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南充乡村振兴之路被《乡村振兴》杂志点赞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顺庆模式”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大动力,南充市顺庆区始终把农村产权改革作为脱贫攻坚“新引擎”、土地改革“催化剂”、乡村振兴“重头戏”。2018年来,顺庆区全面启动农村产权改革,确定产权单位2373个,成立乡、村产改工作机构294个。通过清产核资、成员资格认定、资产量化、登记赋码等重点改制环节,逐步构建起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截至目前,21个村全面完成产改工作,注册芦溪镇、新复乡2家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长远沟村等21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019年7月18日,南充市农村改革现场推进会议在顺庆区召开,其“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的改革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
资源变资产
清产核资“找资产、摸家底、明产权”。顺庆区坚持“十步工作法”与“五相符”,共核实集体土地53万亩、资产16亿元、资金4856万元,并通过清产核资增加固定资产11.45亿元,为构建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奠定了基础。
确权颁证“确实权、颁铁证、促流转”。在完成207个村、1772个村民小组确权登记基础上,针对发放中的“问题证、带病证”,从早组织、从快入手,全面“回头看”。目前,全区农业经营流转土地5.6万亩,确权村流转比例上升10%左右,租金上升70—80%。
主体培育“强发展、重规范、促承接”。以区产权交易中心为基础,规划建设区农业发展投资平台。按照“发展一批、壮大一批、规范一批”思路,加快培育“资源变资产”改革承接主体,今年新增专合社52个、家庭农场18户。通过闲置土地入股、扶贫周转金入股、财政资金量化、劳务入股等多种方式,直接受益超过10万户农户。目前,全区有10家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被评为国、省示范社场。
农民变股东
“一村一策”攻克“成员界定关”。顺庆区研制《顺庆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参考办法》,坚持“一村一策、尊重历史、义务对等、群众认可”标准,现已确认集体成员4万多人。
“一刀切断”攻克“股权量化关”。从2017年底实行“生不增、死不减”“迁入不增,迁出不减”,将经营性资产量化到人。目前,全区18个乡镇全部启动股权量化,28个村实现股权量化,并由村股份合作组织以“人为基数、户为单位”核发股权证书。
“三重收益”攻克“利益联结关”。顺庆区将股权量化后的资金向生态旅游、美丽乡村、特色产业集聚,农民实现保底分红、效益分成、务工收入“三重收益”。该区杨柳湾村建立“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托管经营、基地务工”机制后,村委以项目和资金入股,农户以土地和李树入股,借助清产核资和股权量化建立“811分配机制”,仅2018年就分红8万元。
资金变股金
以“登记赋码”为突破口,推动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目前,顺庆区通过全国登记赋码系统,已注册芦溪镇经济合作总社(全省第1家)、新复乡股份经济合作总社,以及21家村级股份集体经济组织(全市第1批),重点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
以“法人治理”为落脚点,围绕增加财产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体量,固化成员经济收益分配权,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并设理事会、监事会、党组织,下设劳务部、物业部、产销联合部、土地管理部等。同时,镇级组织代持代管国有闲置资产,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优先向镇、村组织倾斜,涉农项目优先考虑由集体经济组织承接,鼓励将基础建设形成的资产以及委托村集体的财政支农项目交由村级组织管理运营。
【高坪区】
建设美丽宜居高坪 攀登乡村振兴高峰
近年来,南充市高坪区把牢总抓手,走好特色路,切实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扎实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正以一个奋勇争先的“高坪姿态”,勇攀乡村全面振兴的“高峰”。
产业发展支撑“实力乡村”
大力实施“一区一园三环线”战略建设,加快推进高坪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域规划助推基地大扩建。2019年,全区巩固建成奔康产业园90个,打造1万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片,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整合资金助推基础大改善。2019年区财政共整合近7965万元用于产业基地建设和园区管护,全区共发放产业扶持基金3899.46万元,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达到2.97亿元。多产互动助推产业大增效。围绕特色产业,坚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各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中法农业科技园新业态样板示范区,成功创建3个国家AAA级景区,1个国家级AA景区。精准施策助推产业大发展。实施“亿元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引进温氏集团,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龙头企业12家、专合组织186个、家庭农场56个。
人才培育造就“活力乡村”
将人才队伍建设与乡村振兴整体规划紧密结合,全力打造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实施“返乡创业孵化工程”,打造市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2个、创业型乡镇1个,回引优秀农民工1100余名。实施“实用人才提能工程”,实施农民工党建“三百工程”“农民工后备力量培育计划”,全区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力量800余名。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7期,组织返乡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120人次,培育新型职业技术农民420人。
文化繁荣塑造 “文明乡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树立时代新风正气。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系,对乡、村文化活动阵地进行改造提升,目前已经建成了32个乡镇(街道办)综合文化站,巩固完善259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实现“广播村村通”、农家书屋全覆盖。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引导行动,通过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大力整治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挖掘选树先进典型,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评活动,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生态宜居成就 “美丽乡村”
以生态立乡为引领,以生态宜居为抓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全区完成农村“厕所革命”示范村建设整村推进29个,建有户用卫生厕所11.02万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为87.74%。全区23个乡镇均已建成(含技改)污水处理站, 235个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全区建有垃圾压缩中转站4座,垃圾收集设施3120个,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及时有效收运。全面实施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目前,全区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4.9%。
组织振兴保障“和谐乡村”
着力健全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夯实乡村治理组织基础,激发乡村治理组织活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夯实基层治理组织基础,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12个,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组织、村转社区党组织建设21个。壮大基层治理骨干力量,组织参加全市村级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2期350余人次,指导乡镇(街道)开展村干部轮训1600余人次。提升基层治理综合水平,全面推行“以约治村”模式,修订村规民约、院坝公约463个。健全村务监督机制,每月至少公示1次“三重一大”、扶贫工作、惠民政策等重点内容,每季度至少公示1次党务村务财务常规内容。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853f1c9ebed34c02afe29a9900e65e99
【嘉陵区】
