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决战决胜 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元夕》中的这句诗,道尽了古时南充的繁华。
南充,著名的川北重镇、“三国文化之源”和“将帅故里”,素有“绸都”“果城”的美誉。
南充,也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2014年初,全市有1290个贫困村、19.1万贫困户、57.8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总量居全省第3位,占全省贫困总数十分之一、占南充农业人口近十分之一。
近年来,南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聚焦聚力“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当天大的事、使天大的力、尽天大的责,义不容辞向贫困宣战、全力以赴向小康进发。
如今的南充,贫困状况实现历史突破。全市1290个贫困村、19.1万贫困户、57.8万贫困人口告别了贫困,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历史性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兑现了“不掉一村、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郑重承诺。
如今的南充,农村面貌焕然一新。100%的村通硬化路、100%的村安全饮水达标、100%的村通信网络全覆盖,贫困户安全住房、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达标率100%。
如今的南充,干群关系极大改善。全市3万多名党员干部风雨兼程,奔赴脱贫战场,干部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建立了“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干群关系。
而今,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冲刺冲锋、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川北重镇再次发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最强音。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要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决战决胜,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南充市委书记 、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宋朝华掷地有声。
守初心、担使命
“南充干部”一线战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干部。
今年3月,宋朝华深入仪陇县赛金镇潮水坝村、西充县晋城街道白鹤观村督战脱贫攻坚,看产业、问就业、话致富,面对面与群众拉家常、同基层干部谋思路、与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话发展。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bc14b05f35b84aa8b9406673d291397f
南部县东坝镇脱贫奔康产业园
走村入户、深入了解,这样的一线调研对宋朝华来说并不陌生。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宋朝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顶酷暑、冒寒风,走村组、进农家,全面了解贫困群众心声、掌握脱贫攻坚第一手情况,督导全市脱贫攻坚扎实深入开展。
在南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月一调度,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一周一调度,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天一调度,层层挂图作战、制订任务书、列出时间表,顺排工序、倒排工期、倒逼落实。
夙夜在公、一心为民。南充在扶贫路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先进典型,他们勇于担当担责,赢得了社会大众充分认可。
他们是为了村里产业发展和危房改造夙夜操劳,最终倒在扶贫路上的高坪区原隆兴乡新桥沟村村委会原副主任曹琼蓉;他们是腰间绑着绷带也要提前出院,第一时间走村开展帮扶工作的“拼命三郎”,嘉陵区凤垭街道办党工委书记青海兵;他们是努力改变村基础条件,为患病群众积极募捐,被当地百姓称颂的“陈书记”,高坪区溪头乡红光村第一书记陈国界……
他们是始终坚守在扶贫一线,用行动扛起责任、用实干诠释担当,可爱可敬的“南充干部”。
兴产业、促发展
“南充路径”铺就产业致富路
“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
“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
杜甫和贾岛的两句诗,正反映了当时南充蚕丝盛景。而今,古时“绸都”景象再现。
位于仪陇县城区的南充家丰时装有限公司,女工们熟练地踩着缝纫机,一件件丝质服装在手下诞生。
家丰时装总经理许少琳告诉记者,位于仪陇县土门镇和铜鼓乡的现代蚕桑产业基地,正是企业发展蚕桑全产业链布局的基地之一,企业落户工业园区的缫丝织绸项目已于去年11月开工建设,加上已经投产的制衣厂,基本形成了从栽桑养蚕到服装外贸的全产业链条。“目前我们已组建团队,未来我们还将进军家纺行业。”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e1f236b575b240b9b17f6ebab61f62b9
嘉陵银海丝绸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de8ddaaecc8d4beeac0749b95a4db063
嘉陵银海丝绸
同样是蚕,在嘉陵区又诞生出了不一样的魅力。银浩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的蚕桑基地里,刚产出的蚕茧被统一运送到了市区内的生产厂区,在那里一颗颗白胖的蚕茧将被生产成高档蚕丝被,销往全国。
产业为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而产业扶贫,更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依托旅游产业,南部县八尔湖镇纯阳山村从“水淹穷村”变为“水美新村”;依托农业产业,该县东坝镇打鼓山村旧貌换新颜,每年仅柑橘产业就为村里带来收益2000多万元。曾经的贫困户杜正明,靠着柑橘脱贫致富,如今依靠农村电商,将自家种植的柑橘卖到了全国各地。
依托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仪陇县日兴镇白塔九湾村变外出务工为回乡就业,当地引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建立来料加工生产车间,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最多时解决200多人就业。
……
近年来,南充探索出产业扶贫的“南充路径”,帮穷先帮需,扶贫先扶业。全市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五方联动”建园模式、“四项基金”支持体系、“二次分红”利益机制等,将贫困户嵌入产业链、纳入保障链、接入利益链,基本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
优环境、促民风
“南充经验”描绘乡村振兴图
“马上要来客人了,我得准备去了。”上午11点,国家3A级旅游景区——阆中市天林乡五龙村村民邓万东在自家经营的农家乐里忙碌着。自2017年春节回乡创业,邓万东的日子是越过越好。“我现在还记得,1998年外出打工时,我背着小包袱、趟过泥泞,靠一双脚走出山村的情景。”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4908a960fe2947e5b266622c5f1d9a2a
阆中市五龙村整村新貌航拍图
而今,每年的农家乐经营为邓万东带来了15万元的收入,去年他还添置了一辆越野车。
邓万东的经历在五龙村并不少见,而五龙村的故事在南充也并非个例。在这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高坪区江陵镇元宝山村,贫困户蒲建群早早地来到务工企业,开始一天的卫生打扫工作。回忆起过去因贫而困的日子,蒲建群感慨万千:“以前靠天吃饭,地里的粮食只够温饱,现在我在企业负责卫生,每月有3000元的稳定收入。”
脱贫后的新生活,让蒲建群每天都干劲满满。
同样的劲头,也出现在高坪区斑竹有限公司。今年46岁的李雪清家中上有两位年迈的老人,下有正在读大学与中学的儿子,生活负担重。“现在在这里上班,我一边照顾家里的老人与孩子,一边编竹子挣工资,每个月收入都有2000元左右。”李雪清开心地说。
小小的竹编不仅带来了收益,还改变了当地风气。工人杨成发笑着告诉记者,原来村民闲来无事就喜欢打麻将,现在麻友早就成了竹编的工友,连麻将铺老板都来编竹编了。
https://p3.pstatp.com/large/pgc-image/54a8b5352ee941fb970cb77aac905746
高坪竹编
近年来,南充将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从环境优化、乡村治理机制建设上求突破,聚焦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大力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大力推进贫困地区风貌改造,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发展。乡风民俗为之一新、思想观念为之一转、精神状态为之一变。
今天,这座川北重镇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荣光。在脱贫攻坚大考前,南充以背水一战的决心、攻坚拔寨的信心、不胜不休的恒心,坚决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张小星 刘琳)
页:
[1]