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吹袭断 发表于 2025-3-7 21:35:01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十大名人

营山,这座位于四川东北部、太蓬山旁的城市,不仅风光旖旎,拥有“水果之乡”“进士之乡”的美誉,更是一片人文荟萃的沃土,孕育出了众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人。他们如同一颗颗璀璨星辰,照亮了营山乃至中国的历史天空。现在我将一些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籍的著名人物分列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邓锡侯:
1889年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回龙镇,毕业于保定军校,是著名的抗日将领。历任护国军营长,川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等职。1937年9月任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出川抗战,参与“台儿庄大捷”。1949年12月9日在彭县率部通电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水利部长等职。1955年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3月30日,邓锡侯在成都因病去世,终年75岁。



▲邓锡侯照片
二、王定国
- 王定国:1913年出生于营山县安化乡,原名王乙香,1933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营山县苏维埃政府内务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营长等职。解放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机要秘书等职,是第五届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于2020年6月9日上午11点06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
其丈夫是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同志。



▲王定国照片
三、管相桓
管相桓,原名传学,1909年农历正月二十八生于四川省营山县天池乡人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央大学农艺系,后东渡日本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学成归国后,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兼任四川大学农学院、华西大学农学系、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等职。1945年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聘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放弃美国高薪厚禄回国,受命创办西南农学院,主持教务及农学系工作。其不分寒暑,无舍昼夜,积极著书立说,从事实验工作。
他廉洁奉公,热心助人。私物常作公用,从不索偿。勉励有志青年上进,常解囊相赠,桃李辈中称道频传。先生向有关单位征集之野生稻种,进行远缘杂交试验,得到有希望之杂交种子,在“文革”中竞被视作“资本主义”苗子而毁坏殆尽。管相桓还主编《四川省水稻地方品种检定汇编》上、中、下三册,对研究四川水稻品种资源有珍贵价值。并著有《稻作学》,系统总结了稻作相关知识,可惜在“文革”中被毁。管相桓于1966年10月16日,受“四人帮”迫害不幸逝世,享年五十七岁。
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就是他的学生。





▲管相桓照片
四、杨伯恺
杨伯恺,原名杨洵,字道融,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骆市镇小蓬乡花园村。少时在顺庆(今南充)联中读书。继又去北京考入法文专修班。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后,改名杨伯恺,由党组织安排他在湖北麻城县第二中学教书。杨伯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在重庆参加创办中法大学,任训育主任。同年又任中共重庆地委教育委员会委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上海沪东文化支部书记。抗战爆发后回川,从事统战工作。后任《华西日报》主笔。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民盟,任民盟中央委员兼四川省支部宣传部长。1949年12月7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将杨伯恺和31名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秘密杀害于成都十二桥。1950年1月3日,成都军管会将杨伯恺烈士遗体迁葬在文化公园。新中国成立后,营山县修建了骆市陵园,陵园中有为杨伯恺烈士修建的衣冠冢。
我国著名电视剧《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女士是他的女儿。



▲杨伯恺照片
五、李子伯
李子伯(1911年—1949年11月27日),又名李必荣,四川营山人。
1947年因策划川东武装起义,于同年10月7日被捕,先后囚于白公馆、渣滓洞监狱,1949年11月27日牺牲于渣滓洞监狱。李子伯因家贫,16岁时即入刘湘部队当兵,由士兵经班排、连长升至30集团军少校参谋,曾随川军出川抗战。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从事地下军运遭通辑潜回四川继续从事秘密工作。1946年加入民盟,后又加入“小民革”。1947年因联络何雪松等策划川东武装起义,于同年10月7日被捕,先后关押于白公馆、渣滓洞。1949年11月27日殉难于渣滓洞大屠杀,是著名的红岩烈士。



▲李子伯照片
六、李登贵
李登贵,生前为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九支队战士。李登贵,1953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双河乡。1976年4月29日上午,正在苏联大使馆门前正守卫的李登贵和战友祁国兴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向,突然,李登贵发现一名男子背着冒烟的旅行包径直朝苏联大使馆冲来,李登贵、祁国兴不顾安危,奋勇冲上前围堵那名男子并与之搏斗。搏斗中,男子引爆了旅行包里的爆炸物,李登贵在一声巨响后,壮烈牺牲,那时的他,年仅23岁。1977年3月,北京卫戍区政治部批准李登贵为革命烈士、追认他为共产党员,并授予他“英勇无畏的警卫战士”的光荣称号。



▲李登贵照片
七、龙显烈
龙显烈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化工专家。1916年3月出生于四川营山,1940年毕业于国立重庆大学化学工程系。2011年逝世。