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嘉园”
嘉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南充市西南部。近年来,该区以乡村振兴“十大工程”为抓手,积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努力创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乡镇”和“示范村”,加快“五个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朝着建设美丽“嘉园”大步迈进。
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三产融合
围绕晚熟柑桔、木本油料、畜禽养殖、桑产业和粮油、蔬菜等主导产业,全域规划、统筹布局,形成全区联动互补的大产业发展格局。以科技为支撑,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坚持农业可持续和绿色发展,整合“区校合作”“区院合作”“区企合作”“农技干部”等四方力量,精准服务200个新型经营业主,带动全区标准化生产,累计认证“三品一标”56个,其中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20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按照“大基地、大产业、大循环、大示范”的要求,深度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培育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采摘体验、科普教育、休闲康养等融合发展,三产融合再上新台阶。
聚焦人才培养,强乡村发展之智
建立“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乡村人才工作站—乡村人才服务点”三级乡村人才服务体系,在乡镇(街道)成立乡村人才工作站、593个乡村成立了人才服务点,分步分片建设5个产业人才示范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多人,评选出10个脱贫奔康产业人才示范基地和一批“名致富能手”。创新推出“产业聚人才、平台聚人才、服务聚人才”的“三聚人才工作法”,吸引800余名农民工回乡创业;建成扶贫车间58个;建立科技扶贫平台,录入技术专家280人。基本形成了“区有高层次人才、乡(镇)有农业带头人才、村有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多层次万名乡村人才队伍。
主攻“五大行动”,优化人居环境
树立“全域生态、全域旅游、全员参与”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五大行动”,重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污水革命”,建设“美丽嘉陵·宜居乡村”。在13个乡镇59个村实施农村户厕改造整村推进示范项目,打造了1个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和10个农村户厕改造示范点。以“三清两改一提升”为重点,清理卫生死角、清除积存垃圾,清理、修整有碍观瞻的坍塌破房、残墙断壁。制定全区农村污水处理规划,完成了1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的管网和厂区建设工程,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超过55%,全面消除了乡村公共区域和农户房前屋后的黑臭水体。
培育道德文化,倡树文明新风
以文化惠民为目标,先后举办了迎春万人游园活动、第23个世界读书日活动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50余场次,群众文化活动交流20余场次,极大提升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打造了嘉陵蛴蟆节民俗文化品牌,积极开展对“大通热凉粉”“移山石刻”“李渡剪纸”等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组织开展 “南充好家规”、“五星农户”、文明村镇创建等各类活动,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27个村(社区)获评2018年“市级文明村”。推荐评选2019年市区级文明村镇80个(创先乡村全部在列)、文明家庭100户。坚持党建核心,加强乡村基层治理,培育乡贤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时代新风,打造爱党爱国、崇善尚美新乡村。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bb0aad5f8ed24f45bcbda2547014d2d8
【阆中市】
文化振兴,从阆中古城走向乡野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唐代诗人杜甫的千古名句将这座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的古城镌刻在历史文化长廊中。阆中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县级四大古城之一,以巴渝舞、川北灯戏、皮影、剪纸艺术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被专家誉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典范”。
近年来,到阆中的人会发现,这片土地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了,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了,农旅融合程度也变高了,然而,更可喜的是,农村乡风文明焕然一新,基层党组织越来越强,治理体系越来越有效。究其缘由可能有很多,但有一条不容忽视:长期以来,阆中古城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担当着区域文旅产业发展的龙头角色,而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其强大的文化基因,正在源源不断地向广袤的乡村进行价值输出。这是阆中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只有阆中能够做到。
文化+善治
一个以“良善”为名的村子,或多或少有着辉煌的故事。然而,洪山镇良善垭村却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弱村、穷村。2014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192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为11.85%,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
穷则思变,很多人开始外出务工,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凝聚力越来越弱。至于村民引以为豪的“良善文化”,倒成为了陈年往事。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深入,阆中市确定将良善垭村规划建设成“近水橘庄?良善人家”。
“近水橘庄是产业发展,良善人家是文化重建。两者形成‘组合拳’后,才能碰撞出乡村旅游的火花。”阆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几乎在建设“近水橘庄”的同时,“良善人家”也启动了。良善垭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学介绍,几年来,良善垭村征集整理家规、家训,修缮良善祠、修复家谱,建设良善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开办农民夜校,举办道德讲堂,配套建设党群活动中心、图书室、卫生室、文化室和文化广场;组织开展评选“良善人家”“星级文明户”……一件件事情落实下来,村里的氛围有了很大的变化,“良善”成为了广泛的文化认同。
在此基础上,良善垭村启动了“治理计划”。良善垭村第一书记侯东说:“按照科学善治、村民自治、乡贤协治‘三步走’方针,逐步实现乡风文明与治理有效。”
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依法治村,注重文明实践,提升科学治理水平,并规范设置了人民调解室,践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等方式实现“科学善治”;通过细化“五良五善”标准,开展典型评比,推行“良善积分”,强化“村民自治”;通过评选新乡贤,建立新乡贤议事会,开设新乡贤讲堂,充分发挥“乡贤协治”。目前,该村5名乡贤已经成为了推进宣传良善文化、助推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
阆中古城有“乡贤祠”,曾供奉着“三谯”等著名的乡贤。现在,阆中通过在乡村大力凝聚“新乡贤”,通过举办乡贤文化进村社、进学校以及乡贤主讲道德讲堂等方式,涵育文明乡风,让这座古老的土地愈加闪耀着“善治”光芒。
文化+旅游
天宫镇五龙村位于阆中市西南部,距城区22公里,面积5.3平方公里。身处其间,枫叶、青草映衬下的乡间小道平坦整洁,绿茵、雾霭笼罩的群山若隐若现,沾满历史尘埃的民俗半遮半掩,空有美丽的风景“待字闺中”。挨着五龙村,就是著名的4A级风景区天宫院,不远处则是举世闻名的5A级景区阆中古城——然而,尽管处在这样一个位置,却仍在2014年戴上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背靠“富矿”,五龙村决心从文化上做文章。
“五龙”得名于环绕村子四周的五座小山。这里自古就是古城阆中的“米袋子”,耕读文化一脉相传,成为了五龙村脱贫的“底气”。近年来,五龙村以农耕文化体验馆为载体,通过传统书房、古法榨油技艺、传统篾编技艺、传统青瓦技艺、传统女红技艺等体验环节,不仅将独特的“五龙文化”根植于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蓬勃发展,还为耕读文化的传承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农耕文化体验馆是一个有趣的旅游景点和热点,游客可以参与其中,近距离体验耕读文化的魅力。前段时间,一位来这里旅游的外国友人就留下了他的墨宝。”天宫镇相关负责人指着一张写着“我爱中国”的字画笑着说,“五龙村有‘国际范’了!”
