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事情已经改变|2022最受创业者欢迎投资人/投资机构名册发布
调研|黄祝熹、郭允骁、周偌伊、毛景宣编辑|刘旌
出品|36氪创投研究院
在才过去不久的「X·36under36创业者盛典」上,许知远向两名人工智能公司创始人发问:“我对新一代创业者很好奇,他们将如何面对一个新的世界?”
在过去7个月的S级创业者调研里,我们明显感受到了来自这一代founder们更明确的人生态度,和思虑周全、追求极致的行事路径。
一位创始人向我们描摹了他在寻找首轮投资人时的心路历程:“首先我需要一个Big name,其次是一个懂我的人、这个人要在关键时候能拉我一把。再然后则是更实际的需求,比如能够带来产业、地方政府资源。顺着这个思路,我集齐了开局的三家机构。”
要是回到五年前,创始人们对此回答可能截然不同——彼时的创业者更加寄期待于一双帮助他们脱离淤泥的手,借此获得新生。而如今经历了蓬勃发展、资本寒冬、风口轮转的中国创投市场,已经进入到创投双方供需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的理性时代。
因此我们好奇的是,这一代创始人会对投资人有什么特殊偏好?他们是如何反向选择机构的?
36氪创投研究院以6月初推出的「X·36under36」S级青年创业者为核心,广泛向创始人们发起了「关于他们心目中“理想型投资人”」的调研。在我们回收到的241份反馈中,有效反馈205份。通过他们的回答,36氪以此勾勒创业者在选择机构时最关心的五大话题:行业理解、产业布局、投后服务、合理估值和决策流程。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创业者们“最不喜欢的投资机构”画像:投资行业“散点分布”、项目估值“一板一眼”、投资决策“飘忽不定”、项目管理“事无巨细”、退出依靠“回购条款”。
以下是调研详解:
01 比起大而全,更爱精而专
尽管“全周期、全阶段基金”足以给大家“轮轮融资、层层加注”的安全感,但在”投资机构覆盖领域期待”这一选项中,一些创始人们的思考更为现实:他们希望投资人能够有明确清晰的投资逻辑链,持续专注几条特定赛道、甚至精专在一个赛道。
在回收问卷中,有近35%的人选择更倾向于专注某一阶段的机构,这在Bio-tech、硬核科技、双碳等认知门槛越高的创业领域更加明显。在创始人们看来,一家投资机构是否贴上某一领域的显性标签,是判断他们是否“懂我”的基础,也进一步预示这家机构能否真正给他们带来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
·
·
·
02 偏爱人民币,看中产业、政府资源
过去一年,人民币转强的话题不断升温。调研中有超过一半的创始人倾向于拿人民币,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热门领域多与政策导向强相关,具体受到影响的领域有硬科技、企业服务和双碳新能源。
有四分之一的创始人明确在意投资机构的更上一层——背后的LP类型。他们偏好的LP构成依次降序是:市场化母基金(65%)、产业资金(62%)、国资/政府背景(38%)。
·
·
03 关于“合理估值”的有趣心态
一级市场的估值长期宛如黑箱,这很大程度源于公司很难有漂亮的盈利数据、商业模式太新也未必能在二级市场找到明确对标。因而关于如何为“早期公司估值”的问题,很有探讨意义。
在我们的调研中,42%的创业者表示应该基于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测算,还有30%的人认为应该基于创始团队。在消费互联网时代,这两点就是较常见的估值心态,在硬科技时代这一点并无显著变化。
但不同领域的创始人会有一些认知差异。比如企业服务领域创始人(53%)要求投资人多关注行业天花板高度;硬科技创始人(41%)想要投资人多关注团队背景实力;处于大消费行业创业者,则要求投资人两者兼具——即看到消费市场的广阔,又理解创始团队的别致。
·
·
04 不喜举棋不定,憎恶窃取信息
也许大家会吐槽朱啸虎看项目5分钟就会失去耐心看似不够“尊重”创业者,抑或是太快下决定似乎不够审慎,但创业者们更不喜欢的是:模棱两可、摇摆不定、浪费时间、窃取信息。
思虑周密的创始人喜欢同样杀伐果决的投资人,他们希望“参与关键决策时合伙人,更早进入到决策流程之中”(69%)。与此同时,“尽可能透明化决策流程”(49%)和“提供决策逻辑背后,清晰准确的逻辑链条”(29%)都是被认为提高沟通效率的方式,当然这一切需要基于平等沟通之上。
·
05 期待有真实价值的投后,而不是穷吆喝
“不要催我长大,见证我的成长,必要之时扶我一把。”一位创始人在形容“理想投资人”形象时,如此向我们表示,这一定程度代表着广大创始人的心态。调研显示,“在需要时提供必要帮助”(69%)和“尽量不干涉判断、选择”(27%)是大多数founder的需求,仅有4份问卷选择了可以接受投资机构较为深度地介入战略层面(合计5%)。
由此,机构们所宣称的“投后赋能”其实是一件很tricky的事。当然,一些基金宣称的投后或许只是一种品牌策略,或To LP的策略——这也是行业已经心照不宣的状况。如果帮,怎么帮?创始人们给到了相当现实的答案:后续融资(搞定钱)和业务合作&客户拓展(搞定客户)名列前茅。其次才是公信力背书、PR/品牌、人力资源。
在科技创业的时代下,创业者们普遍认为「技术升级」这件事并非投资机构必须擅长的(17%),也普遍对帮助企业风控的必要性有质疑(34%)。TMT&消费和企服两类公司对机构协助BD(Business Development)有需求,而硬科技企业BD主要还得靠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个单独被提到「其他」回答:从外部视角对组织的评估和支持;组织优秀创始人之间学习。
·
·
结合以上「创业者反馈」,以及今年3月启动的「投资机构调研」,考察从2018年至2021年(3+1)年间,机构投资人从募、投、管、退四大维度的业绩实力,我们找到了36氪2022年度「最受创业者欢迎投资机构/投资人」。与此同时,我们还以2021年为重点考察年度,找到了市场上值得被看到的「最具影响力/成长力投资机构」:
以下是全名单:
·
·
·
·
·
·
·
·
·
·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 偷个锤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