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全市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RFOQHJY5XKF0Lq南部县谢河镇武圣宫村脱贫奔康产业园。(资料图)本报记者 梁洪源 摄
2018年,南充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坚持“挂帅出征、挂图作战、挂责问效”抓脱贫,坚持“日暗访、日通报”暗访督查抓落实,大力探索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强化产业培育,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深入推行“五带五强”工作法,强化党建扶贫,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经市县两级验收,阆中市、营山县2个贫困县达到贫困县摘帽 “一低三有” 标准,初审全部合格;423个贫困村全部达到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标准,经市政府审定并公告,退出贫困村序列;7.7981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贫困人口脱贫“一超六有”标准,实现脱贫。
1月16日,记者从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了解到,近年来,全市上下始终扭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围绕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目标,在全市贫困村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贫困群众入园发展、稳定增收,走出产业扶贫实现稳定脱贫的新路子。目前,全市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带动贫困户9.1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发展要素向产业园集中 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蒙蒙冬雾中,1月气温有时低得只有几度,但在顺庆区渔溪乡集凤寺村脱贫奔康产业园里,却是生机盎然,萝卜、白菜、莴笋、花菜等时令蔬菜长势良好。1月16日,记者来到集凤寺村脱贫奔康产业园时,村民伍志琼一边熟练地拔萝卜,一边跟一起劳作的村民聊着家常,红润的脸上不时露出笑容。
“我现在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园区务工收入,每年收入可观又稳定。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十分满意。”谈及过去的苦日子,伍志琼感慨道,她丈夫常年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家里有两个上学的孩子。44岁的她既没有文化,也不懂技术,除了耕种家里的2亩地,平时只能到处打短工,在建筑工地提灰桶、当小工,这家还没完工就得赶紧找下家,很累,钱也不多。
2014年,随着精准脱贫号角的吹响,集凤寺村通过流转土地,建起了脱贫奔康产业园。伍志琼把家里的2亩地流转出去,每年有1000多元租金收入。手脚麻利的她又到产业园里当起了工人,定期拿工资。“工作简单又稳定,每天拿现钱。我最满意的是工作地点离家近,打工挣钱和照顾家人两不误。”伍志琼说。
记者了解到,占地3200亩的蔬菜基地是渔溪乡最大的脱贫奔康产业园,吸纳了20余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入园务工,每人每年务工收入8000元左右。目前,渔溪乡有4个脱贫奔康产业园,有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30余个。部分村子建起产业扶贫互助协会,由产业大户担任会长,负责向所在村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销售渠道,有力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贫困群众往往因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等因素,导致贫困,受自身条件局限,仅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实现脱贫奔康。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贫困户向园区集中、政策资源向园区集中’的思路,搭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平台。”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邓强向记者介绍,产业向园区集中就是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农工结合、农旅结合为方向,根据贫困村自然条件和贫困群众种养习惯选定主导产业,采用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先进设施装备、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贫困户向园区集中就是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成为业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让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政策资金入股,享受产业发展红利。政策资源向园区集中就是围绕园区聚集政策、匹配资金、整合项目、调兵遣将,确保资源集中、要素集成。
以产业带就业 吸纳村民务工
2013年以前,西充县双凤镇跳蹬河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动力严重流失,土地撂荒严重。自从村上成立兴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后,村里620余亩撂荒地重新开垦,建成标准化香桃基地300亩、柑桔基地320亩,配套养殖小家禽5000只,新建农家乐1处,村民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村民自建合作社,有土地租金收入,还可以在合作社上班挣钱,合作社盈利后还有分红。”跳蹬河村党支部书记胡江说。
