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南部县农村人居环境大变化!
【点赞】南部县农村人居环境大变化!快来看看吧?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081b77d724c5432e97791f1fd4fd56e4
?
从茅草房、土坯房到如今的小洋房,从居有其所到住得舒适,从出门两脚泥到新村美丽宜居……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省南部县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从茅草屋 到小洋房
走进八尔湖镇纯阳山村,一栋栋整齐的农家院落,一株株昂扬挺拔的绿树,一处处功能完备的设施,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这一切都成了幸福美好生活的注脚。
“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漂亮的小洋房,这在几十年前可是做梦都不敢想啊。”今年72岁的村民王奎中一家过去长期居住在老旧的土砖房中,厨房低矮破旧,厕所紧挨着圈舍,昏暗潮湿。
“小时候,我住在一间用乱石头和竹篾做墙壁,房顶上是稻草的马圈里,甚至结婚时的新房也在那里。”王奎中回忆起了过往令人心酸的居住环境。婚后,为了让马圈有个“家”的样子,他和妻子将床搭在里面,厨房则设在门口。在那间马圈里,王奎中一住就是11年。
1980年,王奎中准备修几间砖瓦房,改善家人的居住条件。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用泥浆和一半泥砖一半火砖砌墙体。就在房子主体即将完工前的一天晚上,突然刮起了大风,把本来就不牢固的墙体全都吹倒了。“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一下子就急晕倒在地上了。”对于当时的情景,王奎中的妻子范素芳一辈子都忘不了。
2017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摆脱贫困后的王奎中建起了两层小洋房,居住环境有了大改善,家门口还通了水泥路。
王奎中家的住房变迁只是南部县农村住房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现在的房子是越修越‘牢固’、越修越‘敞亮’。”南部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新中国成立前,南部县大部分农民住草房。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居住条件稍有改善,但仍以茅草房、土坯房为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房屋多为砖石结构,以条石为基础,砖砌墙体,屋顶盖上小青瓦,具有坚固耐用、取材方便、造价低廉等特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部出现大量的砖混结构房屋。到1990年左右,农村建房基本实现“瓦房”化。
近年来,南部县坚持与生产配套、与村容协调,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全力推进危旧房改造和土坯房整治,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17年,该县新建住房5391套,实施危房改造13676套,整治土坯房5533套,一幢幢别墅式的小洋楼在广大农村拔地而起。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5f4f7453fd7e429eaab0d1080a34cd49
从居有其所 到住得舒适
窗明几净的客厅,宽敞舒适的卧室,液晶电视、电脑、空调、冰箱等家电设施一应俱全。每天清晨起床后,万年镇西安村村民敬福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屋内屋外收拾一遍。“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了。”敬福春感慨道,如今,农村住房越修越好了,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70年的时间,南部县的农村人居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部县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南部县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24元。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吃饱饭”是头等大事,无暇顾及家居环境。一床一桌,两把椅子,再加一两只放衣服的木箱,成为了标配。那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整个家具业的生产能力不足,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有八仙桌、条凳等家具出现在寻常百姓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南部县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突破百元,但一家几代人仍挤在狭窄的房子里,设施简陋、卫生条件较差,家里的床、桌子、衣柜等家具都要靠木匠手工打造。“孩子结婚只有一件大衣、一床棉被。”建兴镇居民罗焕香感叹道,那个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被称为“三大件”,只有少数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才有。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南部县不少农户开始着手改善家居环境,家用电器也随之流行起来。“家里第一台电视机是1988年买的‘熊猫牌’12寸黑白电视机。”说起家中拥有的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电器,升水镇居民杨彬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有一台电视机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每天吃完晚饭,左邻右舍便会聚集到他的家里,看电视、唠家常,享受舒心惬意的时光。
上世纪九十年代,南部县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047元。这一时期,随着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电”已经成为们居家过日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家电的种类也不断增多,彻底从过去的奢侈品成为居家过日子的必需品,彩电、冰箱、洗衣机、烤箱等逐渐进入百姓家里。
近年来,南部农村居民年收入快速增加,2014年迈上万元新台阶,达到10242元,2018年达到14908元。物质上日渐富足的人们对于家具用品的高需求也与日俱增,人们开始注重设计、注重搭配、注重展现个性化的家具布置,从定制衣柜、定制橱柜走向全屋定制、集成定制,风格越来越多样。
从出门两脚泥到美丽宜居
铁佛塘镇国公村绿树环绕、池塘点缀,宽阔的村道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宽敞整洁的农家院落内,脆香甜柚树、柑橘树等随风摇曳。
在村里的小广场上,笔者看到一位老人正在锻炼身体。老人名叫鲜志刚,他在这个村子生活了70多年,聊起这些年村里人居环境的变化,鲜志刚感慨万千。
“以前家门口都是土路,遇到下雨,一出大门就踩两脚泥。门口随处可见的电线杆,蜘蛛在电线上撒满了网。”鲜志刚回忆,过去家家户户的茅房、猪圈环境很差,总散发着一股臭味。
“从阴暗、潮湿、狭窄到明亮、干净、宽敞,住得更加舒适。”说起变化,鲜志刚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2016年3月,村里实施“五改三建”,鲜志刚家的居住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水冲式厕所等一应俱全,而且家门口还通了水泥路。
“全村大部分村民的庭院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圈厕全部分离。”该村党支部书记鲜义生介绍,村里还建起了文化活动室、村民活动广场,建成了柑橘产业园1000余亩。村容村貌的改善,不但为村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在南部县,基本上每个村都像铁佛塘镇国公村这样经历“大变身”。近年来,为彻底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居住环境,南部县坚持把“五改三建”工程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功能分区、完善合理”的思路,帮助贫困群众改危、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园(小庭院)、建场(小养殖场)、建路(入户路)。
同时,南部县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从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实施绿化村庄、硬化道路、美化家园“三大行动”,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电气通讯网络化、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化建设”等方面入手,“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提升美丽宜居乡村的“颜值”和内涵,力争实现农村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保障有力、乡村宜居幸福的建设目标,使群众真正享受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成果。今年,该县将建成“美丽南部·宜居乡村”达标村200个,2020年将建成500个。
?
来源:南充日报、微南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