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畔的追忆:公共食堂的荒唐闹剧和苦痛经历(二)
“1958年,吃饭不要钱;放开肚皮吃饱饭,****在眼前。”上个世纪,从1958年下半年到1961年上半年,川北大地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农村实行供给制,兴办起公共食堂。农民数千年来单家独户做饭吃的习惯被彻底改变;多年以后,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邓成满
患水肿病难以启齿的死因
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是足以让人失去生命的。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68_01KVNGycLaC6
人民公社食堂宣传画
赖思强回忆说:在当时,饿死人是司空见惯的事,死者包括我身边的亲人邻里。长期的饥饿,很多人都得了水肿病,我的大伯娘和堂兄母子饿得‘三肿三消’,最后在痛苦中死去;我的父亲同样也是因为饥饿,导致水肿过世。当时民间流传一句俗语‘三肿三消,锄头铁锹’,意思就是说某人一旦‘三肿三消’,基本上就没救了,亲人们就可以拿上锄头铁锹,送他上山安葬了。
杨志光当年也患上了水肿病。他说:
大约到了1959年的12月初,我已经骨瘦如柴,眼睛和脸部也开始浮肿。并且形成高度神经衰弱。只要你一开口说话,头脑就嗡嗡作响,口腔咽喉与耳膜发生共鸣,就连自已也很难分清楚自已口里说的是什么了。当母亲知道我生病进城来看我的时侯,不觉眼泪直流泣不成声地说:“这完全是饿起的病。只要将养得好些,自已就会好的。”听了母亲的话后,我只好向学校领导提出:“请假回乡下老家,休息治病。”后来,他的家人举全家之力,让他吃了当时难得的几个月饱饭,身体也就康复了。
记者在青青青林村采访的时候,还听到了更具传奇色彩的“水肿病人康复”的故事。
一位坚持不透露姓名的村民说,当年自己的父亲得了水肿病,双腿一戳一个洞,黄水直流,已经倒床等死了。队长见他可怜,将一截不足5寸长的猪脊骨交给他,让他炖来吃。病人将这截骨头炖了十几次,最后将把骨头都炖酥烂了,就将骨渣也吃下去。病人后来也就好了,生儿育女一大屋。
翻检南充各地方志,在《大事记》中,涉及1958至1961年部份,均有关于救治水肿病人的记载。
《南充市志》载:(1961年)城乡人民患浮肿病者增多,市人民政府拨救济款94343元,救济粮100多万斤,组织医务人员在城乡建立临时医院,对病人增供大米、食油、蔬菜、白糖等主副食品,共治愈20009人。
《南部县志》载:是(1960)年,农村水肿病人增多,全县设立临时医院437所,进行集中治疗。
《营山县志》载:本(1960)年,全县水肿病患者达4.2万余人,地、县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各公社、大队按每50名病员成立一个临时医院,集中免费治疗,当年治愈水肿病3.4万余人,国家先后拨给水肿病人生活和医疗费用40万元。1963年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水肿病逐渐消除。
水肿病的病因,就是极度营养不良。据亲历者回忆,一开始上边并不认为是饿了饭,而当时的治疗条件又有限。在临时医疗队里,推行着一种消肿的办法:把病人装在农村装粮食大木柜里,柜盖上钻一大洞,让病人能把头伸出来;柜底则钻一些小洞。然后连人带柜抬到装满水的大铁锅上,烧火开蒸。最终肿是消了些,大多数人却是被蒸后就一命呜乎。
青青青林村71岁的黄琼芳老人说,她的公公和三哥,就是得水肿病死了的。记者问是不是饿死的。她反复强调,水肿病,当时只能说水肿病,但都晓得是被饿死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