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的故乡,又臭又香的肥肠
上中学的时候,老师要求必背一篇课文——《卖油翁》。卖油翁何方人士?欧阳修在文中没说,想必老师也没给学生讲。就连我这个卖油翁故乡的学生,当年上这一课的时候,老师也没讲卖油翁的故事究竟发生在哪里?不卖关子,上第一道“硬菜”。
卖油翁的故乡——四川省南部县大桥镇!
陈康肃公尧咨的塑像,就伫立在今天的南部县滨江路柳林广场。与陈尧咨一道被南部人膜拜的还有:陈尧叟、陈尧佐,他们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世称“陈氏三状元”。因此,南部柳林广场也被当地人自豪地叫作——状元广场!
http://p3.pstatp.com/large/1af600011b2f38e5ad12
伫立在南部县柳林广场的陈氏三状元雕像
曾经请教过我们县上的文化名流,名流讲起话来夹枪带棒:陈氏三状元诞生于北宋年间。时年,四川省南充市新井县(今南部县大桥镇)陈省华(官至尚书)的3个儿子,两人中文状元,一人中武状元,史称“陈氏三状元”。“可是,有人不要脸,非得说陈氏三状元是阆中人……”
《卖油翁》曰,尧咨善射,常射于家圃,十中八九。卖油翁释担而立,蔑曰:“手熟尔……”名流据此分析,卖油翁在陈尧咨家附近一带挑担卖油,且“久而不去”,必是南部大桥附近乡民。
再上第二道“硬菜”。
卖油翁其实就是南部当地的打油匠
名流说,卖油翁这个称谓其实在南部当地还有一个叫法:打油匠。打油就是榨油。打油匠把碾细的菜籽粉末撮去蒸,然后将蒸好的粉末倒进铺着稻草的铁圈里,踩实压平,使之成为一个圆饼。再把一个个圆饼叠成一人多高的圆柱。打油匠做足一榨圆饼后,就把一个个油饼码在榨槽里,再将木楔插进空隙,然后挥动悬在房梁上的大锤撞击木楔。随着一次次撞击,木楔渐渐深入,油饼越挤越紧,菜油就顺着榨槽流了出来。开始一滴一滴,接着涓涓而流。
http://p3.pstatp.com/large/1af2000108b7cfe5ae46
南部县大桥镇
当个打油匠不容易,不仅要有力气,而且还要有技巧。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要把油锤撞到木楔上相当困难。打油匠熟能生巧,一会儿扭动身子打翻锤,一会儿前后交替打花锤,一会儿随心所欲打甩锤……锤锤命中目标!
卖油翁的语言特色也符合南部大桥当地人性情。遇争而不争,以行动对行动,亮出自己的绝活儿,然后蔑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酌油功夫,不仅仅说的是“手熟”,它还传递出另一个事实——当地生活物资匮乏,必须珍惜一点一滴的食物。这就引申出今天我们要说的另一道重头“菜”——南部肥肠!
第三道“菜”——别有一番滋味的南部肥肠!
说南部肥肠,先说南部是个神马地方。
南部是一个人口大县:130万县民!嘉陵江中游,丘陵起伏,幅员2000余平方公里,紧邻中外驰名古镇阆中。
还有一个重要细节必须交代——南部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因为贫困,所以尤其在乎“吃”。猪大肠即肥肠,五湖四海皆有,但在肥肠前冠以“南部”二字,那就别有一番滋味。肥肠在其他富庶的地方因为其功能原因,可能是一弃了之的东西,而在贫困的南部看来却十分金贵——肥,而且是肉中肉!
http://p1.pstatp.com/large/1af5000131fd8a3f89f6
南部肥肠——中华特色小吃
清炖,是南部肥肠唯一正宗的烹饪做法。也只有这种做法,才可以被称之为南部肥肠。
肥肠干饭是当地人的家常便饭,更是南部在外游子魂牵梦绕的味道。每一次回到家乡,来一套甚至几套肥肠干饭必不可少。夹一片放进嘴裡,轻轻一嚼,鲜嫩爽脆,清香回荡,配以的萝卜或者冬瓜,也别有味道,一吃就收不住口……南部肥肠荤素搭,肥而不腻,可口且营养,夏天配冬瓜清火,冬天搭萝卜降燥。
罗四娃、严眼睛、沈肥肠……这些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南部肥肠大咔,他们开店卖肥肠的年头,没有一个少于30年,有的还是祖传。几年以前,一套肥肠(一碗清炖肥肠+一碗米饭)才区区四五元钱,而今已经卖到15元/套。况且,有的店家只卖上午,去晚了的食客就没有口福了……
课文链接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