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充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战略部署,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就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具体安排。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高水平推进南充现代化建设,中共南充市委七届八次全体会议对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一、坚持产业兴市主旋律,把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落实省委“扬优势、锻长板,促创新、增动能,建集群、强主体”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市委“讲政治铸忠诚、强龙头兴产业、重民生促共富、防风险守底线、抓队伍树形象”工作思路,聚力培优汽车汽配、化工轻纺、食品医药、文化旅游、现代农业“五大支柱性产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成长性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全力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优势、重点突破。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平台载体等比较优势,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锚定支柱性产业和成长性产业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快构建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集群集聚、沿链发展。围绕重点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积极推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发展上下游支撑产业、配套产业和关联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完整性、安全性、先进性的现代化产业链条。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积极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高质量融合,加快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坚持扶优扶强、招大引强。始终将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主体,持续壮大本地企业、大力招引优质企业、优质高效服务企业,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内外资企业共赢的发展格局。
(三)建设目标
到2026年,百亿级企业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千亿级支柱性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全面确立,三次产业发展能级、融合程度和综合实力全面跃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新型工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明显提高,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0%、40%以上,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30%。
——现代农业质效显著提高。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地位更加巩固,农业设施化、融合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8%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现代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现代服务业体系不断健全、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明显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45%以上。
到2035年,制造强市、农业强市、服务业强市基本建成,形成一批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科学合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形成。
二、聚力培优支柱性产业,筑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支撑
(一)做大做强汽车汽配产业。围绕建设全国新型汽车汽配产业基地,坚持电动为主、商乘并举、整零协同、整专一体,全力打造省级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核心企业,支持吉利商用车丰富产品结构、拓展销售市场、充分释放产能,打造全国新能源商用车领军企业;加快提升专用车产能,推进爱瑞特新能源环卫车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积极引进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促进商用车、专用车、乘用车多元化发展。提高关键部件综合配套能力,招引落实表面处理等产业链项目,加快嘉陵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车桥、车用空调、汽车铸件、车身冲压件等产品优势,培育壮大动力电池、电机、电控、车载智能控制系统等细分领域产业。持续强化应用服务,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务、环卫、公交、物流、出租等公共领域应用,延伸发展汽车后市场,加快推动二手车市场发展,探索构建二手车出口业务体系,推进“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积极争创全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力争到2026年,整车(专用车)企业达6家以上、年产量突破20万辆,汽车汽配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二)做大做强化工轻纺产业。坚持“链群并重、以链强群”,打造“化工-纺织-印染-服装”全产业链,加快建设全省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和丝纺服装设计研发生产基地。依托南充经开区振兴油气化工产业,以能投化学等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发展以PTA为原料的高附加值功能性下游产品,加快构建“PX-PTA-聚酯及下游系列产品”产业集群。提质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加快发展绿色原料药、绿色植保药等产业。抢占化工新材料新赛道,延伸永盈新材料BDO、己二胺产业链,重点在特种纤维、聚烯烃、工程塑料、膜材料、电子封装材料等方面发力。加快化纤纺织产业园建设,推进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业化发展。促进丝纺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建设丝绸印染产业园,大力发展复合丝、混纺纤维面料、高档丝绸、高端服装等产业,推动丝纺服装与商贸、旅游、文创、会展等产业深度融合。力争到2026年,化工轻纺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三)做大做强食品医药产业。紧扣集约化、特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动食品、医疗、医药和健康产业联动发展,加快建设成渝地区食品饮料生产基地和西部生物医药产学研基地。做大食品酒饮产业规模,巩固提升张飞牛肉、燕京啤酒、凸酒、川北凉粉等品质和美誉度,加快推进尚好桑茶产业融合示范园等专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预制菜、精制茶产业,促进特色酒饮、肉禽副食加工、休闲食品、调味品等产业快速壮大。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依托南充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加快南充经开区化学原料药基地等项目建设,促进现代中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医疗设施和医用材料等产业规模发展。壮大健康服务产业集群,以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牵引,加快推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南充医院、市疾控中心(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市中医医院等重点项目,培育壮大健康养生、医学检验、美容整形、健身运动等产业,促进医学、医药、医疗、医养、医美融合发展。力争到2026年,食品医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锚定建设国家文化旅游度假区目标,坚持“主城引爆、逐步拓展、全域旅游”,构建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文化和旅游供给体系,全力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深入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积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组建南充融媒体集团和四川嘉陵江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培育引进一批文旅融合型龙头企业。高标准建设嘉陵江风景绿道体系,加快推出嘉陵江江上游项目,打造世界江河旅游度假目的地;加快嘉陵江博物馆、都京丝绸文化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出一批文旅新IP和网红打卡地。