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波儿 发表于 2024-2-13 20:20:54

【记忆】南部县烈女坟‖杨大珑

南部县烈女坟
杨大珑
烈女坟,位于四川省道305线南盘路(南部县城至盘龙镇)段上,南部县原南隆镇长沟村与烈女坟村交界处的大山顶山腰,原址在大山顶山垭处。烈女坟碑石为页岩,未见碑帽;碑文分两部分,前为歌诗,后为跋记,其文字漫灭,有所脱落。歌诗的作者,是清代康熙年间工部尚书南部县人李先复;其跋文为清代宣统年间知县侯昌镇记。碑上歌诗字体为楷书,字迹端庄,隐透浩然之气;跋记为行书,字迹如行云含悲。



南部县烈女坟
大山顶的烈女坟,似乎只是南盘路上的一个小站。人们已经忽略了它的存在,淡忘了它的意义。印象中的烈女坟,先前是在李家山的一户人家里,并且是在人家堂屋上位的正中间,还有一块石碑傍着堂屋的壁。这是我童年时期留下的记忆。长大了,有几回怀着对烈女坟的神秘向往,很想去看一看究竟,但终因不便进入陌生人家而作罢。
后来由于修路扩道,修水渠挖隧洞等历史原因,那户人家的房屋也拆了,烈女坟及碑也迁到山腰高处。山垭上那棵枝繁叶茂的黄桷树也被砍伐了。听人说那户人家的房屋,原来就是纪念烈女的祠堂。我不知道在迁坟时是否还有棺材,棺材里是否还躺着“颜色如生”的烈女?
我一直以为所谓的烈女,一定是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时期的女共产党员。没想到,烈女竟是清代康熙年间一个普通村妇。传说烈女在被淫徒砍断手臂后,鲜血染红了田水;“露尸四月而颜色如生,淫徒亦遭天谴而自杀”,其故事惨烈而传奇。
1999年1月,我又来到烈女坟前,伫立之后,我颇为仔细地看了一下坟前的石碑。我惊讶地发现,此碑系清代古碑,初刻于清代康熙年间,重刻于清代宣统二年(1909年)。
有一天,我同堂兄大奎,带着纸和笔,把碑文抄了下来。我根据南部县志把碑文脱落的文字予以校正和补齐,也算一桩功德。读到碑文后,我才知道了烈女的故事。碑文的内容,叙述和歌颂了康熙年间青年女性邓氏的贞烈事迹。当时逢吴三桂叛乱,社会还处在动荡不安和百废待兴的状态下,夫君出征在外,阿婆牧牛山麓,邓氏独自在家编篱,突遭武弁施暴未果,力拒之而惨遭断臂,继而香消玉殒,幸赖其烈而得以全其清白,而淫徒亦畏罪自杀。
读罢碑文,不由得肃然起敬!一纤纤弱女子,而能不移贫贱,不淫富贵,不屈威武,亦巾帼中之须眉!诚为惊天地、泣鬼神也!果然连当朝尚书都为她作颂,烈女亦幸也!邓氏以死维护清白,固然受到当时贞节观的旌扬,但她反抗恶势力的勇敢精神属实可贵!
我没想到历史上和传说中的李子来大人,竟和烈女坟有如此背景关联。文史上说“李子来即李先复,字子来,号曲江。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官至工部尚书,是康熙皇帝的重臣,亦工诗文,有《烈妇断臂行》传世,并曾撰写南部县志。清代顺治七年(1650年),李先复出生在南部县原枣儿乡三清村双朝门,父亲李允登,是顺治时进士,曾长期担任曲周县(今河北曲周县)知县。叔父李允修,举人出身,因不愿入仕而隐居乡下,读书办学。自小起,李先复就跟着叔父读书,并立下鸿鹄之志——长大后要成为国家栋梁。他没有沾染上其他官宦子弟的坏习惯,埋头乡野,一心只读圣贤书。”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名臣。
传说李子来少年时骑着竹马在保宁府求学,来去如风;其母曾梦见土地公公托梦说她儿子把马拴在庙前,屎尿熏蒸云云;母因好奇,偶试竹马,而因来红误破其法,遂去寄读。夏天在寝室睡觉时,仿佛有人为他持扇驱蚊;师闻其异,与子来异床而眠,却仍然蚊虫如围,亦甚奇也。李子来曾在朝廷讨得一块“南隆古治”的骑牌,立在正街和文庙街的交汇处,说明南隆古镇历史悠久。雍正二年(1724年),李先复以原官致仕,躬安淡泊,性喜施与。在家乡的日子里,他想起发生在“三藩之乱”时期本县长沟烈女邓氏的故事,不胜唏嘘;而双朝门至长沟亦甚近,是以尚书询其事之本末亦甚详,于是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长沟烈妇断臂行并序》。邓氏家人不胜感激,将该诗刻成碑立于墓前,至今尚存。得尚书之歌,烈妇流芳千古;得邓氏之烈,《断臂行》亦永传不朽矣。
雍正六年(1728年),李先复走完人生的旅程,在家乡溘然长逝,享年78岁。南部县志记载,其墓葬于县西南十里圆山子;据民间传说,李子来大人的疑冢亦甚多。
李尚书的颂诗中说:“手既断,肝如铁,血千行,肠百结;势如汉魏交锋金镞折,贾复拖肠不败北。又如杲卿义激李希烈,胡羯割舌期期犹骂贼。”谁能想到,今天烈女坟中的红粉骷髅竟是一位可歌可泣的纤纤弱女子?谁能想到,今天烈女坟中的一缕芳魂,曾经如此坚贞?
2000年,当地政府和村民重新为烈女兴建了祠堂,并命名为“可兴庵”,是谓烈女坚贞之精神,可永兴者也!至今,当地还有邓水田、邓水井之俗称和遗迹,乡民们不忘烈女,岁时致祭,香火不断。烈女仙姑,英魂有知,也应该感到欣慰,也应该会护佑一方水土和人民吧!
“千载而下,仰清风于高山之崔巍兮与流水之汪洋!”烈妇不死矣!呜呼,坟是何物?坟是怀念的寄托,坟是膜拜的祭所,坟是历史的见证,坟是古今的隔阂。
哀哉烈女坟,英魂何处?今人在坟外,是血管连接着的思想;古人在坟里,是白骨散乱的佳人。
嗟呼!坟是往事的纪念,坟是幽明的阻隔;烈女坟是红尘中的一缕静夜思!
作者简介
杨大珑,字子珺,笔名杨驭云,1977年2月生,四川省南部县人,无党派人士,现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文学研究员,四川清风书画院南部县交流中心副主任,南部县特色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南部县古玩收藏协会会长,南部县陵江奇石协会收藏顾问。1993年开始写诗,在文学领域已创作出数百篇文学作品,有的作品已零星发表,其他尚待整理成集。作品在全国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大珑(四川省南部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忆】南部县烈女坟‖杨大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