五龙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更新的业态也逐步进入。例如,引进企业建设的素清、云珍民宿等森林民宿,因在改建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民居的最初面貌而备受游客青睐。据介绍,目前该村旅游人次已突破60万,明年将力争突破100万人次。52岁的陈晓华看着村里发展越来越好,也报名参加了相关培训,如今已是云珍民宿的“老员工”了。“如今环境越来越整洁,生活也越来越有意义,好日子还在后头!”陈晓华说。
2019年7月,五龙村被列入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不出意外,未来的“好日子”会超出陈晓华的心理预期。
文化+乡风
在良善垭村,村民们捡起了多年的习俗“荡秋千”。
“荡秋千”的道具,却是村民们自发搭建起来的。秋千高4米、宽4米,由17根碗口粗的柏树木架起,其中6根柏树木把秋千固定在地面上,一根麻绳紧紧拴在卷曲的柏树木上,再添置一块木板。“我们村柏树多,每年除夕前,村里就有年轻人拿柏树做成秋千供大家娱乐。在荡秋千的同时,大家一起聊天、过节”,良善垭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学说,“荡秋千是每年春节期间,村民自发举办的趣味运动,已有很多年历史。”
不过,以前村子里并不是人人都热衷于这项运动。很长一段时间,打牌成了年轻人的主要娱乐。2017年开始,村里下意识地把“秋千”设置在通往场镇的必经之路,方便村民参与。这样一来参与的人很多,“都搞成运动会了!”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阆中市尝试发掘乡土文化、制定村规民约、开展乡村文明大讲堂、各类文明评比等活动,培育形成“依规明理、自立自强、创先争优”的文明新风,大力宣传孝道、诚信、勤劳、节俭、卫生等优秀传统美德。同时,又通过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文化惠民活动等方式,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新风搬上乡村舞台、搬进农民夜校、搬到田间地角……内有文化引领,外有治理延伸,内外兼修,共同启动乡风文明的终极密码。
年底将至,作为“春节文化发源地”的阆中,既要迎接数十万返乡归来的游子,也要迎接数百万来阆中体验“资格春节”的游客——就文化的功能而言,阆中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种准备,不仅是阆中古城,还有广袤的乡野。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cb572d861224c5a9ef21db4165d200f
【南部县】
“南部经验”注入新内涵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从逻辑上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一脉相承的,打好脱贫攻坚战,为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技术和社会基础,而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也要在贫困地区一张蓝图绘到底。那么,在“退出”贫困县后,贫困区域如何在“巩固脱贫成效”和“奠基乡村振兴”方面做好衔接与融合呢?“南部经验”如何注入“新内涵”?
两个“首批”,“南部经验”新背景
南部县曾贡献过脱贫攻坚“南部经验”。
地处嘉陵江中游的南部县,总人口131万,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川陕革命老区县。2014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98个、贫困人口32734户103273人,贫困发生率9.8%。2017年7月下旬,南部县以漏评率0.05%、错退率0.06%、满意度97.82%的评估结果,位居全国28个退出县首位。2017年10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南部县正式退出贫困县,成为全国首批退出县中唯一的百万人口县。
2017年12月24日,央视《新闻联播》推出头条新闻《我们的2017———全国28个贫困县摘帽 脱贫人口超千万》,以南部县为例,报道了已摘帽县脱贫攻坚中的好做法及取得的成效。记者周伟在南部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作为百万人口大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南部县全面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做到了不落下一户一人,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南部经验。”
由此,“南部经验”不胫而走。
2018年4月,四川省全面启动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工作,将选择部分县区市和乡镇先行先试,为各地探索路径、提供参考。2018年8月,四川正式确定22个县(市、区)和30个乡镇开展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南部县位列其中。根据要求,上述区域承担着“先行先试、探索路径”的使命。作为全国首批退出贫困县,同时又是全省首批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的南部县,自然也不例外。
三个坚持,南部的“不变”
从逻辑上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一脉相承的。过去数年集中攻坚,在为顺利“摘帽”、实施乡村振兴创造了有利的经济、产业和社会基础的同时,也为南部县积累了以脱贫攻坚和农业农村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体系。换言之,“南部经验”,对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乡村振兴战略而言,既是物质基础,也是精神财富。
不变的,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
通过建设产业党支部和开展“双诺双评”活动,建立健全村干部后备人才库,配齐产业发展“领头雁”,大力实施“组织强村”工程、“能人治村”工程、“民主管村”工程,重点加强村级党支部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从致富能人、归乡贤人、返乡高校毕业生中培养村级组织带头人,全面推行“三议五会”工作法,基层党组织从脱贫攻坚的“第一线”转换为乡村振兴“桥头堡”。
不变的,是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2018年11月,南部县召开乡村振兴大会,会议围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提出了乡村振兴“南部方案”:把“五个围绕”和“五个振兴”结合起来,通过突出产业振兴的根本地位、人才振兴的支撑地位、文化振兴的内核地位、生态振兴的关键地位、组织振兴的引领地位,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
不变的,是始终把壮大产业作为重中之重。
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企业化管理”思路,全力培育晚熟柑橘、木本油料、有机水产、生态养殖等“四大产业基地”。结合“南部方案”,重点打造铁佛塘—八尔湖、定水—双峰、火峰—长坪“三大产业环线”,持续延伸农旅结合价值链。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综合物流园“两大园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用好用活农村电商网络“一个平台”,推动脆香甜柚、升钟湖有机鱼等本土农产品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三个转化,南部的“变”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作用对象、施策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有预见性地主动寻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对接方式,通过政策内容和实施方式的适度细化与调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叠加效应”,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南部“求变”。
变化的,是越来越好的农村人居环境。
“上完厕所一冲,厕所就干干净净了。”南部县八尔湖镇纯阳山村村民吴凤和开心地说。据南部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南部县牢固树立“小厕所、大文明;小厕所、大民生”理念,以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为主攻方向,全力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南部县在全市率先完成“厕所革命”年度目标任务。
在八尔湖镇,类似于吴凤和这样完成“五改三建”的家庭,足有1980户,并且每个村都已建立了一支常态化的保洁队伍。对境内素有“川北小西湖”之称的八尔湖,则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沿湖200米以内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着力打造宜居环境。
变化的,是越来越好的乡风民风。
走在东坝镇打鼓山村的乡间小路上,随处可见图文并茂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公益广告与乡村景观、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不仅离得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看得到、摸得着。”打鼓山村党支部书记周廷雄说。
“乡风淳,乡村兴。”南部县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先后开展“助力精准扶贫,树立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示范村创建等活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持续开展“最美南部人”评选、优良“家风家训家规”评审等活动,在乡村大地铺开了一幅幅“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社会有序”的画卷,为乡村振兴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精神保障。
变化的,是越来越强的产业辐射能力。
“以前叫做脱贫奔康产业园,其带动能力有限,首先考虑带动贫困户。但现在不同了,不仅仅是贫困户,周边几个村都被带动起来了。”纯阳山村党支部书记涂正林介绍。他口中的“脱贫奔康产业园”,是指当地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保险”五方联盟模式,由四川省森肽集团公司按照“家有致富能人、户有致富门路、村有致富产业”思路与15户贫困户组建的脱贫奔康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五方模式”进一步扩展,引来了温氏集团、广发生态养殖公司等业主,林芝产业园、食用菌产业园、生态养殖场、果树产业、中药产业次第分布,八尔湖产业环线基本成型。
不仅如此,产业融合带来的极化效应也愈加显著。“几年前,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回老家发展。如今,八尔湖环湖农家乐已有10多家,八尔湖布拉格小镇预计春节期间试营业。”涂正林很开心,“城里人都要来了!”