持续提升阆中古城、朱德故里等景区景点品质,推动印象嘉陵江、阆中嘉陵江山、南部升钟湖等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张澜故里、相如故城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支持“阆南仪”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高坪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以打造具有巴蜀特色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为牵引,深入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培育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建设南充国际会展中心;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促进文旅产业与农业、工业、商贸、科技、康养等深度融合,精心举办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和丝博会、春博会等节会活动,积极开发丝绸、木偶、皮影等文创产品。力争到2026年,文化旅游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五)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以建设全国特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为引领,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全力推进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筑牢粮食安全底线,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300万亩粮食安全产业带,支持蓬安县开展整县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试点、嘉陵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陵集中发展示范区。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大有机农业规模,做强粮油、生猪、桑茶、晚熟柑桔、蔬菜等优势产业,做精木本油料、中药材、牛羊、水产等特色产业,支持嘉陵区建设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发展试点县、高坪区建设全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提升“国家优质商品粮供给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桑茶之乡、晚熟柑桔之乡、冬菜之乡”品质和内涵。推动以川东北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为龙头的“1+8”农产品加工园区扩容提质,大力发展生物合成、“农业工厂”等农业新形态,健全完善仓储冷链物流枢纽设施,持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力争到2026年,现代农业综合产值突破2000亿元。
三、培育壮大成长性产业,打造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全新引擎
(一)推动现代物流业升级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现代物流企业为主体、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等多业融合。重点发展冷链物流、快递物流、保税物流、分拨配送等产业,积极发展适空适铁产业,加快发展高品质、专业化定制物流。加速推进川东北现代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基地、川东北应急物流中心、南充经开化工物流中心、西部邮政快递分拨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现代物流园公路物流、多式联运、共同配送、进出口物流、供应链服务等功能,一体推进特色专业物流园、县域物流中心、城乡末端网点建设,高水平建设中国(南充)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动南充始发中欧班列、中老班列常态化,高标准建设营运中欧班列南充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南充货物集散中心,全力打造国家立体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二)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崛起。坚持龙头带动、集群配套、创新协同,推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柔性电子、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产业,拓展网络安全、智能传感器、5G通信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智慧城市、一体化大数据中心、车联网、超高清等典型应用示范项目。加快建设临江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鼓励三环电子、弘信电子等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力新兴业态培育,打造柔性电子之都、成渝地区北部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三)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增效。瞄准行业细分领域,实施链主引领、配套协作、特色发展,构建以高端产业、高端技术、高端产品为核心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临江新区先进制造(真空)产业园,积极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提升竞争力。发展航空航天应用装备、专用特种设备、智能制造设备、油气化工装备等产业,培育冶金设备、重型机械、工程机械、现代农机、轨道交通等特色装备产业,不断提升装备制造基础工艺和零部件发展水平,全力打造全省重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瞄准前沿数字、高端生物、绿色低碳等技术领域发展趋势,积极抢占6G、元宇宙、氢能源、生命科学等产业新赛道,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千兆光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星火链网骨干节点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先发优势。
四、突破发展市场主体,壮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
(一)实施企业梯次培育。加快培育百亿企业,落实“珠峰攀登”“贡嘎培优”行动计划,支持吉利商用车、能投化学、三环电子、永盈新材料、弘信电子等企业加快成长为全省制造业百强企业。成立企业上市辅导中心,鼓励华清八度光电、天府银行、市环境集团等上市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中小微企业快速壮大,实施中小企业“提质壮干”、小微企业“扶幼育苗”计划,推动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发展,支持中科九微、通光光纤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向单项冠军、领航企业迈进。推动个体工商户转企升规,加强原个体工商户享有的专利权、商标权、名称权等权益保护,促进个体工商户加快向小微企业转型,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二)大力招引优质企业。围绕“五大支柱性产业”和“三大成长性产业”,紧扣产业链关键环节,编制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两图一表”,增强产业招商科学性、精准性。精准把握东部产业转移、沿海沿边企业内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东西部协作等趋势,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积极引进三类“五百强”企业,全力争取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在南充设立功能性、区域性总部和分支机构、生产基地。强化以投促引,充分发挥临江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等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作用,推行“基金+项目”“股权+项目”招商,强化以商招商、商会招商、资金链带动招商、市场化招商,健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市县攻坚机制,以更大力度吸引优质企业入驻。
(三)强化园区载体建设。支持临江新区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南充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充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创建综合保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断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园区道路、通信、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持续提升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计算、审计评估、金融担保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加快配套医院、学校、餐饮、商业综合体等生活性服务设施,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不断提升“人城产”融合水平。深化“亩均论英雄”评价,不断提高企业亩均产值、税收等效益指标,大力推广公共高层标准化厂房建设,依法依规推进低效闲置土地清理腾退,提升园区土地、能源等集约高效利用水平。
