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娃”重操旧业
新华社成都8月18日电题:“周三娃”重操旧业新华社记者任硌、张海磊
太阳早早升起,亮而热辣。
位于四川省道101线旁、距成都近300公里的南部县长坪镇,迎来了赶场天。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46800554620d4e9bc883
8月15日清晨不到7点,在四川省南部县中心乡漏米岩村,周强善正将补鞋工具搬上机动三轮车,准备从家出发去邻近的长坪镇集市赶场。摄影 张可凡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468005683567504446ff
8月15日清晨,周强善在前往集市赶场的路上。摄影 张可凡
周强善把机动三轮车停到文化街上一家无名超市的门前,将缝纫机等工具一件件搬下来,就着台阶摆起了摊子。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46800561827680d652e3
8月15日,南部县长坪镇文化街,正在摆摊的周强善。摄影 张可凡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4680057379a0f15b7c3d
8月15日,南部县长坪镇文化街,正在补鞋的周强善。摄影 张可凡
“三娃,今天来得早嘛!”尚未坐定,便有乡邻拿着鞋子走过来,“鞋跟脱胶了,修一哈。”
周强善拿起鞋子,挫一挫,打胶、黏合,再锤几下,几颗铁钉将鞋跟与鞋底牢牢锁定,几个动作一气呵成,前后不到3分钟。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4680057880f075395088
南部县长坪镇文化街,前来修鞋的乡邻正在与周强善交流。摄影 张可凡
周强善是这个早集上的“新面孔”。“三娃是今年3月份开始到我店门口摆摊摊的,这娃不容易,在屋头闷了好多年,相互帮衬嘛。”在85岁的超市店主周修善眼中,62岁的周强善还年轻,“他是隔壁中心乡漏米岩村的村民,因排行老三,都叫他周三娃。”
周强善手艺好,一直在忙。临近10点,太阳更火辣了,赶早场的人纷纷散去。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4680058604a16ee734bd
8月15日,南部县长坪镇农贸市场,正在买肉的周强善。摄影 张可凡
周强善也收拾好工具,向店主道了声谢“下班”回家。路过猪肉摊,他又“割两斤肉”,女儿在家要做点好吃的。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46800595115ee0fa563b
8月15日,南部县中心乡漏米岩村周强善新家,女儿周银花正在做饭。摄影 张可凡
16岁的女儿周银花在邻近的中学上学,做家务是一把好手。中午,周银花在客厅摆好碗筷,从厨房端出一大盆丝瓜炒肉。
“老汉,你多吃点肉。”周银花不断给周强善夹菜。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4680058913a6ca15f2d3
8月15日,南部县中心乡漏米岩村周强善新家,周强善和女儿共进午餐。摄影 张可凡
正午时分,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安静下来。饭后,周强善坐在家门口继续补着从早集上带回的鞋,女儿则回到自己屋里做作业。这是他们的新家,70多平方米,坐落在半山坡上,前后都是甘蔗林。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46800597774b63b7d7cc
8月15日,南部县中心乡漏米岩村周强善新家,周强善与女儿在自家门前摆龙门阵。摄影 张可凡
“我们的老屋就在背后的山上,没搬下来时老汉、哥哥和我三个人挤在一间土屋里,下雨就漏,也不通路。”周银花对记者说,“新房子通了水电气,哥哥也出去打工了。”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468005928990ccb7e8f9
新旧家对比图。上图为周强善家以前的旧屋,下图为现在钢混结构的新家。摄影 张可凡
“周强善曾是全乡最困难的贫困户。”中心乡党委书记杨垒说,周强善的妻子在刚生下女儿后因病去世。2005年,他在外务工时右腿受伤,留下残疾。后来他自学补鞋技术,成了一名鞋匠,但腿脚不便、下山路不通,三娃多年“闷”在家里。
2014年底,南部县被列为四川省脱贫攻坚重点县。周强善一家被评定为建档贫困户。
“这几年变化太快了,我都有点不相信是真的。”周强善说,帮扶政策来了,村里水泥路通了,钢混结构的新房子修起了;县乡村干部三天两头到家里来帮助解决困难,女儿读书不花钱了;土地流转了,村民成了股东,每年固定分红;农村医保让他治病无忧……
2017年10月,南部成为全国第一批脱贫摘帽县。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4680060560b695ae0496
8月15日,南部县中心乡漏米岩村新貎。昔日的旱山村,已变成山青水秀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园。摄影 张可凡
路通到了新家门口,手里也有了些钱,周强善决定重操旧业。“政策这么好,我也不能偷懒。”他购置了一台机动三轮车,今年春节后,每逢长坪镇赶场天便去摆摊。“我一个月赶9次场,每次能挣几十元钱,这样的日子安逸。”
漏米岩村村西山顶上,传说有一岩缝一遇天灾便会漏出大米接济村民,唐朝时这里建起了漏米岩庙。
66岁的村小学退休教师冯明树对这的历史了如指掌。他说,岩缝漏米只是美好的传说,漏米岩村是有名的旱山村,十年九旱,村民靠天吃饭,已穷了千百年。如今村民真正过上好日子,还是靠好的政策和自强不息。
古刹遗址旁如今已成村老年人活动中心。周强善觉得,冯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