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全力守护千年历史文化根脉
阆中古城中天楼。
●罗熠/文 张晓东/图
保护古城,阆中一直在路上。1986年,阆中入选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启动系统性保护至今,阆中古城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印刻岁月、赓续文脉。
近年来,阆中进一步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全域历史文化遗产,持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着力构建历史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成功入选全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试点。
1制度为纲织密保护网络
“装饰装修过程中一定要遵守相关规定,按照确定的方案来,确保‘格局不变、高度不变、风貌不变’,切忌不能擅自更改……”近日,笔者在阆中古城看到,工作人员正对入驻商家进行现场指导,耐心讲解装修中的注意事项。
阆中市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古城核心区的商铺装饰装修,须遵守《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和《阆中古城核心区室外装饰装修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遵循与古城传统文化相融合、与古城整体风貌相协调、与所在街区经营业态相统一的原则。
古城保护,制度先行。阆中市修订完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编制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保护区范围由1.78平方公里扩展到23.17平方公里,并按照保护层次和功能定位,划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对保持古城风貌、延续城市文脉形成刚性制度约束。
近年来,阆中市设立古城保护专门行政机构,组建阆中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古建修复、非遗传承等把脉问诊,构建起政府部门“依法保护”和专家学者“智库服务”双向发力的保护工作机制。同时,组建专职执法队伍,形成对历史文化遗产违规违法案件“集中处置、司法移交、定罚公示”的全流程打击机制。
2发展为要创新传承路径
6月25日,笔者走在阆中古城,看见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此旅游度假,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在阆中,春节文化、科举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和谐共融,阆中皮影戏、丝毯织造技艺、巴象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息。
“依托阆中丝毯、保宁醋等非遗工坊和阆中师范等本地院校,成立非遗传承人才库,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阆中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校企地”合作,目前已联合培养非遗传承人430余名,还原改进保宁醋酿造、丝毯织造等16门非遗技艺。
此外,阆中大力实施修缮升级古城特色院落项目,建设以政德文化为主题的道台第、以红色文化和状元文化为主题的状元府第、以传统中医文化为主题的胡家小院、以传统布染文化为主题的染坊客栈、以皮影展示及演艺为主题的王皮影博物馆等特色文化院落30余个,做到“一店一招一特色,一家一院一文化”。
阆中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阆中持续实施“特色街巷、百家百院、不夜阆苑”三大工程,对12家文保单位、160余处古遗迹建立永久性数字档案,建成川北王皮影、保宁醋传统酿造等非遗主题博物馆12家、传习基地8处。同时,加快推进两馆一中心、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8处国保单位和23处省保单位维护修缮。
3文化为本做好利用文章
“阆中之美不仅美在自然、美在山水,更美在历史、美在文化。”不少游客在游览阆中古城后发出感叹。
以“文化+”战略为抓手,阆中市委、市政府努力把阆中古城打造成一座开放式博物馆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利用古城保护专委会、华东师大等的专家智库力量,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机融合到古城保护和城市发展规划中,以嘉陵江为脉络,沿线布局鱼翅遗迹园等公园湿地,串联打造从滕王阁到观音寺的10公里环城滨江文化带。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推进文旅融合,探索发展研学、游艇、低空经济等‘文化+’‘+文化’产业模式。”阆中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古城特有文化资源,常态呈现“秀才赶考”“张飞巡城”等具有传统气韵的文化小品,开展汉服纪、龙舟赛、马拉松、春博会四季文化活动,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2023年阆中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0.2亿元,受到央视综合频道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推出的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的关注,连续3年进入全国5A级景区品牌影响力榜单TOP50。全市20余万群众通过提供餐饮、住宿、零售等旅游服务,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