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投入十亿改造电网 电力架起贫困村致富桥梁
看着活蹦乱跳的猪和羊,南部县桐坪乡青松村村民杜龙飞笑开了花。“现在电压足了,电好用了,发展产业、脱贫奔康信心更足。”杜龙飞说。大力实施电力扶贫,助力精准脱贫攻坚战,2016年以来,国网南充供电公司完成投资10.08亿元,彻底解决了770个贫困村、4.6万贫困户供电设施落后、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全市农村低电压得到彻底消除。在11个结对帮扶村里,村民日子越过越富足。
用上舒心电 村民发展产业奔小康
如今,每天饲养猪、羊,成了杜龙飞的主要工作,从早忙到晚,越干越有劲。
2018年,杜龙飞养殖的生猪出栏120余头、养殖的山羊出栏130余只,再加上种庄稼,全家6口人人均纯收入1.3万元。在2017年前,因为父母多病,生活压力大,杜龙飞家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养殖生猪和山羊,让他告别了贫困。“能有今天的日子,一是有了好政策,帮扶部门和帮扶干部帮了忙;二是基础设施好了,特别是电改好了;三嘛,当然还要靠自己的双手……”谈起自己的“脱贫经”,杜龙飞如数家珍。
南部县桐坪乡青松村与绵阳市梓潼县、盐亭县,广元市剑阁县交界,是南部县偏远村之一,距离县城132公里。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山高坡陡,村无致富产业、群众无增收渠道,是典型的贫困村。国网南部县供电公司派驻青松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李桂武介绍,青松村的电网最早在2001年进行过改造,在2017年以前,村里仅有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因为电压不足,一到晚上用电高峰期,电灯泡钨丝就成了红丝丝;抽水、打米、磨面,要等到深夜才行;一些村民买回来的冰箱、空调等成了摆设……
让老百姓告别贫困,改善基础设施是关键。为了让青松村的老百姓用上舒心电,2017年初,国网南部县供电公司启动了青松村的电网改造,共投入260余万元,新安装了3台100千伏安变压器,将以前的50千伏安变压器升级为100千伏安,村里的供电容量净增加了7倍。同时,对高压、低压、入户线路,电杆、电表等全部进行升级改造。
电足了,用电方便了,杜龙飞买回来了加工饲料的机器,安装了抽水机,将村里小水库的水直接抽到半山腰的家中,用来养猪养羊。
如今的青松村,买冰箱、空调的家庭越来越多,打米机、磨面机等小型机械进入了家家户户。在收入方面,2014年青松村人均纯收入仅2350元,2018年达到7800元,该村成功出列。
投入10亿元 提档升级贫困村电网
“电力助推脱贫攻坚,南充公司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必须将扶贫工作作为天大的事、使天大的力、尽天大的责,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国网南充供电公司总经理廖学静说。
按照市委要求,国网南充供电公司加强组织,深入贫困村开展实地调研,结合所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政府扶贫方案,逐县、逐乡、逐村、逐户开展电网现状分析,对有用电问题的村组和贫困群众逐一建立台账、逐一登记、逐一制订方案、逐一解决。2016至2018年,国网南充供电公司先后通过农网改造升级、中心村电网改造、村村通动力电、贫困村电网改造等项目,累计实施贫困村电网建设项目770个,总投资10.08亿元。同时推进城乡居民“同网同价”,实现了全市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农村老百姓累计减少电费支出2.7亿元,惠及224万户农村用户。
据统计,在实施贫困村电网改造前,全市农村普遍存在低压供电半径长、变压器容量不足等问题,经过改造后,电网已改造地区农村用户户均配变容量由原来的不足0.5千伏安提高到1.5千伏安,净增加了2倍。
结对帮扶11个村 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走进营山县三兴镇开源村,只见条条通村公路如同玉带缠绕在山间,路上不时有小车、摩托车疾驰而过。在药栀子、银杏树、脆红李等产业园里,村民们正在忙碌,有的在除草、有的在施肥。村活动室内,图书、电脑、电视等设施一应俱全;室外,村民们有的在广场上学习跳坝坝舞,有的在体育器材上健身。
曾经的开源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全村共有121名贫困群众,村无致富产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全村仅有一条不足5公里长的村道路与外界相连。国网南充供电公司帮扶开源村以来,公司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96名党员干部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与开源村121名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同时,不断加快基础设施“补短板”,建成了标准村文化室、小学校、村卫生室,新建村组道路12.61公里,互联网络及通信实现全村覆盖,还建成了农业提灌站1个、灌溉渠1.9公里,山平塘3口、蓄水池5口。
村民脱贫奔康,产业是关键。在国网南充供电公司的倾情帮扶下,以及当地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开源村建起了3个产业园,其中银杏树生态产业园约600亩、药栀子产业园约400亩、脆红李果木产业园30亩,300亩的桑蚕产业园建设也正在加快进行。
一场脱贫硬仗打下来,2018年开源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850元。
自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国网南充供电公司系统共结对帮扶11个贫困村,经过倾情帮扶,如今,11个村旧貌换新颜,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富足,在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快。(记者 李奎 实习生 杨奇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