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实习石油炼制。曾任玉门炼油厂工程师,后历任玉门油矿副局长、总工程师,兰州炼油厂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厂长、技术委员会总技术顾问等职。还担任过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诸多职务。

四十年代,主持建成我国第一套双炉热裂化装置,首次试验成功裂化炉管蒸气除焦技术。建国后,主持研究出干法尿素脱蜡、沥青连续氧化等新技术。1982年主持设计我国第一套同轴式提升管重油催化裂化大型工业生产装置并投产。
是《当代中国的石油化学工业》总执笔人之一、《中国炼油技术》副总编、《英汉石油大辞典炼油工程分册》主编。



▲龙显烈照片
八、于式枚
于式枚,字晦若。明初因其先祖担任营山县县令而迁来四川省营山县,是清末官员、民初遗老。咸丰三年(1853年)出生于广西省贺县,从小跟随在广西做官的外祖父长大,光绪五年参加广西乡试考中举人,光绪六年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兵部主事。受李鸿章赏识,调为北洋差遣,在北洋任职十余年,李鸿章诸多奏牍出自其手。光绪二十二年随李鸿章参加俄皇加冕典礼,并出访德、法、英、美等国。光绪二十七年,协助奕劻、李鸿章签订《辛丑和约》。光绪三十一年以鸿胪寺少卿督广东学政,后改提学使,力辞后受命总理广西铁路。光绪三十三年,擢升为邮传部侍郎。被钦命为考察宪政大臣出使德国,主张中国立宪应仿照日本、普鲁士之法,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以免大权旁落。他还翻译普鲁士宪法全文、官制、位号、等级和两议院新旧选举法,上奏朝廷。辛亥革命后,于式枚侨居山东青岛,拒袁世凯聘任。1913年清史馆成立,于式枚担任纂修《清史稿》总阅。后侨居山东青岛。1916年客死上海。
其孙女是郭沫若的夫人,著名女书法家,于立群女士。



▲于式枚照片
九、蔡振藩
蔡镇藩(1869—1914),字东侯。四川营山县城郊蔡家庵人,生于同治八年,是清末民初重要的维新派官员、财政改革家及实业推动者。
蔡镇藩自幼聪颖,师从长兄蔡镇衡,后入营山县云凤书院深造。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年仅20岁(虚岁);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中二甲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户部主事,展现卓越的学识与政治潜力。
在京期间,受维新思潮影响,与川籍官员杨锐、刘光第等交往密切。1898年参与创建“蜀学会”,并联合14人上书光绪帝,推动蜀学堂建设。其《奏请审官定职以成新政》的奏折提出经济改革、兴办新学等主张,获光绪帝赞赏,但因变法失败未能实施。
丁忧回川后,蔡镇藩被四川总督赵尔巽重用,历任四川财政副监理官、监理官。他主导整顿成都造币厂,通过清理队伍、完善制度、维护设备“三把火”措施,短期内恢复生产,年铸银币73万余枚,并强化安保抵御兵变,被擢升为清末四川最后一位财政监理官。
1910年,蔡镇藩联合蒲殿俊等成立“川汉铁路同志研究会”,支持保路维权。虽因身份限制未公开露面,但多次在私宅密会保路领袖,策划罢市、罢课等行动,成为运动的重要幕后推手。
蔡镇藩一生秉持维新思想,主张中学与西学并重,致力于通过财政改革、实业兴国挽救时局。其参与维新变法、保路运动及财政整顿,尽管部分改革因时局夭折, 但仍体现了清末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的家国情怀与实干精神。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逝世。



▲蔡镇藩塑像
十、释惟觉
俗姓刘,四川省营山县人,出生于1928年。曾在晋德中学(现营山中学)就读,15岁到香港华侨工商学院学习。1949年随国民党军赴台。1963年秋在基隆十方大觉寺灵泉长老座下披剃出家,法名惟觉。1964年在基隆十方大觉禅寺圆受具足戒。1970年初于台北县万里乡山中潜迹闭关十余年。1982年因大众恳请出关弘法利众,辟建灵泉寺。1992年成立“中台禅寺筹建委员会”,1994年举行“中台禅寺开山动土奠基大典”,2001年中台禅寺正式落成启用。还创办了中台佛教学院,培育僧才;创办普台小学、普台高级中学暨附设中学部,以“小学、中学、高中——三学一贯”为教育理念;成立“财团法人中台文化艺术基金会”,创办中台山博物馆。他是倡议发起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八位高僧之一,积极推动两岸宗教文化交流,2002年亲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恭迎佛指舍利莅台,2006年让中台禅寺与杭州灵隐寺结盟为“同源禅寺”,还多次应邀参加世界佛教论坛并发言。于2016年4月8日晚间10时31分圆寂。



▲惟觉禅师照片
注:本文章的材料和照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十大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