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大王镇发现一明代古迹
1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ec9cf8191f86457aaddafb248ca2fad4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799e7dbaafcd4cb9a74f285e114920a8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96e3335d2d84f8bb87afc22f50fe0e1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1109e84785c64dd78084691b9d4657a1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88c896bf09c94821a83706b5872f7800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a16de173c30c45a0b3ce7bc3a1f37e51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aeac355acc645339495f2e08fb226eb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7d97193871d44b61a45ae9166af4c415
关于请求进行抢救性文物保护的
紧急报告
相关部门及分管领导:
我们是南部县大王镇尚书祠村人,近日在寻找族谱线索时有重大发现:在原尚书祠堂的几块石碑上刻有“皇明翰林侍读太子祭酒参议”、“皇明赐进士江西布政左参议”、“累被宦官王振诬奏偕弟解组归田”等文字,尚书祠村的名称不是浪得虚名,我们李氏的祖先是明朝的重要官员李时勉李时达等,具有特别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如果经过考古证实,它将填补《明史》关于李时勉的生平事迹的空白以及纠正原来记载中的一些错误,必将提升南部县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据《明史·李时勉传》,李时勉是位非常了不起而且声望很高的传奇人物,裹足纳桶,励志苦读,宦海沉浮,九死一生,多次辞官,皇帝不舍,几年之后,终得恩准,还乡之时,都门之外,饯行者众,朝中大臣兼国子监学子三千,主人下马客在船,十里相送,依依不舍。而且,李时勉的后人中,明清时期科举及第者达十余人,在全国各地担任要职,深得百姓拥戴。李时勉不仅是一位忠臣,还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公仆,具有宣传和学习的现实意义。
这几块碑在一间厨房的墙壁内,年远日久,风化脱落,有些文字模糊或残缺;打开墙壁见到碑文后,消息不胫而走,十里八乡,纷至沓来,一探究竟,人多事杂,易伤文物;一日三餐离不开厨房,目前已经干扰了别人的正常生活,用厨者多次催促处理石碑。可是,我们既无专业技能又缺乏资金,如果置之不理,这批重要文物必毁于一旦,造成的重大损失将无法弥补。为此,尚书祠李氏全体人员特提出如下请求:
1.请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抢救性的发掘和保护;
2.请组织文物专家前来考证;
3.鉴于事情的紧迫性,请尽快回复。
特此请求,切盼回复。
大王镇尚书祠李氏千余宗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