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南部县红岩子码头‖赵建宏
南部县红岩子码头赵建宏
红岩子古码头位于南部县城北一华里左右(即现在电站船闸一带),紧滨嘉陵江西岸。东岸是火峰山麓,在陡峭的岩脚,兀立着两块一半浸于江水中的巨大山石,每当夕阳西下,残阳似血,染红了山岩。那巨大的石块、江水,无不浸淫于大自然所赋予的绚丽色彩之中,故以“红岩子”名之,至于源起何时,无论口传及文献,都无从稽考。
码头,古作马头,意为水岸泊舟之处,在古代运送兵马时,需筑路置栅,以利马匹入船,故又有“马头”之称。
红岩子码头是很古老的,早在明代中期,这里就是水运的集散之地。20世纪40年代,在停泊船只最多的西岸,曾发现一块拴船只缆绳的石块,套孔侧刻有嘉庆十一年(1806年)的模糊记载。在码头隔江对面石岩上,也发现刻有“……□明丙子□正□□大吉”等依稀字样(后在修建公路时被炸毁)。按明代有正字年号的仅只正统、正德,而正统朝无丙子纪年,唯正德十一年(1516年),是丙子的干支纪年。据此推断,红岩子码头早在明代中期就已存在。又据新编《南部县志》记载:“盘龙、泸溪等码头,最早修建是在清顺治、乾隆各朝”。这些都佐证了红岩子码头的古老历史。
红岩子码头的地域概念,不仅只是指原红岩子渡口一带,它还延伸到稍下一段的凤凰滩(现索道一带),唯一的一段不能作码头的,是水流湍急、礁石密布的“琵琶滩”,过了琵琶滩就是“盐码头”。人们习惯称红岩子为“上码头”。
由于红岩子码头的自然地理位置是处在一个较浅的河漫滩坡下,地质均是很深的布满了卵石的沙积层,每年桃花水汛及夏秋洪潦期,均有被淹没之虞,故无法建造固定的货仓堆栈。只有一些靠在江边讨生计的人,用刷满了桐油的蔑制大船蓬,层层相迭地搭成一个进深10米左右不等的住处,或用木竹搭成简单易拆的房架,铺覆能遮风避雨日晒夜露的竹编物,上覆油布作为住屋,就这样鳞次栉比地组成了一个“街道”。
这个街道是繁荣的,里面全住的全是商业户,他们经营各种商品,除以米粮为主的批零交易外,柴火(捆捆柴)也算大宗交易品。因柴火在当时是县城内绝大多数人用作煮饭烧水的必需物,特别是那些下苦力的,他们是找一顿吃一顿,朝求升暮求合的穷人,劳动一天挣的钱只能买升把米、捆把柴。再说红岩子码头的柴米都比城内便宜一些,很多人都愿舍近求远到这里来买。除此以外,烟酒铺、日用杂品、炒菜馆子什么都有,甚至赌场、大烟馆。所以也是三教九流、贩夫走卒集结之地。一到白天,交易的人群声、装卸力夫的吆喝声、叫化子的哀讨声、江中传来时不时的号子声,和那些飞来飞去找食吃而喳喳叫个不停的麻雀声……交织成一支让人们听来既兴奋又烦恼的各种感受不一的生活乐章。
码头上还有经营煤炭的“炭圈子”,煤炭主要是供应元坝乡(过去叫元坝井儿)一带生产井盐的“灶户”。最早岩畔还有开水食饭店卖豆腐干饭的,并附设有少数床铺,以供赶路人夜宿。至于日用工业品,如布匹、煤油及诸多杂货,则多是由重庆、南充等地逆水运达。直到民国时期,修三台至阆中的“潼保马路”后,始有人力大板车逐渐代庖。
随着岁月轮转,时代递嬗,陆上交通飞速发展,红岩子码头也逐渐江岸冷落舟楫稀了,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结束了它的历史“生命”。再兼洪水频年冲刷,遂形成了河滩。尔后,建成红岩子水力发电站。灿烂的灯光,照亮了辉煌的明天,无穷无尽的电力,推动了不断前进的历史车轮……
红岩子古码头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附词一首,算作本文的结语:
渡江云·忆红岩子古码头
犄角巴郡(阆中),南襟安汉(南充)城,充国(南部县,即古南充国县)灿若星,蜀北繁华地,媲美广陵(今扬州市)。红岩开水埠,肇自明清,物流养活万家民,食唯天,赖彼嘉陵,江水浩渺情。
昔日码头声闹,百业旺兴,贩夫如梭织,鹾商粮贾集如云,饥雀啄粒,骈喧乞儿哀讨声。悠悠时光暗移侵,银河泻,倾洒万点明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赵建宏
供稿:南部县地方志办公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