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971 发表于 2023-12-28 09:14:08

四川阆中: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为村民提供农业生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保障力量,是农村稳定、产业振兴、农民富裕的重要基石。去年,南充阆中市212个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并通过探索不同发展模式,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一起走进千年古城阆中,听一听乡村产业振兴的小故事。

瓦口隘村:古法酿醋酿出“金元宝”

“甲乙丙丁戊,醋醋醋醋醋”,在阆中古城北郊的沙溪街道“索义廷”醋厂门口,这副独特的楹联,是千年古城阆中以醋闻名的文化印记,更是这座村办企业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现任瓦口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启志,曾是一名退伍军人,但他退伍不退志,回村后成为村干部,带领村两委班子主动给群众做思想工作,立志为这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拔除穷根,让他们相信“产业发展起来,农民钱袋子才能鼓起来”“樱桃好吃树难栽,社会主义等不来,得靠我们村干部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出来”。

“以前我们在村上挣不到什么钱,出去打工又远离家人,非常不方便。现在张书记带领我们一起修建醋厂、打造园区,让大家伙儿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醋厂仓库管理员苟素芳介绍,“等村集体经济分红下来之后,我们家准备用这笔钱建新房子。”

张启志以古法酿醋破题,探索股份制改革实践,构建股份合作制的共享分配体系,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又让村民变股东,集体保留国家和自筹资金建设的道路、塘堰、河道资产113万元、占28%,量化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性资产290万元、占72%,每股28500元,全部量化到户,逐步找到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品牌”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2019年7月,张启志成立阆中市第一家获得法人资格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运用古法酿醋工艺,专注开发果醋、养生醋、泡脚醋等产品。产品一经推出就大受市场欢迎,销量稳步增长,村上又注册“索义廷”品牌打响市场,站稳脚跟,将致富“金元宝”牢牢握在村集体手中。

2021年,瓦口隘村引入中省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建设新厂房和加工车间,村办企业“索义廷”进一步发展壮大。张启志又组织村民开设种养殖专合社,为“索义廷”提供产醋原料,当年即获得种植收入50余万元,有效实现一、二产业深度融合。2023年,村集体增收80余万元,全体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如今的瓦口隘村,已然从一个贫困村蜕变成产业强、经济兴、乡村美、农民富、民宿忙、游客如织的魅力乡村,在千年古醋里寻找到了“金元宝”,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破茧成蝶”。

东岳庙村:撂荒地托管里的土地“致富经”

走进河溪街道东岳庙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房舍、一面面丰富多彩的文化墙和一块块生机勃勃的麦田,充满无限的活力。令人怡然自得的美景,正是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累累硕果。

“把土地交给村里的联合社统一经营,我们只需要等粮食卖出去分红就可以了,闲暇时间还可以来这里帮工挣工钱。”村民李申贵一边说,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2016年时逢换届,在外打拼多年的赵鑫放弃高额年薪回村创业,也成为东岳庙村新一届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为东岳庙村第一任“大学生”书记。在赵鑫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致力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们一起发家致富,2020年通过村企合作引入业主开办养老院,引入张飞牛肉等本地龙头企业赚到了村集体的“第一桶金”。

2022年,嗅觉灵敏的赵鑫得知国家准备大规模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他便立即组织村两委成员前往浙江等地区深入调研,回来后立即在村上成立了农业服务专合社,以“党组织+村集体经济+专合社+农户”模式积极引导村民加入合作社,决定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产业振兴。他号召村干部、乡贤、种粮大户投资100余万元购买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打造机械化农业服务队,分类别提供3种托管服务:一是针对撂荒地开展“大托管”服务,由专合社统一复垦复耕并提供农资购买、机械耕种、田间管理、收割销售、作物保险等全程管理服务,复垦荒地1200亩,年收益达25万元;二是针对农户自种地开展“小托管”服务,低价提供农资供应、机耕机播、机防机收等“菜单式”托管服务,年托管耕地超过2500余亩,帮助农户亩均增收超300元;三是针对因项目闲置的土地,由合作社代耕代种提供“保姆”式服务,项目业主“坐享收益”,年托管项目闲置地面积达900余亩,为项目业主创收超22万元。

“这几年,不论是村集体经济发展,还是村民大伙儿增收,我们这支农业服务队功不可没。”赵鑫介绍,东岳庙村通过掌握土地托管服务这本“致富经”,不断扩大服务规模,村集体经济“壮”起来了,群众腰包“鼓”起来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宏图正在东岳庙村徐徐展开。

印镇山村:烘干银杏叶铺就村民“幸福路”

小车在乡村公路上奔驰,石滩镇印镇山村的马路两边、村民房前屋后、产业园区里全都是一片一片半人高的银杏树。这些银杏树长满树叶,叶子饱满肥厚,看起来就像是穿着绿色外衣跳舞的精灵。

“村里种的银杏树是药用银杏,和外面高大的景观银杏树不一样。这种药用银杏树就半米高,长高了我们就得立即修剪枝叶,只有控制高度它才能多长树叶。景观银杏树叶子像一把小扇子,但你看,药用银杏的叶子很大,饱满肥厚中间还要分叉,看起来就是孩童肉肉的手掌一样。”种植户廖由平笑呵呵地说:“今年我们家种了2亩银杏,鲜叶子收了6000多斤,卖给村集体挣了近2万元呢。”

2018年,印镇山村银杏产业园成立,由私人业主经营。2020年,业主资金链断裂无暇顾及产业园,那一年满树青翠欲滴的银杏叶无人采摘,产业园一落千丈。面对村上的困境,石滩镇党委政府充分调研,在多次向村民、村干部征求意见后,决定由印镇山村来接手产业园,村集体专合社负责经营管护。彼时的印镇山村,老支书刚刚卸任,40岁的退役军人王平接任村支书又经验尚浅,直到2021年村两委换届,另外2名年轻干部王自中、戚飞翔也进入村班子,摇摇欲坠的银杏产业园遇到了3名“伯乐”,命运的齿轮才悄然开始转动。

3人都是退伍军人出身,且都是共产党员,在他们带动下,印镇山村迎来了一场“银杏革命”。经过深入调研,3人发现卖鲜叶子1吨只有2000多元,可烘干后1吨可以卖到上万元。说干就干,在镇政府支持下,一座政府引导、村民自筹、村集体领办的烘干厂在印镇山村拔地而起。面对没有烘干技术、缺少收购市场、运转资金不足的难题,王平、王自中、戚飞翔没有被困难击倒,反复研讨商量后分工合作,有的不分昼夜研究学习只为掌握烘干技术,有的不辞艰辛多地奔波只为稳定销售渠道,有的苦口婆心逐户走访只为劝说村民入股村集体。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底烘干厂给村集体带来了20万元的收入,村集体获利2万多元。

“我们村的银杏产业和烘干厂现在有了名气,周边广元、巴中等地的老百姓都跑到我们村来卖鲜叶子。”王平说:“今年我们销售了150吨烘干银杏叶,产值达200万元,村集体收入超过35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

“通过党支部引领、大户带动、户户参与的模式,印镇山村的产业经济在全镇13个村居中稳居第一。”石滩镇党委书记张尉认为,这种机制既调动了村民栽种银杏树的积极性,增加了村民收入,还减少了产业园的土地租金、人力等成本支出。“印镇山村通过烘干银杏叶为村民铺就了一条‘幸福路’‘致富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阆中: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