行走在南部乡村,感受“南部经验”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责任、力度、队伍,是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初心与使命;变化的,是对象上的从特惠到普惠,是方法上的从管理到服务,是成效上收获每天都在走向美好的新乡村。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8c337241c5f94d4786346d67b64f08f8
【西充县】
西充,乡村振兴“纵横哲学”
驱车行驶在绵延的丘陵之间,会感到有些惊讶。民居炊烟袅袅,园区阡陌相通,一些农人开着旋耕机在田畴间忙碌。尽管已是深秋,但葱郁的翠柏仍不时映入眼帘,让人顿觉置身无边无际的生态之域。“生态”是西充的底色。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首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县、中国低碳经济示范县……如今,有着十余项“国字号”加持的西充县,正以“争当有机农业排头兵、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产城一体示范区”为方向,继续探索这片土地充满想象力的未来。
十年砺剑,铸就农业高质量发展
公开报道显示:2007年时,西充县因农业效益太低、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等缘由,在全省68个丘区县中综合实力居于末位。 彼时的西充是出了名的农业小县、财政穷县。县域经济支撑产业基本是传统大宗农产品,工业、旅游几乎是空白,地方财政收入长期在亿元以下徘徊,贫困人口比重高达25%。由贫穷落后而衍生的思想封闭保守、发展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尖锐等“贫困综合症”集中爆发:干部群众士气低落,县域经济长期在南充市垫底,西充已俨然成为了“落后”“保守”“封闭”“混乱”等的代名词,全县上下一度对西充未来陷入了迷茫、失望、困惑的窘境。
“有机”是高质量农产品的代名词之一,现在却是西充的“名片”。
2008年,西充县委、县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充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有机食品基地县”,国家环境保护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高级顾问、国际有机运动联盟驻中国代表周泽江首次来到西充县讲授有机农业知识。2019年5月31日,已担任国际有机农业亚洲联盟主席的周泽江重返西充,并在西充亚洲有机产业创新发展峰会上郑重宣布:亚洲有机产业创新发展峰会会址永久落户西充。
短短十余年,西充发生了什么?
据西充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多年来,西充咬定青山不放松,有机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认证面积不断扩大,生产监管不断增强,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销售市场不断拓展,全县建成有机生产基地105个、面积21万亩,其中13万亩基地、100个品种获得有机认证,有机产品畅销国内外,位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周泽江直言,“西充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西部有机农业第一县。”
“有机农业+生态底色”纵向产业融合
在西充县古楼镇充国香桃源景区,几位村民正在清扫道路的落叶。“景区搞起来了,虽然平时游客不多,但也要把环境搞好。景区活起来,日子才会越过越好。”
西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盯着讲爱护卫生,到自发参加环境美化,是西充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的缩影。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新农村综合体6个、新村聚居点136个、幸福美丽新村60个,改造提升旧村落210个,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率达90%,每个村民小组均配有一名保洁员,并完善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健全了垃圾收运体系,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环境变好了,游客也多了。”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杨家大院居民何世芬很有感触。以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为契机,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理念,通过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积极创新厕污共治、垃圾分类、建后管理三种模式,村容村貌村风焕然一新,这也让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杨家大院迎来了“重生”。
2019年7月,何世芬夫妇在杨家大院开起了农家乐,一天可接待60-70人用餐。“闲时就近务工,忙时经营农家乐,腊肉香肠自己做,新鲜蔬菜门前摘。”据介绍,随着游客的增多,目前,双龙桥村农家乐数量已增至41家,呈现出一派“村美业兴”新气象。
“坚持农业打底、坚持文化引领、坚持旅游带动。”近年来,西充县坚持规划引领,确定了以“生态田园·有机西充”为主题,以“旅游全域化、全域景区化、景区生态化”为方向,以“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为战略定位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有机田园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努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截至目前,西充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3A级景区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成功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乡村旅游示范县。2018年,西充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亿元、增长20%,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西部最美乡村魅力彰显。
“环境好了,游客来了。”这既是“打赢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务实之举,同时也是从“有机农业”与“生态底色”走向纵深的最好注解。
“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横向城乡融合
“我希望未来有一天,农民会以生于此土而自豪,城里人也很愿意来这里。”站在千亩桃林中,双凤镇跳蹬河村党支部书记胡江描绘着他心中的“未来乡村”。
跳蹬河村位于西充县双凤镇,因小河横亘村间,河中多跳蹬石而得名。村子距西充县城19公里,紧邻双凤场镇。该村有着良好的区位,却曾以“全村无产业、增收无来源、发展无带动、集体经济空壳化”成为远近闻名的“三无村”。
胡江也一度外出打工谋生,“做木匠、搞装修、进工地,啥都做过”。2010年,因为家中老人需要照料,胡江回到了村里。年近不惑的他,居然成了村子里的“年轻人”。2011年,胡江被选为跳蹬河村党支部书记。
“只有发展产业才能把村子带动起来!”在双凤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跳蹬河村制定了成立专合社、建设产业园、发展水果产业、搞乡村旅游的规划,并给专合社取了一个很有寓意的名字——兴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员干部带头,全村286户村民成了“股东”,大家拧成一股绳,相继完成了620亩土地整理,建起了标准化香桃产业园300亩、晚熟柑橘产业园320亩,还建起了远近闻名的“跳蹬河山庄”。
如今,该村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3月赏花,5至8月采桃,国庆春节宴席不断……曾经土地荒芜、冷冷清清的小山村,如今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2018年,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万元,合作社也被评为省级示范社。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了“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就这个意义而言,蜚声内外的凤鸣镇“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双龙桥村、还是初见成效的古楼镇充国桃源,抑或是涅槃重生的双凤镇跳蹬河村都是城乡融合的“西充实践”。
实际上,“西充实践”有更具体的路径。近年来,西充县按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新路径,加快建设空间合理、发展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生态环境优良、居民幸福乐居的“产城一体示范区”,其中义兴—凤鸣乡村振兴示范带、城南至顺庆乡村振兴示范带是其重要支撑轴。对于乡村而言,“产村融合”“城乡融合”更是不二之选。
“争当有机农业排头兵、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产城一体示范区”,这些目标既有纵向的产业高度融合,又有横向的城乡全面融合。纵与横的哲学,为未来的西充乡村描述了宏大愿景:一个产业和城乡高度融合,让住在这里的人和想来这里的人,都能够充满诗意地栖居。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c91f697dd66d40f18101d9841c406c2a
【仪陇县】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仪陇方案”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
仪陇县位于川北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区。长期以来,自然条件的制约使得仪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受到阻碍。近年来,当地结合地域特点开展丘陵山地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构建“5321”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体系,引进外来资源,发展生态经济,谱写了一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仪陇方案”。
没有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没有现代农业!
