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
中国 徽县徽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城北隅徽山下有徽山驿而得县名,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东北部,地处秦岭山脉南麓、嘉陵江上游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北接天水市,东邻两当县,西连成县,东南部与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接壤。徽县下辖13个镇、2个乡,213 个村、10个社区,总面积2722.9平方千米,总人口22.35万人(2015年)。
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川交界地带,地处北纬33°32′-34°10′,东经105°34′-106°26′之间,西接成县、西和县,北接天水市,南邻陕西省略阳县,东与两当县接壤。南北长65千米,东西宽49.5千米,总面积2722平方千米。
徽县东距两当县城46千米,宝鸡市181千米,西安市383千米;南距陕西省略阳县县城93千米;西距成县县城67千米,陇南市所在地武都区215千米;北距天水市秦州区152千米;东南距陕西省汉中市241千米,西南距四川省成都市550多千米,西北距省会兰州市514千米。
徽县素有“陇上小江南”美誉,气候温暖湿润,丘陵、盆地相间,境内有徽县三滩风景区、嘉陵江漂流、青泥岭等风景名胜。名优特产有核桃、银杏、狼牙蜜、猕猴桃、烤烟等。
行政区划
秦朝统一六国后,设全国为36郡,徽县属陇西郡。
西汉:徽县设县始于西汉,西汉王朝消灭南越诸政权后,又乘胜发兵消灭西南诸夷,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陇西郡东南新平定之地置武都郡,并在徽县地置河池县,属武都郡。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汉王朝将全国郡国分为十三部,河池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统辖。
新朝:新始建国元年(9年),河池县名被改为乐平亭,隶沲平郡(武都郡改)。 东汉:乐平亭又复名河池县,仍隶武都郡。
汉末、三国时期:河池地处烽火要地,归属无常。张鲁割据汉中,河池县地归张鲁控制,入梁州版图。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出兵征张鲁。十一月,张鲁降曹,河池地归汉版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汉刘备据汉中,河池地又归入蜀。后蜀汉河池地置河池县,隶武都郡。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相国诸葛亮死后,蜀汉逐渐退出汉中,河池地又入魏版图。
西晋:徽地仍置河池县,隶武都郡。 红二方面军徽县指挥部旧址 晋怀帝永嘉后,河池地被仇池国所占。
东晋:东晋建武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封杨坚头为右贤王,屯河池,其间河池虽设县,但实为氐酋藩邸。
东晋永昌二年(公元323年),前赵将杨难敌赶至汉中,仇池国地大部被前赵占领,河池也入前赵版图。
后赵时,河池隶秦州武都郡。
前秦建元八年(公元372年),仇池国地被前秦占据,并在其地置南帮州,被辖武都郡领下辨、沮、武都、故道四县,河池地并入故道县。
南北朝:宋元嘉十年(433年),仇池氐王亿难当乘北魏用兵北方之际,出兵南侵蜀地,河池地再次归入仇版图。
元嘉十九年(442年)宋灭仇池,河池地归宋所有。
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北魏出兵攻占宋武郡地,河池又归入北魏。
后北魏于河池地置广化县,又于广化县置广化郡,并在今徽县东南置思安县。
北周时、广化郡隶凤州,领广化、思安二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广化郡,广化、思安二县隶属凤州。
仁寿元年(601年),大隋又改广化县名为河池县,与思安县同隶凤州。
大业初,省思安县入河池县,河池县仍隶属凤州。
唐:初河池县隶属山南道凤州。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河池县隶属山南西道凤州。
五代十国:后梁时,河池地为岐王李茂卓割据,仍置河池县,隶凤州。
后唐时,河池行政区划为旧。
后汉时,河池地归后蜀所有,亦置河池县,隶凤州。
后周建立后,河池如旧制,并在其境固镇(今徽县城关镇先农村一带)置雄胜军。
北宋:河池地仍置县,隶凤州。开宝三年(970年)河池县移治固镇(今址)。
至宣和四年(1122年)天下共设二十六路,河池县隶属秦凤路凤州。 南宋:河池一度改隶利州西路凤州。
绍兴初,由于战事需要,川陕宣抚司治所设于此,军政大权统揽。
元:于河池置凤州,隶巩昌路,领河池,永宁(原河池县永宁乡开为县)、两当三县,至元六年(1264年),南凤州改名徽州。
至元七年(1270年),省河池、永宁二县八州,徽州当时,只领两当二县,仍隶属巩昌路。
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朝廷罢行尚书省,以行省分治天下,徽州当时隶属陕西行省巩昌路。
明:承袭元制,今徽县地仍置州,领两当县,隶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