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专业合作社,使得发展香桃产业的基础优势变得十分明显。据了解,以创新“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大户带动型产业扶贫机制,组建而成的高家沟、金子山、富松专业合作社,整治撂荒地1000亩,高标准打造香桃基地1200亩。据西充县古楼镇高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先明介绍,合作社将土地集中整治后分片转包给大户,技术、种子、农药、肥料都由大户统一出,再由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将土地进行反包,共同发展香桃产业,贫困户通过“产业分红+入园务工”实现增收。如今,高家沟村已建成年产值达180万元的香桃产业基地,实现年户均增收2200元以上。
1月16日,记者在位于仪陇县赛金镇潮水坝村的海升集团现代柑橘产业园看到,碧绿山林间,成片的柑橘苗整齐划一,翠绿欲滴,一条条水泥村道路在产业园里蜿蜒,一栋栋新村居民聚居点点缀其间。
“2016年11月,海升集团来仪陇投资成立仪陇海越农业有限公司,拟投资8.75亿元,建设3万亩高标准现代柑橘产业示范园;拟投资20.5亿元,建设集柑橘苗木繁育、果品分选仓储、冷链物流、塑框配套、精深加工、柑研中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带动仪陇全县发展柑橘产业20万亩。”仪陇海越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一凡介绍,目前已建成一期高标准现代柑橘产业示范园1.03万亩,二期1万亩高标准示范园基地、1000亩脱毒苗基地、用地300亩果品精深加工项目已成功签约并启动实施。
据了解,海升集团现代柑橘产业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反租倒包、股权量化、股本分红、农民自建园、劳务收入、租金收入等方式,带动园区及周边村民7136户21856人发展产业,其中贫困户852户3012人,户均实现年增收1万元以上。
“按照‘贫困村村村有园、贫困户户户入园’的总体要求,目前,南充共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带动贫困户9.1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邓强介绍,通过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的产业发展“五方联动”模式,推动贫困户向产业集中、向园区集中,优先吸纳贫困户入园务工,优先对贫困户进行保底分红,以产业带就业,变农民为产业工人,变贫困户为股东。
据统计,2018年,南充423个贫困村全部达到贫困村退出“一低五有”标准,退出贫困村序列;7.7981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贫困人口脱贫“一超六有”标准,实现脱贫。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创新机制防范市场风险
“过去,一家人被贫穷和疾病压得喘不过气来,是脱贫攻坚点燃了我对生活的希望,把我拉出了贫困的泥坑。”如今,在南部县大堰乡纯阳山村种植了一个菇棚的村民姚素琼,一年已净挣10万元。她告诉记者,2016年7月,得知村里要建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时,她就萌生了贷款入股产业园的想法。
1月16日,记者在纯阳山村采访时,姚素琼坦言,她不懂市场,也曾因此担心:“如果菌菇销路不好,贷款可能血本无归。”
南部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谭必武说,姚素琼的担忧,也是很多贫困户的心声。
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等问题,如何防范市场风险?我市创新多元投入、利益联结和风险防范“三大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在每个贫困村建立产业扶持基金,运用市场化办法撬动业主投入、金融投入、社会投入。产业扶持基金可入股龙头企业或业主大户,用于产业发展,收益用于给贫困户分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并按比例提取作为基金补充,确保滚动投入、滚动发展。贫困户除了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返租倒包、托管承包等方式实现利益联结外,还可通过产业到户资金、产业扶持基金、小额信贷资金等政策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享受保底分红。我市还在贫困村试点建立“扶贫保险+风险基金”的风险防范机制,每个村建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引入保险机构承保,一旦发生信用风险、种养风险,先由保险公司理赔,再由风险基金按一定比例补助,增强贫困户在发展产业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最大限度消除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如果亏了,有保险公司赔偿,也有风险基金补助,就像上了双保险。”姚素琼告诉记者,她心里有了底后,贷款5万元入股产业园,不仅成为园区股东,还参与菇棚日常管理。
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带动贫困户9.1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在探索发展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产业兴则脱贫快,产业强则脱贫实。”邓强说,一个脱贫奔康产业园、一套市场化运作机制和一系列现代金融手段,大大激活了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全市在抓产业扶贫上始终坚持市场导向、抱团发展和以群众为主体,探索出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的模式,推动了产业项目、贫困户、政策资源向园区“三集中”,破解了产业扶贫的“死结”,带动贫困群众入园发展、稳定增收。(南充日报记者 杜杰 实习生 唐小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