(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持续优化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体制机制。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实行企业“经营承诺制”,推行“综合查一次”,完善市场主体数据库,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完善政府承诺事项兑现办理机制,全面推行企业开办“小时办结”,持续提高线下“一窗综办”和线上“一网通办”水平,不断扩大“川渝通办”“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事项范围,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积极降低制度性成本。推动高质量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深化“南充市企业家日”活动,强化助企帮包服务,加强企业家荣誉激励,积极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五、突出创新驱动引领,增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生动能
(一)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引导传统企业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围绕产业图谱编制创新图谱,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补齐汽车汽配行业表面处理、化工轻纺行业染整、现代农业育种、食品医药冷链仓储等技术短板;支持重点产业和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引进吸收,加速新技术产业化、新产品市场化。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中试熟化基地,深入推进“天府科技云”服务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加快建设四川省绿色化工研究院,提升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功能,推行“研发在外地、生产在南充”成果转化运用模式,形成基于产业应用和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格局。
(二)强化产业数字赋能。深入实施工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产业园区、产业基地、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引导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数字化车间,强化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等数字化装备推广应用,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应用场景。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造,规划建设川东北农业大数据中心、智慧农业中心,运用物联网、3S技术等手段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现代设施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过程数字赋能。提升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实施金融、物流、商贸、文旅、康养、教育培训数字化行动,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数字化平台,创新“云商场”“云展会”“云餐厅”等线上运营模式,培育智慧零售、平台经济和数字景区、数字演艺、数字创意等新业态。
(三)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速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培育壮大先进环保设备、绿色节能建材、绿色家居等产业,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环保节能降碳三年攻坚,推行绿色设计、绿色产品认证,支持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和近零碳排放园区创建,探索建设绿色外贸示范区。积极培育新型能源产业,支持发展光伏发电、天然气发电、高效节能等产业。加快培育循环产业,鼓励产业园区循环化、低碳化改造,规划建设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再生铝、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废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再生及梯级利用等产业,打造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强化绿色低碳示范应用,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措施,建立以碳排放“双控”为导向的产业项目立项机制,积极推进碳排放交易,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积极发展碳汇经济。
(四)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建设临江新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引导企业对标先进,完善质量认证体系、健全质量标准、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支持企业主导(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开展高端品质认证,培育一批质量标杆企业和权威认证产品。加快培育本土品牌,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做优“好充食”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汽车汽配、装备制造、医疗健康等产业品牌,做响吉利商用车、保宁醋、张飞牛肉等企业品牌,培育养老、育儿、餐饮、美容等服务品牌,支持企业利用西博会、科博会等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南充造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凝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大合力
(一)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定期分析研判和专题研究制度。组建市领导负责、市级职能部门分领域牵头的产业推进专班,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以“清单制+责任制”推进目标任务落实。落实市、县两级党政“一把手”抓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锻造“懂产业、懂园区,会招商、会服务,敢担当、善作为”的产业干部队伍,鲜明在产业发展主战场培养、检验和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严格纪律作风要求,优化目标管理和考核激励,完善现代化产业统计监测和安全监管体系,强化监督检查和工作落实,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强保障。
(二)完善支持配套政策。加快制定出台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等专项支持政策,加速推动优势产业提质倍增。适度扩大市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以临江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为引导带动打造母子基金集群,推动国有资本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协同做好固链强链延链补链。用好用活金融工具,做大做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完善“政银担”风险共担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产品和服务。健全产业用地多主体多方式供应制度,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落实精准电价支持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改天然气“转供”为“直供”。将环境容量更多向实力强、技术先进、符合发展要求的项目倾斜。
(三)强化产业人才支撑。坚持产业链与人才链“双链融合”,以“嘉陵江英才工程”为统揽,深入实施“果州优才计划”,充分发挥产业人才发展联盟、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作用,积极探索“人才飞地”引才模式和政企人才互动机制,高标准运营川渝(南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力引进培育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性人才,不断壮大产业工人和工匠队伍。支持驻市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设置学科专业,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深化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积极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不断提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水平。
(四)营造齐抓共推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作用,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监督、调研视察、建言献策。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围绕产业发展牵线搭桥、献计出力,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创新联盟等社会组织积极投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宣传引导,按规定加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力度,全力营造大抓产业、大兴产业的浓厚氛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