“没有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没有现代农业。”仪陇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仪陇县是丘区,耕地基本都在山上,灌水靠水桶挑,收获靠背篓背。一户人的土地,分散距离几公里远,怎么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政镇三条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喜也深有感触:“越来越多的人到外边打工,又没有企业入驻,土地渐渐就撂荒了。看着撂荒的土地越来越多,半山上的土地都长起了齐腰高的茅草。你说急不急?急!但又没有办法!”
这是我国丘陵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山地丘陵地貌致使耕地总面积小,单块耕地破碎分布,田间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田块抗灾能力弱,无法适应农机耕、种、收,不符合现代农业生产和规模经营的要求——“撂荒”似乎成了无奈之举。
“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的“处方”。
通过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耕地基础地力、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及土、水、肥资源利用率,提高良种和农业优良技术增产潜能,增强农作物抗旱减灾能力,显著提高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达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根据“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战略方针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粮油的产出。
2011年,仪陇县通过竞争立项成为全省第三批小农水重点县暨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成为全省最早大规模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县域之一,并先后获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立项,由此成为了全省高标准农田的“标杆区域”。据介绍,“十二五”以来仪陇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8.4万亩,“十三五”按每年3.6万亩进行建设。
“撂荒”的耕地迎来了新希望。
有了高标准农田,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有了高标准农田,就一定有产业吗?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对仪陇如此。除了自然条件的限制,长期以来,仪陇县的农业基础薄弱,缺乏大型企业带动,农村人才和劳动力流失严重。要想取得根本性突破,仪陇县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借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形成独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走出一条有仪陇特色的现代农业、高科技农业、大农业之路。
基于上述考虑,仪陇县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质量编制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打造“一带三线五大基地十个园区”,积极融入“川粮(油)、川药、川菜”产业发展体系,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实现粮、油总产量稳步增长,创建省市级农业产业示范园,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截至目前,围绕现代园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机装备等,仪陇县精心包装了56个农业项目,先后引进陕西海升集团、广东温氏集团、浙江中味集团、利达丰集团等亿元级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加工型蔬菜、有机蚕桑、生猪养殖,丰富“3351”产业布局(即围绕安溪潮、雷家坝、险岩为核心的“三大组团”和“新马线、金马线、仪北线”为重点的“三大连片”,发展生猪、水果、粮油、蔬菜、有机蚕桑“五大产业”,建成百里产业示范带,走有机农业、现代农业之路)”为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行驶在赛金晚熟柑橘园内的乡村公路上,两旁是绿意盎然的果树,农民劳作的身影在林间时隐时现,星星点点的民居散落公路两侧,不时还有成群的白鸭大摇大摆地走在路上,呈现出一幅惬意的田园生活画卷。“仪陇土壤、土质、气候适合种植柑橘,但以前土地分散、生产条件差,的确不适合。我们实地考察后,被县委、县政府招引的诚意和走现化农业之路的信心所打动,项目迅速落地。”海升集团仪陇海越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在双胜镇老坟嘴村,四川仪陇海越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正在建设当中,据工种人员介绍,这座加工厂今年十一月底就会正式投入使用,每年能处理农业废弃物15万吨,并“变废为宝”转化为5万吨有机肥。
工厂背后,是独具仪陇特色的“海温模式”。仪陇县先后引进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海升集团和上市公司广东温氏集团,建设仪陇县海升现代农业柑橘产业示范基地和3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温氏集团养殖场粪便预处理后作为海升有机肥厂发酵原料,生产的成品有机肥用于改善土壤,提升农产品品质,有效解决种植基地有机肥施用不足和畜禽养殖粪污末端利用难题;而海升柑橘园区则采用以色列智能滴灌技术,将养殖场沼液稀释为水肥,为柑橘基地精准施肥。两家企业在仪陇县实现了“跨界合作”,在全县建设种养循环水肥一体化基地4.6万亩,示范带动全县建设种养循环基地20万亩,让高标准农田建设再上一个台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
有了现代农业,如何惠及农民?
产业兴旺了,如何让成果惠及农民?
在潮水坝村的柑橘园类,村民李春秀拿着弯刀,正在对柑橘树进行除杂,保证柑橘树享受到充足的阳光。2017年9月,李春秀承包了村里产业园的部分劳务,当起了160亩土地上3000株柑橘树的“管家”,每月可以拿到2000元的工资。
潮水坝之变,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李春秀算了一笔账:今年流转了的4亩土地可得租金2000元,承包劳务年收入24000元,相比以前种庄稼总收入翻了3番。
在潮水坝村,与李春秀一样承包劳务的还有同村的邓秀兰、唐克辉、李菊珍等6人,他们承包了该村1600亩产业园的所有劳务。“去年9月到现在打工挣了8000元。,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把老骨头还有这个本事。”在园区务工的饶世菊信心满满地说,她今年75岁,身体健康健,产业园的活儿干起来得心应手。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得益于海升集团“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园区务工、入股分红、返租倒包、销售产品实现增收致富。
回望丘区,一块“大学生返乡创业项目”的招牌在三条沟村的桃园里格外瞩目,三条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喜面露喜色说:“现在村里好多人都开起了农家乐,年轻人也回来创业,大家都走上了‘桃花运’!”
