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老人 巧手制作傩面具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RkrHnuZ7LLD3DN□李果 周静 特约通讯员 张枥
今年10月,在南部县举办的首届民间能人技艺展示暨工艺大赛上,双峰乡曹家窝村77岁的曹文忠老人凭着手工制作的傩面具获得了制作类一等奖。
曹文忠与傩面具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笔者日前来到双峰乡曹家窝村曹文忠家里,老人打开话匣子,聊起了他与傩面具的故事。
自学自制傩面具
“我做傩面具没有拜过老师,全靠自学、自悟。”曹文忠说,最早萌发制作傩面具的想法是在1954年。那时,只有12岁的曹文忠看到当地的民间艺人冯克昌在村里进行舞狮表演,鲜艳的狮头、憨态可掬的逗狮童子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亲手制作出面具,也戴着试试表演。再后来,曹文忠看到傩戏表演,表情万千的傩面让他产生了要制作傩面具的想法。
“傩面具的形象主要来自双峰乡城隍庙里的牛头马面、金刚菩萨等塑像,结合电视、年画里的形象,通过仔细观察和自学,我对傩面形象了然于胸。”曹文忠告诉笔者,制作傩面具,首先要调泥。选取带沙的泥土,按照一定比例加入仔细筛过的草木灰,再加适量的水用锄头使劲调匀,调成面团状,使其又细又软。其次是发泥,将泥团用塑料布密封好,一般发三至四天。接下来是和泥。在干净的石板上把泥巴进行再次揉捏,干则加水,稀则加灰。第三步是造型,取一块干净瓦片,将调好的泥做一个脸轮廓,再根据需要做的傩面具的人物形象,按照一定比例将面具的眼睛、鼻子、嘴巴造型出来。第四步是晾干,将面具晒到泥巴发白。第五步是敷纸。用纸将整个泥土面具敷上,用剪刀将纸在鼻子、眼睛等处进行修剪,使其轮廓鲜明,最后用白纸敷在表面。完成敷纸后,将傩面具晾干,然后将泥模具与纸面具分开。
曹文忠说,制作面具最后一步是根据傩面具的形象,上各种颜色。“黄额头、红脸颊、黑须眉、眼圆睁,这是不怒自威的金刚。”曹文忠拿起一个傩面具对笔者说,上色最难的是调色,一定要将颜色调配好,涂出来的面具才会色彩均匀,看上去栩栩如生。“一个成型的傩面具制作周期需要2至3个月时间。”曹文忠说,表演时,根据人物角色,表演者要换各种傩面具,表达各种不同的内容。
自编节目讴歌新时代
“过去,我们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曹文忠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他家盖起了两层小楼,安装上了自来水,儿女在成都、福建等地务工,一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热爱文艺表演的曹文忠在村里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乡土文艺队,过年时在村里搞文艺表演,主要节目有舞狮、扭秧歌、打钱棍、唱花鼓等。曹文忠自编自导了文艺节目10多个,还创作歌曲20多首。
“双峰场上喜事多,双峰场上唱山歌,唱得小孩蹦蹦跳,唱得老汉呵呵笑……”这首《唱得双峰幸福多》是曹文忠看到升钟库区扶贫发生巨变后创作的歌曲,也是老人组织文艺表演的必备歌曲。
曹文忠介绍,2002年他给升钟镇小学制作了22个傩面具用于学生表演,一时间引起了多方关注。2018年,他给双峰乡老年协会制作了24个傩面具,用于老年协会的文艺表演,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曹文忠说,他制作傩面具不是为了获奖,而是想通过文艺表演让人们关注升中湖一带独特的民间文化,他希望这些民间文化能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