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川教授:不是所有的腹泻呕吐、起疹子,都是食物过敏!
从最开始的无人注意,到如今对待咿呀学语的稚童,挂在心头的都是“防空气污染、抗食物过敏”,被这般“宠爱”的食物过敏,究竟为何物?
报道专家丨复旦大学儿科医院临床免疫/过敏科 王晓川教授
整理丨cosine
来源丨医学界儿科频道
10月26日,在厦门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上,来自复旦大学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的王晓川医生,在免疫专场论坛上为我们分享了现代如何正确认识儿童食物过敏的专题演讲。一起来看看吧!
大会的其中一个分会场
食物过敏是在食用食物后,由抗原特异性免疫机制造成副作用的现象。说人话!就是“小主们”吃了特定的某些东西后身体抱恙,但吃其他东西却健健康康。
过敏有什么特点?
1
常见的表现根据过敏的部位不同而多种多样
消化道受累,会出现呕吐、腹泻缺铁性贫血,重者生长落后、低蛋白血症。
皮肤表现为吃东西后出现瘙痒和荨麻疹。
累及呼吸道,常常出现流涕、咳嗽和喘息,重者出现喉头水肿。
小孩子常常喜欢揉眼睛,这可能是过敏在眼部的表现,如眼痒、流泪、结膜充血等。
最难辨别的就是过敏时,小朋友可能由于不适,持续性的腹痛,情绪常不安、哭闹和易激惹。因为这也可能仅仅是因为吃错了东西。
很遗憾,由于食物过敏引起的症状复杂多变,缺少特异性。这有利于我们警惕食物过敏的发生,但也可能造成过度重视和过度诊断。
2
想知道是否属于食物过敏,首先要明确食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如何正确区分这些不良发应对于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1.非过敏性(非免疫介导)超敏反应
造成非过敏性超敏反应主要有四大原因:
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主要与服用含乳糖、果糖、山梨糖醇、蔗糖的食物有关;
脂肪吸收不良:常见于肠淋巴管扩张和囊性纤维化患者;
先天性代谢障碍:遗传性乳糖、果糖不耐受症患儿;
异质食物反应:血管活性胺,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易出现。
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一下婴幼儿中最常见的乳糖不耐受,它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乳糖酶缺乏,主要分四型。
临床表现:
1.各个年龄段均可出现;
2.症状常在进食含乳糖食物后30-60分钟;
3.婴幼儿常表现为腹泻;
4.粪便PH<5.5,常引起肛门周围皮肤刺激和损伤充血。
2.食物的过敏反应
主要分为IgE和非IgE介导的超敏反应。
IgE介导的超敏反应
临床特点:在于起病突然、发病迅速、消退较快,主要表现为开头我们提到的常见的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过敏症。
诊断与治疗: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检查。
病史上,容易发现进食和疾病先后顺序,以及回避这种食物后症状的迅速缓解。症状体征上,有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相关表现、不适主诉。辅助检查上常可见,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血清总IgE升高、牛奶蛋白特异性IgE阳性、皮肤点刺试验阳性和激发试验阳性。
然而非IgE介导的超敏反应则难于判别。
它的发病机制众说纷纭:如T细胞、细胞因子理论?IgG免疫复合物?补体损伤?嗜酸性细胞损伤?
临床上缺乏特点,起病和消除时间不定,多组织器官受累,病损呈多样性。这些都增加了诊断非IgE介导的超敏反应的难度。
目前它的诊断方法也不明确,斑贴试验、激发试验、嗜酸性细胞检测和IgG检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生活不止眼前的过敏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消化道症状的儿童应该首先考虑不洁食物感染、婴儿肠炎的可能,而非过敏性疾病。
婴儿肠炎,轻者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10次/d)。除此之外,重者尚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极重者死亡。
少数患者可能是患有免疫缺陷病。同样是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
过敏是常见病、多发病,大部分可控。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多为罕见病,大部分难以诊治,常常出现多发感染和疫苗接种引发疾病等不良事件,预后不佳,应该引起警惕,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意见。
与过敏的和解之路还很长
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于混淆。除了识别疾病外,还需明确过敏本身机制和过敏原种类,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有效治疗和管理食物过敏。
现在我们对于过敏反应的机制、发生机理、过敏原的明确等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未来仍需进一步的努力。
而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决不应该在患儿表现不典型、疾病诊断不明确、过敏原判断不清时,以过敏一言以蔽之,引起家长过度而不适当的保护,影响孩子的成长。
划重点
微信又改版了
为了不在茫茫公众号里走失
给界妈一颗“小星星”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