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一帆 发表于 2020-3-18 17:33:12

南充金台毛笔阅尽繁华沧桑,108道工序的坚守

铰笔筒、 煮麻、除脂、拣齐、切毛、梳均......在市级非遗项目金台制笔的传承人冯宗福手中,制作一支上等毛笔需要大小108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他都会一丝不苟地完成。

鼎盛时期 熬夜制笔远销省外

今年73岁的冯宗福是顺庆区金台镇人,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为了学一门看家手艺,冯宗福开始跟着姨父学做毛笔。在那个时代, 人们写字常常是使用毛笔, 自然毛笔的销路也是非常好。“金台毛笔质量上乘, 吸引了不少外地生意人。”冯宗福说。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ebc8bd0ac5fd4c0b85e6e3a5d16538b1

冯宗福和他的毛笔 杨术 摄

“那个时候,每逢赶场天,村民们就把制好的毛笔拿到场镇上卖。 四川各地都有商人前来买毛笔, 甚至还有外省的人慕名而来。” 回忆起当年的兴旺景象,冯宗福感慨道, 在生意最兴旺的时候,金台有100余人制笔,来自遂宁、 射洪等地的采购员们还通宵坐在制笔人的家门口, 完工一批就收购一批。

回忆起当年冯宗福记忆犹新:“那时销路好, 我们全家人都制笔, 每年制成的毛笔达2万余支。”冯宗福说,鼎盛时期,几乎每家每户都制作毛笔。“制笔人多以家庭为单位,白天操持农活,晚上老老少少就围坐在油灯下制作毛笔。”

工艺严格 相传蒙恬后人传授

“看似简单的一支毛笔,从笔杆选材到笔头的制作,其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工艺标准。” 冯宗福拿出一支毛笔告诉记者, 制作一支上等毛笔,需经过大小108道工序,铰笔筒、煮麻、除脂、拣齐、切毛等等,每道工序里还包含很多小工序, 非常复杂。“比如齐毛,要一根一根齐,直到把里面的碎毛等都清理出来。”

“一支毛笔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笔头。” 笔头是一支毛笔的灵魂, 冯宗福告诉记者,金台毛笔的笔头主要以羊毛、山兔毛、黄鼠狼尾毛等为原料,其中,以黄鼠狼尾毛和山兔脊背毛制成的毛笔为上品,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狼毫”和“兔毫”。

“金台毛笔出名还有一个原因,和‘制笔始祖’蒙恬相关。”冯宗福告诉记者,金台镇素有“毛笔之乡”的美誉,相传金台制笔的技艺就是蒙氏祖上带过来的。记者查阅资料后了解到,相传蒙恬遭赵高迫害后, 部分身怀制笔技艺的族人为躲灾避祸,逃难至今天的重庆、四川等地,其中一支族人来到南充金台, 并把制笔工艺传授给当地人, 金台毛笔由此而来。时至今日,金台制笔工艺是否为蒙恬后人所授已无从考证,但在金台镇的土地垭村、蒙承宫村,90%以上的村民都为蒙姓。

保存技艺 修建金台毛笔藏馆

随着毛笔这一书法工具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末, 冯宗福不再靠制笔为生, 但依然保存着成套的制笔工具和制笔技法。“当年还传授了10余个徒弟制笔技艺, 如今已经没有人愿来学习。”冯宗福感慨道, 如今人们的书写习惯已经发生改变,制笔需要的工序复杂、耗时长、经济效益也低,行业渐渐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为了提高金台制笔等非遗项目的知名度, 我们也在积极举办‘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并通过民俗闹春非遗展、 修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等推动非遗相关文化产品走向市场。”顺庆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保存金台制笔这项珍贵的民间技艺, 区文化馆对金台制笔流程进行了影像拍摄, 并修建了金台制笔传习所, 用以收藏保存仅存的毛笔制作工具。

来自今日顺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充金台毛笔阅尽繁华沧桑,108道工序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