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顺庆:30年产业的蝶变之路
30年风雨兼程,30年日新月异。一批批创业者接续奋斗,披荆斩棘,唤醒了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点燃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23年,南充市顺庆区迎来建区30周年。在一次次奋进中,这里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一步步完善中,这里的产业体系逐渐成熟;在一系列改革中,这里的创新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今天,顺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面貌和三十年前相比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从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12.81亿元,上升到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512.6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一。这背后,顺庆区不只是抓住了产业发展的时代红利,更是握住了每个阶段转型升级的“生命线”。
从高标准农田上空 瞰现代农业的美景
“十几年前这一片田地杂草重生,沟渠排水不畅,田埂也很窄,天晴担心庄稼干死,下雨担心庄稼涝死,完全是靠天吃饭。”看着眼前成块分布的高标准农田,李家镇金环井村种粮大户李安伟说,如今旱能浇、涝能排,还可以机械化作业,谁还能想到30年前这会是一片烂田。
李家高标准农田
“耕地的转型升级、农业技术的投入,受益最多的就是农民了。”李安伟沿着田坎边走边说,“大棚左边种的丝瓜和南瓜,右边种的四季豆和辣椒,今年套种了西红柿、豆角、茄子等农作物,争取再增收10万元。”
把地一寸寸平整好,肥料上足再播种;播种量增大,也要注意留有间隙,确保通风光照;看天灵活浇水……在高标准农田里,李安伟和其他种植户还引进了无人机播种、机械采摘、水肥一体化灌溉等农业科技手段。由于肥药用得少,土壤不板结,蔬菜品质高,他种植的蔬菜倍受菜商青睐。
无独有偶,在该村种植水稻的村民陈大勇、种植大户应汝华,也享受到了农业政策扶持、农业技术投用带来的好处。
“以前插秧是背朝黄土脸朝天,速度慢不说,深浅也不一致,产量也低。现在政策好,政府对待种地农民有很多补贴,还提供科学插秧、育秧培训,让我们省钱又省心。”陈大勇说,对水稻生产中因劳力短缺不能育秧、技术缺乏不会育秧、成本太高不愿育秧等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指导、强化机械化移栽等举措,提高种植户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增收。此外,对于专业化集中育秧的种植大户,还会提供每亩100到200元的补贴。
“我上个月才用了无人机播种,效率可高了,几分钟时间,就播种完一亩水田。”应汝华告诉记者,一台无人机平均每天可播种300亩,兼具播种、施肥、打药等功能,仅需要调试好种子用量、撒播速度等参数,再将水稻种倒进撒播箱里,简单操作下就能均匀精准地把水稻种进水田。“相较于传统人工插秧,无人机作业效率要高50倍以上,不受地形限制,还能按照预设作业路线、亩用量、行距等指标参数实现精准作业。”应汝华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用无人机播种、智能监测农作物、全机械化收割、粮油现代农业园……航拍下的李家镇,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处处都迸发着现代化农业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据了解,2023年,全区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预计达到40万亩,总产14.6万吨;油料总面积预计11万余亩,总产2万余吨。未来五年,该区还将新建高标准农田4.13万亩、改造提升1.36万亩,以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从拔地而起的厂房 看生机勃勃的工业
青山环抱,道路纵横,厂房鳞次栉比。30年前,这里还是沟壑纵横、杂草丛生的荒野;30年后的今天,厂房林立、机器轰鸣,一条条大道如长虹畅通八方,一栋栋厂房如春笋拔节生长,一批批产品如根茎蔓延各地……顺庆的工业彻底实现了从荒山沟壑到工业集中区、再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华丽转身。
20多年前,南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还是潆华工业集中区,那时,顺庆的工业从市中心搬迁至市郊没几年,原本就不集中的企业再次被城市“包围”。缺乏工业集中发展平台,本地企业纷纷“外嫁”,外来企业望而却步。
工业“盘子”日渐缩小,工业总量日渐下滑,重振工业必须快马加鞭。
2007年,顺庆区委、政府把目光投向城郊华凤街道与潆溪交界处的一大片坡地,决心在这里搭建一个工业腾飞的平台,实现“工业强区”梦想。2009年底,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的潆华工业集中区动工建设。
南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30多座山头、10多条河沟和1600多户待拆除农房,没有一条道路,没有一根电线,没有一段燃气管道,没有资金,也没有签约入驻的企业,摆在顺庆区委、区政府负责同志案头的,只有一张规划图。4年间,搬山30多座,填沟20多条,修建园区道路50多公里、防洪渠3.4公里,47家企业签约入驻,投资总额超过35亿元,35户建成投产。顺庆人硬是在一片荒野上建起了一座工业城。
10年间,日上金属、泰鑫管材、人本轴承、恒通电器、保利集团、上海绿地……138家企业纷至沓来,在潆华工业集中区筑巢发展。
