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红岩子,从古渡口到航电工程的嬗变
在南部县城北郊,有一个叫做红岩子的小地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也习惯称它为——上渡口。如今,古老的渡口没有了,繁华的水运码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巍峨的大坝,将嘉陵江拦腰截断,建成了电航工程,昔日的渡口、码头已经淹没在了水下,曾经荒凉、杂乱的河滩与欣欣向荣的县城连为一体,呈现出美丽的新景色!早在明代这里就是码头
红岩子是如何得名的呢?据老一辈讲,在嘉陵江畔陡峭的岩脚上,曾经兀立着两块巨石。石头一半浸于江水中,一半裸露在水面上,每当夕阳西下,残阳似血,染红了江边的山岩。那巨大的石块、江水,也被映照得红彤彤的,故人们称这里谓“红岩子”。但这名起源于何时呢?笔者曾经在南部地方文献查找了许久,也不见有记载。
红岩子又是何时建起码头的呢?县文管所退休干部赵建宏曾经撰文说,上世纪40年代,他曾在嘉陵江西岸发现一块拴船只缆绳的石块,套孔侧刻有嘉庆十一年(1806年)的模糊记载。在码头隔江对面的石岩上,也发现刻有“……□明丙子□正□□大吉”等依稀字样(后在修建公路时被炸毁)。按明代有正字年号的只有“正统”、“正德”,的称谓,加上正统朝并没有丙子纪年,唯有正德十一年(1516年),是丙子的干支纪年。因此,他认为,红岩子码头早在明代中期就已经存在。是的,早在汉代起,南部就出产井盐,是川北著名的盐乡。而红岩子对岸不远处的元坝井,就是南部的产盐地之一。据《南部县地名录》记载,元坝井出产的盐“盐质优良,食后味甜,常供御膳之用”。清光绪30年,这里的盐还荣获成都赛会奖。上世纪60年代中,在红岩子对面的山头上,还能见到残留的盐井遗址。当时,南部出产的食盐不仅满足县内需求外,还远销广元、以及陕西、甘肃等地。同时,又要从那些地方运回供烧盐的木柴。红岩子既靠近产盐的地方,又离县城仅一华里远,这些,便构成了建码头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这里除了早就有供人往返的渡口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就有了上下货物的码头。
在没有公路、铁路的岁月,水运显得十分繁忙。据老一辈回忆,那时,从红岩子码头逶迤到柳林河坝一带,天天都停满了船只。人们习惯称红岩子为“上渡口”,柳林河河坝一带的盐码头为“下渡口”。这上下渡口就拼成了一个红岩子码头的整体概念。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是红岩子码头大发展的时期。据《南部县志》介绍,1959年,县搬运社在卵石遍布的河滩上,开出了一条供马车行驶的便道;后来,也成为汽车通行的道路。70年代初,国家投资对嘉陵江河道进行整治,在这里投资17万元,修建了长145米、宽60米、高□□米,可供4艘120吨驳船停靠的码头。也就是这时,才形成真正意义的码头。接着,在红岩子附近,相继有单位修建了煤炭仓库、粮食仓库、木材中转站。一时间,过去靠人背肩扛的码头上,有了马的嘶叫声、汽车的喇叭声。红岩子码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红军曾在这里巧渡嘉陵江
在红岩子码头对面的马家湾,有南部县古代著名的风景名胜——夜月洞。更远处,还有传说是司马相如曾经在此抚琴的地方,后人于是在这里建造了——琴台寺,以纪念这位大才子。元代任南部县主簿的李揆写过一首《琴台夜月》的诗:“独上瑶台坐石床,一天如水夜生凉。不知乌帽沾风露,浸理朱缨调羽高。双鹤无声空寂寞,孤鸾有意自翱翔。长卿千载琴音在,爱尔文章姓字香。”后世还有不少人也写过咏叹这里景色的诗篇。
http://p1.pstatp.com/large/f750004f6331e353eea
在数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幻中,红岩子码头,还见证了红军“巧”渡嘉陵江,攻占南部县的史实!那是发生在1935年春天的故事。这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领红九军、红十军、红三十军,浩浩荡荡向川北进军,第三次解放了苍溪、仪陇、阆中等地。随后,由红九军副军长、红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率两个团分两路向南部进军,并很快占领了盛产食盐的碑院、谢尖嘴、三合等嘉陵江以东的乡镇,然后,计划攻打南部县城。许世友在嘉陵江对面的火峰山上,修筑了工事,并试探着渡江的办法。而驻守南部的军阀李炜如早有防范,将沿岸的船只全部收缴,扣留在县城江边,并派重兵把守。没有船,自然无法过江。正在许世友急得团团转的时候,突然他发现,火峰山寺庙的僧人们用的一种“鸭子灯”,就凑过去问是如何制作的?