拍,要买冬季的衣服,男性冬季的衣服就针织衫、衬衫、连帽T,没什麽其他的选择。那时候无意间看到女生的衣服,就觉得女生的衣服怎麽这麽好看,而且选择种类很多,心裡很不平衡,我就买了几件我觉得很好看的连身裙。
几位属于CD族群的受访者也都有很类似的扮装动机:
「我从四、五岁开始就知道我非常喜欢女生的装扮,我觉得女生的装扮是非常好看的,尤其是那些轻飘飘的服装。」(受访者Sato)「从小就会觉得女生的衣服很好看、很漂亮,但是为什麽男性不能穿?」(受访者近藤香织)「我会做这个(女装)打扮,只是因为我喜欢这个打扮。」(受访者佳佳)
不少扮装者接触女装后,会开始学习化妆技巧,对穿著、拍照也会变得比较在意,有的男扮女装者的女装数量甚至远多于男装。而韦晞更会和母亲讨论穿著打扮与交流化妆品,甚至曾被朋友邀去帮伴娘化妆。
异装是种病吗?异装症和异装恋物症的定义与更动
有些人可能会把「扮装」(CD)跟「异装」(Transvestism,简称TV)或「恋物」(Sexual fetishism)混淆,究竟它们之间的关係是什麽呢?我们先来认识何谓异装症和异装恋物症。
「异装症」(Transvestic disorder)目前还是一个正式的精神科诊断,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DSM,是美国和台湾等国家常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最新版的DSM-5如此定义「异装症」:
超过至少六个月的期间,藉由跨性别装扮(cross-dressing)而体现到强烈的性唤起,呈现在幻想、衝动或行为上。这些性衝动或幻想引起临床上显著苦恼或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功能减损。
在DSM-5上,「异装恋物症」(Transvestic fetishism,或称扮异性恋物症)则是除了有上述状况外,还多了以下情形:「如果是藉由布料、材料或衣服产生性唤起时特别注明。」
根据以上的精神医学定义我们可以得知,有异装行为不见得能被称为「症」。精神科医师徐志云在《让伤痕说话》中说明,异装症是指「一个人经由穿著另一个性别的装扮感受到强烈的性兴奋,而这些性衝动或性幻想必须造成当事人的苦恼,或损害其社会功能,才能称为『症』」。
而随著性别议题的推动,以及医界、学界对异装者的了解增多,异装症在精神医学的诊断系统上,已逐渐朝「去病理化」的方向修改。
笔者谘询高雄市立凯旋医院精神科的蔡景宏主任时,他便指出,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所製作的最新一版ICD-11中(2018年;简称「国际疾病分类」),已将Transvestic disorder(异装恋物症)从疾病诊断中去除。而蔡景宏主任根据他的临床经验表示:
我接触几位可能是Transvestic disorder的人都是非自愿前来的,有些是法院转介鑑定,有些是被父母发现,有些则是被伴侣发现进而陪伴或强迫就医。
基本上会谈排除因其他生理或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异装症,如果个案不觉得困扰,多採支持性治疗为原则。另外也会与父母及伴侣谘商,了解其看法。
《变态心理学(修订二版)》的作者群也认为异装恋物症「极少会导致功能减损」:「这个现象通常只会带来苦恼而已,而依据苦恼而做出的诊断是不合逻辑的。个人为了达到性满足而穿著异性衣著,并且能接受此种行为,就不符合诊断准则。」
因此,异装者或异装恋物者的困扰,多半是源自社会与亲人所施加的外在压力。
扮装和异装的最大差异:装扮的主要目的是否为「性兴奋」
从上述的定义可以得知,异装(TV)并不能跟扮装(CD)划上等号,因为异装者大多不想以女装生活,而扮装者之所以扮装,多半不是为了性兴奋。
