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文化事业发展70年:从草木萧疏到万紫千红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RlcyZ7k9yGqo8q花灯表演。(资料图)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RlcyZ8F737KIas
南部文化事业发展史
12月24日,南部县大桥镇府君村的文化院坝里,63岁的何德文一边下象棋,一边和乡亲们聊天。“如今,文化院坝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府君村党支部书记何春林介绍说,这个文化院坝于2018年建成,集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公益电影放映、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文化院坝建成后,村民的生活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文化院坝建设只是南部县70年来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部县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硕果累累,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A 公共文化设施从匮乏到丰富
该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部县文化事业基础十分薄弱。1950年,全县仅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南部县各乡镇建起文化站。当时老百姓最大的文化活动就是看戏。在县城后街及一些中心场镇才有较为简陋的戏园子,座位用砖头垒成,上面盖块板子。社会上的剧团不多,很少来演出。喜欢戏曲的群众每到傍晚就拿着弦子在自家门前自拉自唱、自娱自乐。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部县在原有文化站的基础上,在建兴、大桥等乡镇建起文化中心站。到1990年,全县共有文化馆(站)83个。其中,建兴镇文化站坚持“以文养文”,每年纯收入上万元,1990年底拥有固定资产21万元。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随着南部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闲暇时间、更好的经济条件追求高质量、丰富多彩的生活。
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南部县着手打造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人人能看上书。截止到2018年底,全县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乡镇体育协会1个、体育场1个,以及62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039个农家书屋、50个文化广场、234个公共阅报栏。有乡镇广播站69个,广播通村率达100%,广播覆盖人口126.8万人;电视总用户25.7万户,电视覆盖人口126.8万人,有线电视入户率81.3%。
B 文化活动形式从单一到多元
“多看新闻多读报,国家大事要知晓,学生读书按时到,见到老师问声好……”12月22日,南部县城柳林广场上,73岁的鲜义刚老人打着快板说着书,吸引了大量“粉丝”围观。鲜义刚是铁佛塘人,退休后,加入南部县广场歌舞队。该队由10余名成员组成,吹拉弹唱无所不能。
“在我们小时候,文化活动就是奢侈品。了解各种资讯只能听广播、看报纸。那时候最高兴的是到公社看露天电影,这在当时算是十分奢侈的娱乐项目了。”鲜义刚感叹道。
改革开放后,南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部县文化活动呈不断增加态势,群众文化生活以看文艺演出、电影为主。到如今,百姓的文化生活越发丰富,老年人跳起了广场舞,年轻人打起了篮球、踢上足球,儿童、青少年则玩起轮滑等,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百姓的生活。
“古看清明上河图,今赏川北水墨画,一江五湖亲水梦,梦在南部天空下……”歌曲《在南部的天空下》朗朗上口,唱出了南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表达了南部儿女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近年来,逐渐富裕起来的南部人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这激发起南部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南部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开展了“南部好歌曲”“地道南部人”演讲比赛等活动。
“‘南部好歌曲’收录了《在南部的天空下》《遇见八尔湖》《水乡南部》等15首描绘南部的经典曲目,歌曲很接地气,很受欢迎。”南部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根据歌曲《在南部的天空下》中的意境,该县委托专业人士将其拍摄成音乐电视,上传到网络,让远在他乡的南部人通过这首歌了解家乡、品味乡愁。
同时,南部县大力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开展送戏、送图书、送展览、送讲座、送文化节目、送文化辅导下乡进社区等文化惠民活动,实现了文化服务均等化,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南部县举办的文化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新颖,质量也越来越高,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南部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元宵灯会、升钟湖钓鱼大赛、黑龙观莲花节等活动年年举办,油菜花节、丘陵风筝节、桑椹采摘节、大力寨“牛王节”、微电影节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已成为南部的一张文化名片。
据介绍,目前,该县有210余个群众文化团体和3000余名文艺骨干,常年活跃在社区、乡镇、村组,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大家献上一道道丰富的文化“大餐”。(张枥 李果 白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