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诗佛”王维浅谈中国文人思想为什么多受佛学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远在东汉初年,或更早前。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化佛教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而鼎盛时期则当属盛唐。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66_01JwWVCSpR5K
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多与佛学有渊源如:李白、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贺、杜牧、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徐渭、文徵明等等。而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被称为“诗佛”的王维,今天我们就先先聊聊王维。透过王维瞥见一下为什么中国文人思想多受佛学影响。
诗人王维为什么被称为诗佛,得先从他的名字聊起。
王维生活在唐朝鼎盛时期,此时佛教盛行,王维深受佛学影响。有部经书名叫《维摩诘经》,是佛教早期经典之一。王维字“摩诘”,与其名“维”组合起来正好是这部经典的名称。王维的名字,正好折射出他的佛教信仰。
佛教影响了他的生活节奏和政治态度,可以说,佛教左右了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的一生与政治似远似近,对社会似亲似疏,对自我似执非执。他的一生是这样,他的诗与画也如此。随着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趋于消极,四十四岁左右时,为供“志求寂静”的母亲用以修行静养,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即辋川别业。此后苦心经营为一片山水胜地,成为他“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正如他自己写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因而后期他的不少诗作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
王维有一首诗《终南别业》,正好可表明一二他当时的心境。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大概的意思是:中年以后我就更加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晚年把家迁到了南山脚下。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自己能心领神会。在山间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我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在山间偶然碰到了“林叟”,于是无拘无束地跟其尽情谈笑,以致忘了回去的时间。
王维的禅心可以从他的许多作品中得到明证。
最能代表王维书画成就的,是山水画。王维在接触惠能的弟子神会禅师之后,被惠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所折服,参禅方法从“渐修”转为“顿悟”,从而开创山水画南宗。他的画体现了文人士大夫向往超然、闲适的情怀,追求更多观照内心的与禅宗精神相契合的“自然”境界。如《竹里馆》这首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通过对“独坐”“弹琴”“长啸”与“幽篁”“深林”“明月”等词语的对照应用,在一片死寂的氛围中营造出人物一体、空灵寂静的禅境。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浸透着若隐若现的禅机哲理。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66_01JwWTJxVZmv
当世一般的诗人只将佛境当作人生调节的手法,与现实,则是丁是丁,卯是卯。王维则不是,他将佛引入人生,追求佛境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的合一,佛境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佛境合一,佛教深深地融入他的社会生活、政治追求、艺术创作中,达到了政、艺、禅三位一体。
中国儒家尊崇人文历史,敬仰古先圣哲之教义。而佛家有“依法不依人”之教。当知得此大法者不止释迦摩尼,故佛书屡言“诸佛”。又言“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征得”,则“人人皆可成佛”之理与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说又相似。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66_01JwWVGnargh
中国庄老道家一派强调把自然之道作为万物本原存在以及发展的规律,以道之自然无为为教育目的,重视“不言之教”。要求摆脱经验知识的束缚,实现对自然本身的直觉体悟,通过学习自然而返归与保全人的素朴本性。而佛家亦提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一切皆是心的游戏,所以不必执着,不必非争个对错,全然接纳。一切正在发展的,都是圆满的。即回到清净的本我状态,得大自在。这又与老庄思想不谋而合。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66_01JwWVIvqaG4
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时期,中国古代文人多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了西域的文学,美术,雕塑,音乐,建筑等。经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也影响着一代一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
《维摩诘经》卷一《弟子品》:" 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卷二《佛道品》:" 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
“人生如梦幻,空苦常悲戚。”只有认识到了这一切,才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生活得更为自在自然。佛教的人生观看似悲观,实则从另一层面促使文人对人生进行反省、观照。佛教把空、幻、苦作为人生的真相,但也同时消解着人生盲目的自我夸大和私欲膨胀。我想也正因古代文人多受官场郁郁不得志之苦恼。内心深处矛盾时,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便把人生之苦与本体性的空、幻 联系在一起。把佛教的苦、空、幻纳入自己的人生观中,使之成为其人生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代文人才借诗词、绘画、书法等作品表达出自己的人生体悟与思想追求。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66_01JwWVKvvafy
今天就浅谈到这吧,由于这个话题稍微有点大了,我也只能瞥见一角,提供一个思路给大家。若大家对此感兴趣,可以多多关注我哦。
本次文章参考文献:《中国通史》钱穆先生著、《论唐代文人对佛教文化的接受》出自延安大学学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