目前是CD的受访者Alynne表示,「我们(CD)是希望以社会上女性的样子生活,但对恋物的人不需要到这样。在扮装领域裡面,有一部份是从恋物开始,或是只停在恋物这个部分,他们可能只注重在性衝动,他只要有这个部分就可以了,但我们注重的是生活。」
接触过上百名CD、TG(跨性别者)、TS(变性者)的资深CD小佩姐观察,「有很多原本是异装(TV)的人,他们到后来就只是纯粹喜欢扮装(CD)而已。这也要看他们的时空背景,如果他后来到搬到外面自己住了,他随时都可以穿了啊。人是会疲乏的,会觉得那也没什麽。」
此外,小妤认为我们更不需要把异装者或恋物者视为潜在的犯罪人口:
有些人会去做犯罪举动,是因为他们某些举动不被认可,比如说喜欢穿裙子、喜欢穿丝袜、喜欢穿高跟鞋。他们一旦没办法卸下他们的心防去鞋店买鞋,去内衣店买内衣,他只好上网买。但上网买又怕被发现,只好去偷拿或偷窥。这是一种内心的补偿,一旦这些事情被合理了、被认可了,他就不需要去偷、不需要去抢,因为他被满足了。
「伪娘基地」化妆师小妤和Alynne。
男扮女装的人是同性恋吗?他们想变性吗?
以上是CD们时常被问到的两大问题,而目前还没有直接针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数据。但是在1997年,有一项针对1032名男性异装者(TV)的研究显示,在这些TV之中,有87%是异性恋,83%曾有过婚姻,60%目前已婚,65%具大学教育程度。
至于变性呢?如本篇上半部所述,CD们扮装的原因各式各样,他们不见得是以成为变性者(TS)为目标。有多年扮装经验的Alynne在接受专访时表示:
不可否认,CD之中的确有很多人有著性别认同的问题,认为自己比较偏向女性,甚至会厌恶自己的男性身份,但与一般人印象不同的是,CD十分理解变性所带来的不便和对身体伤害有多大,因此除非有强烈的自我认同需求,否则基本不会走向变性这一步。
从CD变成TS的比例其实只有10-20%,女装并不等同于以变性为目标。或许「要不要彻底成为女性」会成为CD不断问自己的问题,但从结果来看,这个比例并不高。
保守社会的致 力,以及同温社群和性平教育的治愈力
而在社会仍旧普遍歧视性少数的状况下,LGBTQ族群遭受霸凌、有忧鬱倾向或尝试自杀的比例极高,而属于广大跨性别族群一员的扮装者也不例外。有一项研究指出,扮装者寻求心理谘商的比例,从1972年的24%上升到1997年的45%。
看过太多悲剧的小妤表示,最有力的支持与最难突破的一关都是自己的家人。「有很多的案例是不被家人支持,他们必须承担的,可能是失去家人的风险,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跟家裡开启战争。我通常会跟他们讲,如果你没有把握,如果你没有承担失去的勇气,就不要贸然跟家人决裂,你必须先有一个让彼此冷静的空间。」
后续该怎麽做?身为过来人的小妤表示,要先想办法达到经济独立,以撑出属于自己的空间,同时去寻找同温社群的支持:
同温层并不是不好,待久了可能会比较安逸。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同温层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大家在非同温层的时候已经被攻击的伤痕累累,所以他们亟需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地方、一个可以认同他的地方,让他的压力被释放。
小妤认为,普及多元友善的性别教育才是改变问题的关键:
民众是被教育出来的,性别是被教育出来的,社会氛围也是被教育出来的。
这个社会很缺乏性别教育,因为我们小时候就是教育男性就该穿什麽、女生就该穿什麽。「服装去性别化」有一些人在推广,但这个社会可能没办法在短时间就接纳。
在这个族群有这麽多元的情况存在的时候,就有非常多需要重新教育民众的机会──这世界上还是有很多跟你不同的族群,而他们并不奇怪。
本文由杀不死的颿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