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仪陇县欲更名朱德县,朱老总拒绝:我只是个没死的普通战士
论开国将帅谁最能打仗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人选,如果说谁是他们中谁最德高望重,相信所有人都会将目光放在朱老总的身上,这无关于朱老总的年纪大小,无关他职位高低,而是他在用一生书写一个“德”字。朱老总加入我党的时间不算特别早,早年间他就是名声大噪的滇军旅长,后来为了信仰加入了我党的队伍,在南昌起义失败之后,他并没有放弃革命而是留下来整顿队伍,就这样他与陈毅带着800人的队伍完成了载入史册的“井冈山会师”。
在长征中由于张国焘的分裂我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孤立毛主席张国焘多次要求朱德与毛主席理清关系,可朱德却始终没有动摇:“天下红军都是一家,朱毛作为一个整体全天下都知道,你现在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是做不到的,你们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的关系”!
在平日的工作中朱老总更是爱兵如子,朱老总担任红四军军长时已经四十岁了,可他却没有丝毫官架子与士兵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双破旧的草鞋成为了那时很多人的记忆,有一次部队打了一场胜仗,朱老总对着俘虏做起工作。
俘虏们和看热闹的百姓见朱老总衣着朴素简陋还以为他是个伙头兵,对他的话大家并没有放在心上,可当朱老总在最后说出自己的名字后,在场的所有人震惊了,谁都没想到威震天下的朱德居然是这副模样,很多人由此改变了对红军的态度。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老总收到家乡来信说母亲与养母年事已高生活非常艰难,朱老总望着书信不禁泪流满面,可他摸摸了口袋自己也并没有任何能力救助,按理来说以此时朱老总的地位筹措一些钱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他并没有想过这样做,作为党的领导人以身作则是永远悬在朱老总头上的座右铭。
自古忠孝难两全,朱老总无奈之下向自己少时同窗戴与龄写信求助,老总信上这样写道:“自参加革命以来,我一贯身无分文,而未来也可能如此,我以好朋友的身份向你借200元钱,这钱我恐怕还不了你,请你当做捐赠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终于要摆脱了百年积弱,这时候有些干部则滋生了腐败享受的念头,可朱老总却没有丝毫的懈怠,他知道老百姓还没过上好日子,自己是没有资格享福的。
1951年朱老总65岁寿辰,他的老家四川仪陇县来了几名代表到北京看望他,在一阵寒暄过后仪陇代表对朱老总提出了两个想法,第一是将仪陇县城搬迁到马鞍场,这里是朱老总的出生地,第二是在征得了仪陇县百姓的同意下县委决定将仪陇县改名为朱德县。
说完仪陇代表将老百姓的请愿书递给了朱老总,当得知这件事已经由当地上报中央时,朱老总脸色瞬间不好了,他严肃地仪陇县代表说:“这件事万万不行,以后再也莫提”。
当仪陇县代表询问原因时,朱老总温言说到:“我可算上什么大英雄,我只是一个在战场上没被打死的普通士兵而已,那些牺牲的同志才是真正的英雄”。
对于这些虚名朱老总丝毫不在意,他甚至有些反感这些名头,朱老总一生最怕的就是将自己与群众区分开来,有一次朱老总到云南工作,当地人负责接待的同志考虑到朱老总已经年过古稀,所以在伙食上特别关照了一下。
可朱老总得知后却不愿意了,第一次他主动付了钱,第二次则严厉的批评了负责接待的同志,朱老总说到:“我年纪大了吃的清淡些就行,至于标准和其他同志一样”。
1960年春天阔别家乡多年的朱老总终于回到了四川仪陇,看着故土的一草一木朱老总感慨顿生,当年投身革命自己不过是个少年,如今自己则七十多岁了,五十多年时间匆匆而过,好在庆幸的是少年虽然不是那个少年了, 但中国也不再是那个中国了。
朱老总在当地政府人员的陪同下走在故乡的路上,当走到朱老总曾经生活过的房屋时陪同的工作人员说到:“我们打算在这里建一个朱德同志旧居陈列馆以供大家瞻仰参观”。
听到这话后朱老总当即停下了脚步,他问道:“县里还有多少孩子没有学上”?这句话问懵了陪同人员,随后朱老总又说道:“不要搞什么陈列馆了,在这里办所学校让娃娃们读书,好不好”?
这件事也一直记挂在朱老总的心中,回到北京后他还时常提起,当得知学校办起来之后,朱老总才放下悬着的心,他还特别叮嘱当地县委要尽量多办几个班。
朱老总用一生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人性光辉,能在万马齐喑的时代得此领袖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