清:仍承袭明制,今徽县地仍置州,领两当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
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
康熙七年(公元1688年)双改名甘肃布政使司(徒治兰州),徽州隶元。
雍正七年(1729年),徽州降州为县,与两当同隶甘肃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
中华民国:民国元年(1912年),甘肃共设7道77县,徽县当时隶属渭川道。
(徽县在陇南市的位置)
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建制后,徽县直接隶属省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甘肃全省又设八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徽县当时隶属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天水)管辖。直到解放。
1949年12月4日,徽县解放后,隶属天水地区,县址驻城关镇。
1958年4月,徽县与两当县合并,县名仍为徽县,县址仍在城关镇,隶属天水地区。7月,徽县又与成县合并,名为徽成县,县址仍设在城关镇。
(徽县县城全貌)
1962年1月,恢复徽县、成县、两当县三县建制,徽县县址仍设在城关镇。
1985年6月,徽县划归陇南地区管辖。
2004年,陇南撤地区设市后,徽县隶属陇南市管辖。
2016年,撤销银杏树乡、水阳乡、栗川乡、麻沿河乡、大河店乡、高桥乡,设立银杏树镇、水阳镇、栗川镇、麻沿河镇、大河店镇、高桥镇。
截至2016年1月,徽县辖13个镇,2个乡,213个行政村。
(徽县全貌)
镇:城关镇、伏家镇、江洛镇、泥阳镇、柳林镇、嘉陵镇、永宁镇、银杏树镇、水阳镇、栗川镇、麻沿河镇、高桥镇、大河店镇。
乡:榆树乡、虞关乡;(已撤乡设镇:银杏树乡、水阳乡、栗川乡、麻沿河乡、高桥乡、大河店乡)。
人口交通
人口
2015年末全县总户数6.87万户,总人口为22.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99万人,乡村人口14.3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7.26%。全县男性人口为11.68万人,女性人口11.6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816人,出生率为12.6‰;死亡人口1962人,死亡率为8.78‰,自然增长率为3.82‰。
民族
截止2014年末,徽县有汉族、回族、满族、藏族、苗族、壮族、锡伯族、土家族、畲族、蒙古族10个民族,少数民族约1.1万人,占总人口的4.9﹪。
铁路
徽县火车站宝成铁路穿越徽县西南部,于嘉陵镇设有徽县站,为三等站。
公路
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HLm6CVfrC
十天高速徽县段 徽县形成以316国道、江武路、成两路为主要骨架,谈虞路、徽白路、剡麻路、高太路、永柳路、伏泥路等为补充、乡村公路为依托的交通网。十天高速公路通车运营,结束徽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十天高速公路在徽县境内途经大河店、水阳、银杏、栗川、泥阳等五乡镇19个行政村,全长24千米。
航空
陇南成州机场选址于陇南市成县的城关镇、店村镇和徽县的泥阳镇,建设内容为新建一条2800米x45米的跑道和一条垂直联络滑行道,新建站坪机位4个;新建3500平方米航站楼,33000平方米的停车场;配建导航、通信等基础设施,拟占地面积为187.4公顷。陇南成州民用机场的建设,将结束陇南没有航空运输业的历史,将对陇南构建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提升应急救援、防灾减灾能力产生巨大作用。
生态文化旅游
三滩风景区
徽县三滩风景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境内,属秦岭南麓,长江流域,嘉陵江上游,涉及徽县的嘉陵镇、虞关乡2个乡镇行政区域,规划总面积286平方千米,按功能和景区特点划分为七个景区,即嘉陵江景区、青泥岭景区、青龙山景区、望仙坪景区、中华坛景区、月亮峡景区、七十二滩景区。三滩景区植被覆盖率90%以上(月亮峡更高达98.5%),森林覆盖率79%。植物近3000种,其中珍稀、药用植物100余种。三滩景区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山泉众多,水质优良。东沟河源自太阳山,长65千米,中途又纳入四条支流后注入嘉陵江,流域面积105.5平方千米,年径流量0.146亿立方米。
青泥岭
在甘肃省徽县和陕西省略阳县青泥河乡境内,铁山是青泥山脉最高峰,海拔1746米,又名巾子山、泥公山,位于徽县东南20千米处。在李白的诗《蜀道难》中被提到过因岭高雨频,道路泥泞而得名。诗人李白《蜀道难》诗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即叹此。
文池景区
文池位于徽县西8千米处,是一古火山口形成的天池,湖面约10公顷,湖水清澈,四季旱涝水位平稳,周围环境优雅,与青泥岭、木皮岭遥相对应。文池还有优美的民间传说,有文池水上乐园。
(银妆岭)
其他景点:木皮岭、银妆岭(亦称江峡)、徽县文庙大殿、郇庄白塔、红二方面军军部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