僧人们告诉他,用竹条绑成鸭子形状,然后用经过桐油浸泡后白纸糊在上面,里面放蜡烛而成。许世友灵机一动,也让战士制作了鸭子灯,然后放在水中看是否能够漂浮。果然,鸭子灯可以在水面漂浮。许世友一拍大腿,当即命令战士们赶紧制作一批鸭子灯;同时,又开始到处寻找材料制作船只。一个大胆的偷渡嘉陵江的计划也在他脑海中孕育成熟了。一天晚上,他让几名战士将几盏鸭子灯放进嘉陵江中。让江上有了星星点点的灯光以后,守江的士兵以为红军要渡江了,立即向鸭子灯开枪射击。这一下,许世友心中更有底气了。他马上安排,把主力部队一支移到距县城10多里的老鸦岩港口,一支移到县城燕子窝渡口。军阀李炜如这时也查觉到,红军要渡江了。于是,赶紧把所有的部队都集中到红岩子码头这一段,提防红军从这里渡江。4月初的一个夜晚,偷渡嘉陵江的战役打响了。许世友命令把大量的鸭子灯放进嘉陵江中,顿时,敌军以为红军大部队要渡江了,所有的炮火都向江中射去。然而,红军的另外两支队伍,却趁敌军没有防备,分别从老鸦岩、燕子窝,渡过了嘉陵江,攻进了南部县城。当李炜如回过神来时,为时已经晚了。
电航工程,改写千年历史
随着交通运输多元化的发展,曾经一枝独秀的嘉陵江水路运输,渐渐走向了衰败。也就在这时,一个新的设想在南部县决策者心中形成了。那就是在古老的红岩子渡口处,修建装机容量9万千瓦的红岩子电航工程。红岩子电航工程于1992年4月工程开始筹备,1997年10月6日正式破土动工修建,2002年12月23日,红岩子电航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这座总投资7. 87亿元的电航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航运、防洪、供水、旅游观光等综合功能。工程枢纽建筑从左至右由坝后式发电厂房、9孔冲砂闸、21孔泄洪闸、船闸和非溢流接头坝组成;电站为(径流)河床闸坝式,正常蓄水为336米高程,总库容3. 55亿立方米,设计水头9. 50米,安装国产贯流式机组3台,总装机容量3×30MW;船闸为四级,一次通航能力为2×500吨拖轮船队;坝带双车道城市公路交通桥一座;大坝全长761. 05米。
红岩子电航工程建成后,古老的红岩子渡口、码头都淹没在碧波荡漾下,而代之而来的,是一座占地24多万平方米的红岩子广场。红岩子广场主体造型宛如一张拉满的弓箭,整个广场命名以日月相称,自西向东由正阳、太阳、沁月、望月等7个分广场相拥而成。在7个分广场中,正阳广场位于广场西入口,造型宛如一只明亮的眼睛,音乐喷泉位于眼睛的中心,状如瞳孔,喷泉喷出的水幕随音乐的节奏而起伏,令人赏心悦目。从广场正门拾阶而下,面对的是太阳广场。该广场可容纳约3万人的集会活动,主要景点为两条柱廊,名为“日中飞虹”,意寓南部人民正以崭新的面貌拥抱明天。太阳广场正面紧邻依靠嘉陵江的小广场为祭阳广场,得名于“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表达的是南部人民对已有成就的纪念和对新目标的追求。广场中心是红岩子电航工程纪念碑,10根图腾柱簇拥在纪念碑周围,意为百万人民齐心协力建电站。纪念碑主体造型为发电机涡轮,呈螺旋上升式,直插云霄,标志着南部人民的生活不断提高,南部的建设事业如日中天。太阳广场东、西部镶嵌着“朝晖焕彩”和“暮霞满江”两个小广场,朝晖与晚霞密不可分。太阳广场东边紧邻的是月亮广场,即音乐广场,造型独特,形似莲花,具有回声功能,可召开小型音乐会,与气势雄伟的太阳广场相呼应。紧邻月亮广场东边的是沁月广场,即艺术广场,百花争艳,芳香沁人,既体现了艺术静心、陶情、怡志的神奇魅力,又体现了南部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与高尚的艺术情操。望月广场位于沁月广场东边,其命名既指该广场与月亮广场遥遥相望,又寄寓着南部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与梦想。
从月亮广场往下看,就是美丽的滨江路。这条在乱石河滩上建起了道路,如今已经成为南部县一条景观大道、美食大街。白天,人们依偎着江风,在滨江路的露天广场喝茶聊天散步健身;晚上,这里数十家高中低档的火锅店、中餐厅、鱼庄、成为人们聚餐宴请的地方。
古老的渡口、码头处,如今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花草、生动活泼的雕塑、川流不息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流、美轮美奂的霓虹灯光……这正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2012、12、03)
来源:背二哥的博客_天涯博客 贾登荣(南部微报转载整理)
http://p1.pstatp.com/large/f730005005e19e2446f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