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油店街的记忆
油店街也是南部县城一条纵向摆布的街道。它上连着半边街,下延伸到柳林河坝。同时,东街、后街、前街也分别从它的两端横向穿过,在这里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街道。其实,油店街的兴起,是与嘉陵江这条曾经的交通“大动脉”息息相关的,也是和南部县当年名扬四方的土特产——桐油紧密相连的!
在没有汽车、火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几千年间,水上运输,是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南部境内,既有嘉陵江这条“黄金”水道,还有西河贯穿县境。大量的水码头,让这座县城自然而然成为川北地区最重要的商埠。那些集结在嘉陵江上的船队,上可通广元,下能达重庆。那时的船只,都是木船。为了防止船体腐蚀,就要用防水性能极佳的桐油对船进行浸泡。恰好,作为地处川北的南部县,自古以来就是油桐树生长的地方。有句民谚:“放牛娃儿你莫夸,四月还有桐子花”。说的就是在川北,漫山遍野桐子花怒放的时节,有时还要寒冷好几天呢。生长在广袤田野上油桐树上,一到秋天,就会采摘大量的桐籽,然后榨成油,人们再将桐油运到县城来销售。由于这条街离嘉陵江不远,船夫们们上岸后也经常光顾这条街,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桐油销售的集散地,一家又一家经营桐油的店铺接踵而来,出现在这条街上,使这条不足三百米长的街道,成为远近闻名的桐油销售街。南部生产的桐油,不仅满足了当地的需要,而且还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资。产于南部县的桐油,从这条街源源不断地装上船,顺江而下运往重庆,最后抵达上海,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南部也是全国油桐生产的重要县份。由于大量经营桐油的商户的出现,人们就把这条街叫做了油店街。
正是因为这里是船夫经常集聚的街道,所以,在大办集体企业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成立的县航运公司,也就无可争议地设在这条街上。这里,霎时间成为交通运输的中枢所在。在航运事业与是中天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这里拔地而起了一座航运大楼,成为当时县城的最高、最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曾经吸引不少游人前往观看。
当然,如今的油店街,早已经寻觅不到销售桐油的店铺了。不仅因为现在的船只,不再是木制的,已经不需要桐油防腐蚀;更重要的是,穿行在南部大地,这个曾经在山山岭岭随处可见油桐树的的桐油生产重地,也已经很少能见到油桐树的踪影了。春天里,也没有了灿烂的油桐花开放在这片红土地上了。而曾经红红火火的航运公司,也因为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兴盛而逐渐业务萎缩,最终倒闭解体了。那辉煌一时的航运大楼,也没有了踪迹,变成了一幢幢居民楼。虽然经营桐油的店铺没有了,虽然没有船夫光顾这条街了,然而,这条见证了历史沧桑、风云际会的街道名称,却永远保存了下来。
说了油店街与南部物产——桐油的关系、油店街和南部航运业的关系后,还得提提另外一处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名胜古迹!
在油店街与半边街、后街的交汇处,曾经是南部县最早的城墙所在地。在城墙边上,曾经有一座为纪念蜀汉大将张飞而建的恒侯庙。不过,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张爷庙”。至于“张爷庙”最早建于何时,已经不可考证。据说在清代乾隆年间,曾经进行过一次大的修缮。修缮后张爷庙,依山取势,远远看去,宏阔华美,建筑精巧。面临大街处,砖石结构的门楼为单坡式,其歇山顶、四重檐陡然壁立,飞檐比翼,加上门上造型生动的浮雕和彩绘更显得生机勃勃,使人目不暇接。庙宇正中,供奉着这位一张黑脸、威风凛凛的张飞像。在偏殿里,还塑有“桃园三结义”、“张飞鞭打邮督”等泥塑彩绘。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张飞的生日这一天,还要举办庙会,纪念这位忠义侠胆的英雄。自然,这一天油店街上也是张灯结彩,人来人往,一派节日的热闹景象。不过,这座张爷庙早已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拆毁了。由于街道的拓展、变化,如今已经没有人知道张爷庙的具体位置了,也只有少数老县城的人,还依稀记得“张爷庙”这个地名。但这地名的由来,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弄清楚它的来历了。
来源:背二哥的博客_天涯博客 贾登荣
http://p3.pstatp.com/large/10680000e0eefedc6d0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