看来从现实来看,“仪陇方案”,建设的不仅仅是高标准农田。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e283e76b50b84630889c10d63dc47b59
【营山县】
振兴路上 看营山如何造“隆起”之势
营山县,地势北高南低,平坝、丘陵、山区兼而有之,以低山、丘陵为主。该县地处巴河、嘉陵江之间,境内无大江大河,是川东北典型的季节性缺水县。多山、缺水,是多年来制约营山发展的难题。
近年来,营山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集中力量打好脱贫攻坚战,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获得“2018年度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营山,这片地处川中隆起地带的县域,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造就了“隆起”之势。
路通了 水有了 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过去的营山,因为地形和经济条件限制,交通极其不便。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坑坑洼洼颠得慌”是老百姓出行最真实的写照。
要发展,修路是头等大事。近年来,营山累计投资56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夯实农业农村振兴基础。目前,全县建成县乡道524公里、通村公路和产业道路3890公里,实现了全县村村通。今年,营山县被省政府认定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是南充市唯一入选的县(市、区)。交通道路条件的改善,让营山与外界有机相连,也为乡村振兴打通了捷径。
“营山以前仅靠城北10公里处的清水湖,既要保证县城20万人的饮用水,还要保证灌区用水。前几年把水都喝干了,甚至都能闻到鱼腥味。”回想起以前缺水的日子,营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邓全明很是感慨,“水的问题不解决,只能靠天吃饭!”
而现在,这个问题再也难不倒营山人了。据了解,营山县共新建集中供水工程336处、分散供水工程6703处,9.8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有效解决。同时新建、整治渠系10千米、小微水利设施550处,农业灌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此外,营山还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建设美丽新村为目标,实施危房改造10644户、易地扶贫搬迁1467户、土坯房改造4962户,建设农村周转房964套,成功打造幸福美丽新村102个,创建省级“四好村”14个、市级“四好村”85个。同时,全县完成371个村农村电网、通信网络改造。如今,营山实现了农村“路网、水网、田网、电网、通信网”全覆盖,居住环境也极大改善,乡村振兴更多了几分底气。
变劣势为优势 壮大特色主导产业
山丘多,平坝少,一度是营山发展的“瓶颈”。但多样的地形地势,也赋予了营山独一无二的产业优势。
营山养羊历史悠久。营山黑山羊是我国地方山羊优良品种,2004年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9年被列入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营山黑山羊的发展,也正得益于营山的地形。
作为“全省肉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县”,营山已培育发展保种区15个,培育黑山羊养殖场和专合社530余家,其中专合社10家,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420家,新发展营山黑山羊核心种羊场5个。为了壮大营山黑山羊产业,营山县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为发展方向,全力构建从种羊繁殖、种养循环到深加工的“营山黑山羊”产业体系。2018年,全县出栏肉羊42.7万只,产值达4.27亿元,其中出栏营山黑山羊19.1万只,产值2.29亿元。
营山黑山羊的发展,是营山因地制宜、变劣势为优势的成功案例。按照四川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要求,营山根据平坝、丘陵、山区三种不同的地势特征,提出建设现代农业“2233”产业体系,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2家,规模化发展了优质粮油、营山黑山羊、生猪养殖、晚熟柑橘、木本油料、道地中药材等六大特色产业。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营山将以农业供侧给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引导加工企业向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集聚发展。“基地在哪里,加工就建在哪里。”邓全明说。目前,全县已建成产地初加工厂16家,引进8个农业产品加工和物流企业,充分利用“好充食”南充区域公共品牌、“四川扶贫”集体商标的影响力,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创建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构建“营山隆起” 以点带面实现连片发展
在朗池镇兴云村的一座山头上,巨大的圆形观景平台中央矗立着一座天然石块做的日晷。平台上,还有游客在观景留影。这里正是兴云村打造的“日月风云”四个观景平台中的“日”观景台。
兴云村是营山县新(店)法(堂)朗(池)30村连片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区的核心区。示范区由营山县“十村连片脱贫攻坚产业示范线”扩展而来,非贫困村也包含在内。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涵盖6个乡镇30个村,按照“产旅结合、农旅融合、文旅配合”的思路,打造全县乡村振兴示范区。
谈起打造连片发展的示范区的缘由,邓全明认为:“借助示范区的打造,由点到面,进而实现点面—体。我们修了连村的产业路,把贫困村、相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都串联起来,再把中药材、晚熟柑橘、农旅、文旅等不同业态都聚集到这条线上,以此带动老百姓增收。”
兴云村就是通过农旅融合发展起来的典型。一方面,兴云村引进四川蜀农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发展红芯王柚约2500亩,推行“公司+基地+会员”模式,实现全村年租金收入100万元、人均年增收2000元、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另一方面,该村与周边乡镇、村庄共同建设巴蜀耕读原乡景区,以稻、药、果、茶为主导产业,以耕读文化体验为主线;重点打造“春夏秋冬”四季入口、“日月风云”创意景观、“天地人”三才节点。2019年底建成后,将成为集研学旅行、农耕体验、餐饮住宿、田园观光、康养健身为一体的城郊乡村旅游会客厅暨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以前的兴云村,没有一寸水泥路,现在看到的田地,以前都是杂草丛生。县上、镇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我们,才打造成现在这样。”作为“蜕变”的见证者,兴云村党支部书记马建春深有感触。
近年来,营山大力推进农旅、文旅融合发展,成功举办了南充市第十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暨营山县第三届旅游文化节、黑山羊美食文化节等文旅活动,当前,正加快完善30村连片农旅产业融合示范线项目——耕读原乡核心景区。在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下,将有更多村像兴云村一样,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双增收,助推营山在乡村振兴路上越走越好,打造属于自己的“隆起”,并示范带动全域乡村迈向振兴之境。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d468a24e33044d02acb4f02fa7714b60
【蓬安县】
规划优先,绘就乡村振兴“蓬安蓝图”
蓬安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是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故里,全县幅员面积1334平方公里。作为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和四川省35个农产品主产区之一,蓬安如何抓住机遇,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更加出彩?答案是:谋定而后动,关键在“谋”。
立足实际 “谋”一条振兴指南
相如镇油坊沟村的蓬安县乡村振兴展览馆里,六张巨幅展板清晰展示着蓬安县乡村振兴规划的脉络。“全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五大振兴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建设路径、建设成效一目了然,游客也可借此了解蓬安乡村的明天。”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8年12月,《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9—2022)》(以下简称《规划》)出台。《规划》明确,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打造生态宜居江城、历史文化名城、融南发展新城”的战略目标,以“一区五县十乡(镇)百村”示范建设为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抓好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促进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打造“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治理安、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巴蜀“样板”。
一纸蓝图,为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行动路线,也“谋”出了蓬安乡村的明天。但是,“谋”的过程很复杂,不仅要讲求全局性、科学性、合理性,还要有实用性、前瞻性、长效性,需要通盘考虑、反复论证。
为此,蓬安县聘请了专业的规划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走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先拟制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反复征求各方建议,数易其稿,最终审议通过。
以《规划》为总纲,《蓬安县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蓬安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等相关文件也相继出台。此外,根据具体实际,蓬安县还制定了新园乡、利溪镇、相如镇和油坊坝村、花房子村、红豆村、塔子山村、潘家店村、油坊坝村、分水岭村、吕家山村等乡村振兴省市级先进乡镇、示范村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创建责任清单。至此,一份乡村振兴“蓬安指南”正式成型。
依托园区 做强一批特色产业
“现在这时候,桑树叶子都掉光了;要是夏天来,可以看到成片的绿色桑海。”新园乡油坊坝村村委会踞丘陵高地,视野开阔,成片的桑树尽收眼底。