“要引得进来,留得下来。围墙内的事老板管,围墙外的事政府办。”
2017年,区委、区政府开始实施“一站式”服务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开通“绿色通道”,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77项,实行“先照后证”“五证合一”,削减20多项前置审批条件。同年8月,该区组建南充市顺传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筹建南充跨境电商公众服务平台、自贸小镇等,为辖区许多企业拓宽了外贸渠道。2018年省政府批复同意将潆华工业集中区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名为南充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实体强经济,工业挑大梁,在工业强区的征程中,顺庆人开山凿石,削峰填谷。截至目前,园区入驻企业556家,其中上市企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规上企业88家,科技中小企业200家,呈现出集群集聚发展的态势。数据显示,2022年,园区实现高新产业营业收入312.57亿元,企业R&D投入占比2.23%。
“2022年,顺庆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469.9亿元,园区就实现规模以上营业收入453.83亿元,占比达到90%以上,成为了全区产业培育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南充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招商引资、挖掘资源,力争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
从霓虹闪烁的夜空 望斗转星移的商贸
过去,顺庆区作为传统商业区,主要以批发零售为主,商业模式单一。建区后,顺庆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区域城市规划,不断增强第三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引领市民生活品质不断升级,谱写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位于东南街道的南门坝商圈就是这样,通过旧城改造及区域经济开发,引进美宇、蓝光、恒河等大集团,实现了华丽转身,已成为一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商业中心。
1227购物广场
一说起1227购物广场,无数人都会唏嘘不已,这个几经巨变的综合性商业中心,曾经作为南门坝片区中心,顺庆区的商业中心,前后几年经过反复改造修缮重建,但效果始终差强人意,甚至有人直言这里没落了,起不来了。
1227购物广场2016年盛装亮相,超过95%商户的入住率以及6万平的自营面积,迅速爬上南充热搜,无数市民慕名而来,说是比肩接踵也不为过。后来,因红光路禁止车辆通行,导致人气逐渐下滑,商铺纷纷贴出转让告示,一时间门可罗雀。无数人对此惋惜不已:毕竟1227购物广场是南充第一家仿古商业街,也是第一个将“一站式购物理念”输送到南充的标志性工程。
“当时内街楼上楼下很多商铺都贴出了转让,生意不好做啊,连转路转到这儿来的人都没得几个,更不提来消费的了。”一服装店营业员说到。
但低谷仅仅持续了半年时间,2017年5月18日下午3时,顺庆区委区政府决定恢复红光路双向通车,自此,红光路及周边大南街、文峰街、1227购物广场内街重现活力,人气逐渐回温,商户陆续归来,但始终没有产生较大的作用,社会各界都在思考如何“拯救”这种境况。
“现在全国都在提倡夜经济,利用夜经济打造城市商业经济的名片似乎是1227购物广场的大势所趋。”说干就干,2019年11月,1227购物广场内街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改造成为了以美食为主的夜市一条街,“1227”骤然升温,人气顿时爆棚,热闹程度与日俱增,繁华感日新月异……
同样完成转变的还有白土坝片区,作为顺庆三十年来城市向北发展连接主城区与北部新城的门户节点,白土坝片区凭借优势地段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规划,成为了新商圈中的佼佼者。仁和春天、南充不夜城、印象西河等一个又一个的商业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出现在了这里,带来了更多烟火气和崭新活力,为周边居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如今的顺庆城区,无论是喧嚣的白天,还是灯火辉煌的夜晚,一个个新兴的繁华商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商业综合体,一家家惊艳亮相的首店和旗舰店,一场场引领潮流的商业活动无不令人惊讶和赞叹。
回望过去的三十年,正是顺庆商业展翅高飞的三十年。从市中心的传统核心商业区,到市内主城区的繁华地段,再到白土坝区,1227广场、西巷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以时尚店铺、餐饮商铺、便利商店、青年创业集市为补充,从点到面,再到立体化、多元化的商业格局,不仅为服务业融入了更多新鲜元素,还成为了广大青年创客实现创业梦想的平台。
据统计,顺庆区已建成泰合青年城、绿地智慧城等10个商务楼宇,西巷、南门坝等7个特色街区,打造白土坝商业街、尚品时代广场等6大商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3年的76136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410亿元。而服务业在顺庆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也已达到57.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