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探索灵活就业新模式 破解就业招工双困境
●刘旭文/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后,仪陇县坚持把促进农村群众就业作为底线任务,利用东西部协作帮扶车间建设奖补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帮扶车间,广泛吸纳留守劳动力、半劳力和弱劳力务工,探索形成“不选人、不打卡,随到随做、计件付薪”的“半员工”用工机制,有效破解就业、招工双困境。
仪陇县新锐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目前,仪陇县共建成东西部协作就业帮扶车间40个,带动全县26个乡镇(街道)建成制造业小微企业加工车间84个,帮助3200余名留守劳动力、半劳力、弱劳力实现灵活就业。“半员工”灵活就业机制成为该县促进农村群众就业增收、兜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抓手。
A建立帮扶车间助力群众就近就业
“公司主要从事运动鞋加工,现有员工400余人,年产值超过1600万元。”仪陇县新锐鞋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位于四川仪陇经开区,目前已在县城和立山等镇的居民聚居点建设了4个鞋面加工车间,形成了“1+4”总部工厂带动帮扶车间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为打通用工与就业的中间壁垒,仪陇县充分发挥浙川东西部协作帮扶车间建设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采取总部带动、订单引导、储备孵化三种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建设帮扶车间。仪陇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称,依托四川仪陇经开区企业资源,引导鞋服、电子元件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按照“总部工厂+帮扶车间”的生产布局,在县城及各中心乡镇居民聚居点设立帮扶车间,并安排专人管理和培训“半员工”,定期发放原料、回收成品、把控质量。
“在家门口上班,不用支付房租,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这份工作我们非常满意。”在仪陇县柳垭镇鑫腾飞鞋厂上班的胡光尧微笑着说。他们夫妻俩一同在鞋厂车间上班,两人一月共能领到5000元左右。
仪陇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为解决群众就近就业,仪陇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积极对接东部企业,承接“来料加工”生产订单。通过前期积极对接,仪陇县柳垭镇鑫腾飞鞋厂成功与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签订长期代工协议,拿到稳定优质订单,按照“计件付薪”模式,现已吸纳50余名“半员工”就业,人均月薪在2000元—8000元不等。
B探索“半员工”机制促进群众灵活就业
去年8月上旬,仪陇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县经管委对四川仪陇经开区130余家企业用工情况和帮扶车间建设意向进行了全面摸底,围绕帮扶车间怎么建、怎么管、怎么优化升级进行了充分交流研讨。同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调研组先后4次深入马鞍、柳垭、立山、金城等地,对用工数量大、经营状况好、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鞋服加工和锡箔纸生产车间进行了实地走访,准确掌握灵活就业车间建管运营情况和急难愁盼问题。
工人在流水线上忙碌。
根据统计数据和实地走访调查,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37万人,留守本地的劳动年龄人口约13万人。其中留守劳动人口大多是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的妇女和因残因病无法外出务工的半劳力、弱劳力。这类人群因生活琐事或身体原因,时间碎片化现象明显,无法按固定时间进工厂务工,灵活就业车间“不选人、不打卡,随到随做、计件付薪”的“半员工”就业模式便成为他们就业的主要形式。
为进一步提升帮扶车间建设运营水平,建立帮扶车间“半员工”灵活就业机制,有效补充劳动密集型企业低技术岗位的用工缺口,近年来,仪陇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持把建设东西部协作就业帮扶车间作为推进劳务协作、促进农村群众灵活就业的重要载体,督促各乡镇(街道)分类梳理村(社区)常住人口基本信息,详细摸排劳动力就业现状,发动村(社区)干部广泛宣传“半员工”灵活就业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全县共建成东西部协作帮扶车间40个,带动全县26个乡镇(街道)建成制造业小微企业加工车间84个,帮助3200余名留守劳动力、半劳力、弱劳力实现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