根据省市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相关要求,蓬安县印发了《蓬安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突出抓好“6+3”现代农业发展,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蓬安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是南充市重点规划优质蚕茧基地县之一。以油坊坝村为核心打造的“中国桑海”,总投资2.6亿元,规划面积2万多亩,是全省首个集桑树规模化种植、蚕桑综合加工、循环养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业开发综合示范区,也是蓬安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志性工程。
除了“中国桑海”,蓬安县还在新园乡打造了“蜀北康养谷”“锦稻优香”“相如李·文君桃”三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探索新型业主带动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入股分红、返租倒包等经营方式,带动老百姓增收。截至2019年10月,新园乡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19218万元,其中蚕桑、中药材等主导产业达到12428万元,占比64.67%。
产业是新园乡创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乡镇的“重头戏”,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则是重要“砝码”。新园乡相关负责人认为,园区发展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提前规划,突出重点,全域推进,做长产业链。而做好这些,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领导队伍。
2018年,为了发展产业,新园乡整合油房坝村、渔房村、面房垭村三村力量,设立“蜀北桑海”联合党支部,由副乡长担任党支部书记,下设功能性党小组,专门负责产业发展以及乡风文明、环境整治等工作。联合党支部深深嵌入到产业园区发展中,成为引领园区发展的坚强力量。
新园乡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只是蓬安县园区规划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按照四川省关于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要求以及南充市产业布局,蓬安县突出特色主导产业,规划了川桑、川椒、川药、川果共11个现代农业园区,今年将重点建设新园乡“中国桑海”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把相如镇晚熟柑橘产业园和巨龙镇柑橘产业园打造成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用活资源 唱一出融合大戏
农旅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实现路径,也是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要方面。《规划》提出,要“培育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和开发利用新模式,推动乡村资源景观化、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增加蓬安农耕文明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著名的“百牛渡江”景区,就是蓬安用活农耕文化,实现乡村资源景观化的一张名片。
相如镇油坊沟村地处嘉陵江畔,孕育了悠久厚重的农耕文化、嘉陵江文化和牛文化。上个世纪90年代,当地马回电站下闸蓄水致嘉陵江水位升高,在该流域形成两个巨大的江中岛屿,岛上青草茂盛,吸引附近水牛前往吃草。久而久之,牛儿们便形成了日出之时渡江上岛吃草、日落之时游回归栏的习惯,由此造就了“百牛渡江”这一生态奇观。蓬安县瞄准这一独特的景观资源,打造了“百牛渡江”景区,实施农旅融合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生态宜居示范村“三村同创”和农耕文化博览馆、农特产品展览馆、田园生活体验馆“三馆同建”工程,丰富文化底蕴,完善旅游配套。自2010年开始,连续10年在油房坝村举办“嘉陵江放牛节”,吸引了众多游客。
相如镇塔子山村,干净整洁的马路随地势蜿蜒起伏,一路行车,目之所及都是挂满果子的柑橘树,一座座白墙灰瓦的房屋点缀其中,别有隐逸趣味。
塔子山村所在的相如镇晚熟柑橘产业园,处于“百牛渡江”旅游环线上,涵盖相如镇塔子山村、檬子垭村等10个行政村,是蓬安县脱贫奔康示范园、农旅融合示范园、乡村振兴示范园“三园同创”的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近年来,园区依托晚熟柑橘产业,发挥县城近郊优势,主动融入“百牛渡江”旅游外环线建设,大力发展农旅融合经济。通过道路美化绿化、农房风貌和人居环境整治等提升村庄形象,精心设计打造标志性农旅景观景点,培育农事体验、农产特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实现园区变景区、家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
相如镇依托柑橘产业和农耕资源打造景观景点,新园乡依托桑树、桃李等产业举办“桃花节”“油菜花节”“采摘节”,利溪镇依托特色种养业,建成了川东北最大的动物园……这些都是用活农业资源、推进农旅融合的“活样本”,在蓬安县农旅融合大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4afcafc9523045d7bda03ee92b4f7acd
【纵览】
乡村振兴之“南充探索”
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部署,全面贯彻省委乡村振兴大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期推进“三农”工作的核心关键,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西充县争创全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以及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抓手,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丘区特色、符合南充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园区+农民”模式
充分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切实发挥农民在产业兴旺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推行“园区+农民”的联农带农模式,在现代农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西充县古楼现代农业香桃产业园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原则,按照“大园区、小业主”思路,依托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带动农民,农民以土地、现金人股园区,共建共管园区,基地规模达10万亩,入园农民户均增收2000余元。截至2019年11月,全市已建成万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74个,入园农户50余万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五方联动”模式
创新党政引导、龙头带动、群众主体、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模式,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2017年,深度贫困村南部县纯阳山村27户贫困户利用政府贴息贷款、产业扶持基金与龙头企业四川森肽集团合作共建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有劳动力的直接入园生产,无劳动力的保底分红,企业负责原料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15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年获利150万元,12 户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年分红10万元,实现了贫困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全市1290个贫困村实现“脱贫奔康产业园”全覆盖,7个国省级贫困县于2019年5月实现全退出,贫困农民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增收、迈步奔康。
壮大集体经济·“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
努力培育一批先进村党支部,支持村支部书记带头组建农民合作社,引导农民用土地、资金、劳力入股,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西充县跳蹬河村曾是全村无产业、增收无来源、发展无带动的“三无村”,村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建成香桃、柑桔产业园620亩,修建休闲农庄2000平方米,5年时间实现农民人均年收人增加5000余元,2018 年村集体入股162万元、分红31万元,村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全市所有村集体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人均在15元以上。
农村基层治理·“三议五会”模式
探索推行“三议五会”工作模式:对村级重大事项按照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审议、全体村民决议“三议”程序进行决策;对村级一般事务采取公共事务议事会、民生保障理事会、矛盾纠纷调解理事会、乡贤能人理事会、村民红白理事会“五会”形式进行民主恳谈、协商议事、咨询评议。“三议五会”工作法已在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推广,全市村党组织更加坚强,村民议事渠道更加通畅,村民自治更加充分,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农村人才培育·“四雁工程”模式
通过大力实施“四雁工程”,培养了一批投身农业、献身农村的“新农人”。实施“好书记选育计划”,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发挥示范领头作用,培育农村发展“领雁”。出台优惠政策,搭建园区平台,吸引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回乡创业,壮大农业经济“归雁”。实施农业科技“阳光工程”,培养乡村种养殖能手、土专家、田秀才,造就农民职业“鸿雁”。着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建设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打造产业联盟,增强竞争能力,集聚“三农”工作“群雁”。截至2019年11月,全市已培育基层优秀后备干部10000名,建成“归雁”产业园760个,认证职业农民20000余人,建成农民合作社(联合社)7440个。
农村乡风文明·“良善三风”模式
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唤醒活动、乡贤评选治理活动、群众文明提升活动,全市广大农村形成了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阆中市良善垭村开展家训、家谱、家规、家书、家戏征集创作活动,共树良好家风。建立新乡贤议事会、开设新乡贤讲堂、举办新乡贤联谊会,对家乡经济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社会正能量传递建言献策,共建淳朴民风。组织“孝老爱亲、感恩奋进、卫生整洁”最美家庭评比活动,举办道德讲堂、开展乡风文明宣传,弘扬文明乡风。截至2019年11月,全市县级以上“四好村”达1145个,“良善三风”遍吹果州大地。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果州新家园”模式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建设“果州新家园”,在低山深丘地区依山就势打造果州亲山新村,在水润河谷地区依水而聚打造果州亲水新村,在浅丘平坝地区依园而生打造果州田园新村。坚持生态宜居,持续推进改厕、改水、改圈、改厨、改路和建园、建池、建家“五改三建”,奋力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乡村振兴首仗。坚持开发保护并重,实施大规模绿化南充行动,推进嘉陵江南充段两岸造林,建设嘉陵江生态走廊。截至2019年11月,全市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752个,森林覆盖率达到41%。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2a1231fdffe74ef095543b3d867a0bfc
【访谈】
着力突出“四有” 建设西部乡村振兴标杆
——专访南充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滕明鹏
近年来,南充市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四有”,措施具体全力建设西部乡村振兴标杆。近日,《乡村振兴》杂志就相关工作对南充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滕明鹏进行了独家专访。
构建政策框架体系,确保乡村振兴“有方向”
乡村振兴:常言道“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在实施南充市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南充市如何从“谋定”方面着力?
滕明鹏:坚持高位设计,统筹谋划,从全局和整体确定南充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目标和方向。一是绘制发展蓝图。高规格编制《南充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出发,以“三步走”目标为引领,从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加强农业基地建设等三十个方面,全方位为加快建设实力乡村、宜居乡村、文明乡村、和谐乡村、富裕乡村确定方向。二是确定近期目标。市县统筹合力精心编制《南充市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重点实施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初步建成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主导产业更加突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文明乡风日渐养成、治理体系基本健全、农民生活全面小康。三是全面完善框架。出台《南充市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美丽南充·宜居乡村推进方案(2019-2021年)》《南充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意见》《南充市实施乡村振兴考评激励办法》《南充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办法》等系列文件,形成了南充市乡村振兴“1+1+N”政策框架体系。
突出先进示范创建,确保乡村振兴“有标杆”
乡村振兴:农村发展不平衡,乡村振兴不能一蹴而就,战略与策略、长期目标与近期规划如何衔接是务必要讨论的问题。南充市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做法?
滕明鹏: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思路,引导全市梯次推进,有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集中力量争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分管领导一线督导,县委书记主责推进,市县部门合力攻坚,对今年纳入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培育名单的西充县、7个乡镇和79个村细化分析,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全力争创省级先进示范。二是梯次推进建设。鼓励各地选择产业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意愿强烈的区域先行先试,整合资源补齐短板,集中力量放大优势,每年突出1个县,各县(市、区)选定2—3个乡镇、 15—20个村,连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三是辐射带动全市。鼓励各先进示范区域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乡村振兴的模式路径,引领带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面上铺开。截至目前,西充县等先进示范创建区域年度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市级评定即将展开,全市上下正以昂扬的斗志、胜利的信心迎接省级大考的到来。
快推十大工程建设,确保乡村振兴“有抓手”
乡村振兴:就当前而言,南充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有哪些?
滕明鹏:坚持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工作思路,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工作任务细化分解,推动工作落地落实。一是谋划工程,确定主线。根据中央和省上要求,结合南充实际,将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期工作明确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提效、农村交通提升、农田水利建设、城乡安全饮水一体化、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聚集、优良乡风民俗传承培育和脱贫奔康等“十大工程”,确定牵头部门和负责单位,协同并肩推进。二是细化项目,明确内容。将“十大工程”工作细分,落实到具体点位、具体内容、具体目标,确定“中国晚熟柑橘之乡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30个重点项目,三年内计划投资596.06亿元,今年完成投资180亿元以上。三是逗硬督查,推进建设。市委农办牵头,会同市委目标绩效办、市重大产业和项目推进办对各大工程推进情况进行督导,定期通报情况,限期整改落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项目拉练现场会,看先进、找短板、寻差距,现场把脉、现场点评、现场评比,切实营造全市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水紧鱼跳”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全市已召开项目拉练会3次,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5亿元,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产值890亿元以上。
着力要素资源集聚,确保乡村振兴“有保障”
乡村振兴:如何保障上述计划能够得到高质量的部署落实?
滕明鹏:牢固树立和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制定“四个优先”的具体政策措施,把“四个优先”落实情况同政绩考核联系,层层落实责任,作为乡村振兴先进县、先进乡镇、示范村评选的首要条件。一是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选好配强“三农”干部,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建立“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落实市委正向激励“30条”措施、容错纠错“30条”意见、正风肃纪“100个不准”规定、关心爱护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办法,激励广大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干事创业。二是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全力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加快盘活农用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三块地”,全面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三是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确定县(市、区)每年公共财政支出中对乡村振兴投入比例政策,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投入农业农村比例政策措施,确保每年财政投入乡村振兴的资金只增不减,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渠道与模式,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四是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落实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措施,实现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2019年,全市新选配“三农”干部200余人,新增流转土地30余万亩,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0余亿元,引导和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140亿元以上,农村“1+6”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ad4f0b0792fe436c84b6e722a9a43600
近年来,南充市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部署,全面贯彻省委乡村振兴大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期推进“三农”工作的核心关键,突出“四有”,全力建设西部乡村振兴标杆。近日,《乡村振兴》杂志2019年12月刊聚焦我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经验做法,从不同视角进行专题报道。以上全文转载,谢谢围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